阿依夏木汗·阿不力孜
(中國農業(yè)大學,北京 100193)
新疆農業(yè)科技進步貢獻率測算研究
阿依夏木汗·阿不力孜
(中國農業(yè)大學,北京 100193)
文中運用Cobb-Douglas生產函數,對新疆1985~2013年農業(yè)科技進步對農業(yè)生產的貢獻率進行了測定,并與全國水平進行比較。結果表明,新疆在1985~2013年期間農業(yè)科技進步貢獻率為27.9%,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業(yè)經營方式以粗放農業(yè)為主。
農業(yè)科技;貢獻率;新疆;全國
“農業(yè)技術進步與創(chuàng)新”是學術界一直關注的領域。提高農業(yè)技術進步與創(chuàng)新水平、增強農業(yè)科技競爭力是促進農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動農業(yè)經濟發(fā)展的源動力。當前,我國農業(yè)正處于快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科技進步對農業(yè)生產的重要性,將農業(yè)技術進步與創(chuàng)新作為新農村工作的方向和重點。為了揭示1985~2013年新疆農業(yè)科技進步在新疆農業(yè)發(fā)展的作用,本文對新疆農業(yè)科技進步貢獻率進行了測算。
1.1 模型的設定,數據來源及指標體系
1.1.1 模型的設定
國外測量技術進步對農業(yè)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方法主要有索洛(Solow)余值法、CES生產函數法和超越對數生產函數法等等。我國眾多學者用不同的方法測定技術進步在農業(yè)生產中的作用,其中最常用的是朱希剛(1997)提出的增長速度方程模型[1]。增長速度方程通過C-D函數預測可測量、可量化的生產要素在農業(yè)生產中的作用程度,從農業(yè)增長中分解并測定技術進步在農業(yè)生產中的作用。
C-D生產函數的一般形式:
公式(1)中,Y為農業(yè)總產值,K、L、M分別為與農業(yè)總產值Y相應的投入要素,即物質費用、勞動力及耕地面積,A為常數項,t為時間變量。理論可以證明α、β、γ分別是物質費用、勞動力及耕地面積的投入產出彈性系數,δ是科技進步率。對公式(1)兩邊取對數可轉化為如下形式:
公式兩邊t求導如下:
當以年份數據計算時,可取dt=1,且把dY改寫成△Y得到:
其中,△Y/Y、△K/K、△L/L、△M/M分別為農業(yè)總產值增長率、物質費用增長率、勞動力增長率和耕地面積增長率。
1.1.2 數據來源
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的《中國統(tǒng)計年鑒》、《新疆統(tǒng)計年鑒》以及CKNI數據庫,數據年限為1985~2013年。
1.1.3 指標選取
總產值:農業(yè)總產值是指農、林、牧、漁四業(yè)產值的總和。物質費用主要是指農、林、牧、漁業(y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各種物質產品價值的總和,通常采用生產法計算,本文采用總產值扣除增加值后的余額。勞動力本應采用農、林、牧、漁業(yè)從業(yè)人員年數,但是因為沒有這方面的確切數據,因此本文選用第一產業(yè)從業(yè)人員數作為勞動力投入量數據。耕地面積采用播種面積和用年末數。
農業(yè)總產值和物質費用指標數據以1985年不變價格計算,剔除物價因素對測算結果的影響。
1.2 參數估計
測算過程中為避免多重共線性對參數估計的影響,在估計投入要素參數時,假定規(guī)模報酬不變,即α+β+γ=1。用EViews7.0軟件對個體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算,結果如下:
校正R2=0.9966,F=2741.012.其中參數下面括號內的數值為相應參數的T檢驗值。查表可得,T0.025(25)=2.06。因此,模型中各個參數的T檢驗值均大于顯著水平a=0.05情況下的T0.025(25)的臨界值,顯著性較好。校正R2=0.9966,說明模型很好的解釋了投入要素和總產值之間的因果關系。參數α、β、γ的值分別為0.50、0.24和0.26。
2.1 新疆農業(yè)科技進步貢獻率基本情況分析
依據朱希剛提供的測算方法[1],分別計算以下五個不同階段的農業(yè)總產值、物質費用、勞動力和土地等指標的年均增長率、貢獻率以及科技進步貢獻率,計算結果如表1。
參照表1數據,首先從“1985年~1990年”和“1991年~1995年”兩個時期來看,物質費用增長率由14.16%下降至12.48%,物質費用增長率小幅度的下降卻引起了總產值增長率大幅度的下降,總產值增長率由10.01%下降至6.46%,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4.44%下降至3.14%。其原因是,1985年~1995年農業(yè)投入要素各指標增長率都有下降的趨勢,這必將導致總產值增長率的下降,但是物質費用增長率下降幅度最小,因此農業(yè)物質費用貢獻率由70.98%大幅度上升到96.95%,導致科技進步貢獻率下降。其次是“1991年~1995年”和“1996年~2000年”兩個時期,物質費用增長率由12.48%下降至6.73%,科技進步貢獻率由3.14%大幅增長到47.84%,其主要原因是,這期間物質費用增長率的下降使其貢獻率由96.95%下降至44.59%,使得科技進步貢獻率上升。再次是“1996年~2000年”和“2001年~2005年”兩個時期,物質費用增長率由6.73%下降至4.00%,導致總產值增長率由7.57%小幅度下降到6.32%,科技進步貢獻率由47.84%大幅度增長到54.13%,其原因同樣是由于物質費用貢獻率的下降導致科技進步貢獻率上升。最后,從“2001年~2005年”和“2006年~2013年”兩個時期比較來看,物質費用增長率由4.00%小幅度增長到6.90%,這導致總產值增長率由6.32%小幅度增長到6.62%,物質費用增長率的上升使其貢獻率由31.73%上升到52.26%,并導致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4.13%大幅度下降到25.09%。
從以上分析來看,新疆農業(yè)生產中技術進步作用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受物質費用的影響。勞動力和耕地面積變化幅度小,而且從整個過程來看對總產值的貢獻率非常小。科技進步貢獻率受物質投入要素的影響,是因為對資源的有效配置是科技進步的一個范疇,要素貢獻率的高低并不完全代表農業(yè)生產過程中該要素真實有效的作用份額,即部分代表該要素對生產的作用[2],同時也反映生產過程中對該要素的有效配置和使用程度,如1985年~2013年物質費用貢獻率為60.27%,這并不代表這期間農業(yè)生產總產值的60.27%全部來自物質費用的作用。這些要素之間只有合理配置,才能使效用最大,而要素之間的合理配置就是科技進步貢獻的一種形式??萍歼M步貢獻率的實質是提高投入產出率比,當某一要素增長率過快時,導致農業(yè)投入產出比難以提高,從而導致科技進步貢獻率難以提高[3]。如1991年~1995年物質費用的過度投入導致科技進步貢獻率的下降。當投入要素的變化未能引起總產值的變化,則說明這種要素未得到有效的配置使用。1996年~2000年期間,盡管物質費用和勞動力增長率有所下降,但是耕地面積由0.13%上升至2.41%,結果總產值由6.46%上升至7.57%,說明這時期各投入要素的使用得到更合理、有效的配置。
從整個計算過程來看,新疆在1985年~2013年期間科技進步貢獻率僅為27.90%,說明農業(yè)經營方式仍為粗放農業(yè)。
表1 各時期新疆各投入要素貢獻率的測算(%)
2.2 新疆與全國農業(yè)科技進步貢獻率基本情況及趨勢比較分析
測算全國農業(yè)科技進步貢獻率時,根據張煜、孫慧(2015)等人比較新疆和全國水平時選取的彈性值[4],將參數α、β、γ分別取值0.50、0.25、0.25。
(1)科技進步對農業(yè)生產的貢獻率基本趨勢比較分析。全國農業(yè)科技進步貢獻率水平在1985年~2013年期間呈現持續(xù)快速增長趨勢。1986年為-26.74%,2012年為65.87%,增長了92.61%,發(fā)展速度迅猛,尤其是2008年后更為明顯。新疆農業(yè)科技進步貢獻率在1985年~2013年期間的變化趨勢表現為“低水平、不穩(wěn)定”,總體上無增長趨勢。1985年為27.22%,2012年為15.34%,降低了11.88%。2006年以來,新疆農業(yè)科技進步貢獻率水平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7年后,該差距一直在增大(圖1)。
(2)物質費用基本趨勢及比較分析。1985年~2013年,全國農業(yè)物質費用增長率呈現徘徊下降趨勢。從1986年的8.22%下降至2013年的3.54%,29年間下降了4.68%,相應的,物質費用貢獻率也呈現徘徊下降趨勢。1985年~2013年,新疆物質費用增長率呈現先小幅下降、后平穩(wěn)發(fā)展趨勢。從1986年的17.94%下降至2013年的7.7%,下降了10.24%,因此物質費用貢獻率也呈現先小幅下降、后平穩(wěn)發(fā)展趨勢。1985年以來,新疆物質費用增長率表現極不穩(wěn)定,2006年后一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7年后,該差距一直在增大(圖1),這說明新疆農業(yè)生產中,物質費用投入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仍靠高投入來實現高產出,農業(yè)管理模式為粗放農業(yè)[5]。
(3)勞動力基本趨勢及比較分析。1985年~2013年,全國農業(yè)勞動力增長率呈現快速下降趨勢。從1986年的0.4%下降至2013年的-6.22%,29年間下降6.61%,勞動力貢獻率也呈現持續(xù)下降趨勢。1985年~2013年,新疆農業(yè)勞動力增長率呈現緩慢增長趨勢,從1986年的-0.04%上升至2013年的2.84%,增長了2.88%。勞動力貢獻率變化幅度大,總體上并無增長趨勢,農業(yè)勞動力效率在逐漸下降。1990年以前,新疆農業(yè)勞動力增長率一直低于全國水平;之后,基本上保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2年后,該差距一直在增大。
(4)耕地面積基本趨勢及比較分析。1985年~2013年,全國耕地面積增長率較平穩(wěn),貢獻率也比較穩(wěn)定。而在1985年~2013年期間,新疆耕地面積以年均2.18%的速度增加,由原來的284.66萬hm2增加到521.23萬hm2,在農業(yè)生產中的作用有徘徊增大的趨勢,可見耕地面積的增加為新疆農業(yè)經濟增長提供了發(fā)展空間。
圖1 新疆與全國農業(yè)生產基本情況及趨勢
要提高農業(yè)科技化水平,必須協(xié)調物質費用、勞動力、土地等各要素投入力度及配置效率。目前,全國農業(yè)生產中各要素投入增長率呈緩慢增長趨勢,取而代之的是作用日益凸顯的技術進步與創(chuàng)新,但是新疆農業(yè)科技化水平低,且有緩慢下降趨勢。雖然目前農業(yè)生產增長率很可觀,但是僅僅依靠物質費用提高農業(yè)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xù)的,要推動農業(yè)發(fā)展,加快科技進步創(chuàng)新和應用,促進科學技術進步率必須協(xié)調各要素投入,使其平衡增長,提高配置效率。只有同步推進農業(yè)經濟增長和農業(yè)科技進步,才能實現農業(yè)經濟增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的啟示:首先,調整物質費用投入結構,控制物質費用使用量,避免農業(yè)物質費用過剩和低效率的情況,提高物質費用投入產出率;第二,增加農機補貼資金、加大補貼力度,提高農村農業(yè)機械化水平,促進第一產業(yè)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yè)的轉移,提高農業(yè)勞動力生產效率;第三,建立規(guī)范高效的支農資金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按地域特點突出重點,搞好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6],改善土地質量,提高土地生產率;第四,不斷引進新技術,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積極與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技術水平高、操作能力強的技術人員隊伍,并通過他們對農民進行培訓,提高農民的生產水平;第五,加快推進農業(yè)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改善農業(yè)科技推廣體制,促進農業(yè)科技信息的傳播和應用,健全推廣體系,將技術成果、技術轉化、技術應用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農業(yè)科學技術的交流和應用,加快推進農業(yè)科技成果的產業(yè)化進程[7]。另外,要增加教育經費的投入,加強基礎教育的普及工作力度,促進農村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1]朱希剛,劉延風.我國農業(yè)科技進步貢獻率測算方法的意見[J].農業(yè)技術經濟,1997(01):17~23.
[2]劉建峰.我國農業(yè)科技進步貢獻率測算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03.
[3]李雙奎,談存峰.甘肅省農業(yè)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及分析[J].甘肅農業(yè)大學學報,2007(06):143~147.
[4]張煜,孫慧.新疆農業(yè)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與分析[J].新疆農業(yè)科學,2015,52(03):580~588.
[5]賈鳳伶,孫國興,李瑾等.“十一五”天津市農業(yè)科技進步貢獻率測算及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21):13186~13189.
[6]龔大鑫.甘肅省現代農業(yè)發(fā)展水平研究[D].甘肅農業(yè)大學,2009.
[7]黃家章,李思經.農業(yè)科技傳播在我國農業(y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17):9250~9251.
圖1 小漿果收集傘結構
整機質量(kg) 26
外形尺寸(長×寬×高,mm) 1.8×1.2×2.0
沙棘鮮果果實損傷率(%) ≤2
果實收集率(%) ≥90
(1)適用范圍廣,可用于各類小漿果果實的收集。(2)拆卸、組裝方便,便于運輸,無需動力,只需兩人操作。
(3)在采集網底部及兩側采用彈性密封,緊密包裹樹體,可用于各類不規(guī)則樹體的果實收集。
2014年、2015年阿勒泰地區(qū)推廣了4套手推式收集車,連續(xù)兩年在青河縣沙棘林進行了試驗。2014年8月使用該收集車采摘沙棘果實2 t、2015年9月采摘沙棘果實3 t。該收集車可避免果實四處飛濺,與漿果采摘機配合使用,能方便的收集振落的果實,果實損傷率≤2%,提高了果實收集效率。
參考文獻:
[1]傅建熙,孔東寧,陳靜.利用資源優(yōu)勢,加快發(fā)展沙棘產業(yè)[J].國際沙棘研究與開發(fā),2007,(4):21~24.
[2]周長章,周才瓊.沙棘的化學成分及保健作用研究進展[J].糧食與食品工業(yè),2005,(2):15~18.
[3]朱新輝,李麗.阿勒泰地區(qū)沙棘采收機械化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新疆農機化,2011,(1):49~52.
Analysis of contribu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Xinjiang
Ayixiamuhan Abulizi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193,China)
The C-D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 was adopted to measure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and then analyzed the results,in the end,it was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level.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Xinjiang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during 1985-2013,with an average of 27.9%,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national level.The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growth has not finished to transform from the extensive growth to the intensive growth.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Contribution rate;Xinjiang;The whole nation
10.13620/j.cnki.issn1007-7782.2015.05.008
S817.11
A
1007-7782(2015)05-0023-04
201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