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仁凱 王丹丹 張 贇(通訊作者) 聶方華 李生俊 段金平
河南太康縣人民醫(yī)院 1)神經(jīng)內(nèi)科 2)兒科 太康 461300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多伴血管性認知功能損害(VCI),有研究報道,其與同齡人相比將提前10年發(fā)展為癡呆[1],也是致死的主要原因。VCI是由腦血管病危險因素、明顯或不明顯腦血管病引起的從輕度認知障礙到癡呆的一大類綜合征[2],包括非癡呆血管性認知障礙(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VD)和阿爾茨海默?。ɑ旌闲园V呆)。VCIND 是血管性認知障礙的最早階段,發(fā)展為癡呆的幾率極高,是早期干預治療的最佳時期[3]。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2-03—2013-12收治的非癡呆型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患者73例,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采取醒腦靜注射液靜滴治療,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神經(jīng)內(nèi)科2012-03—2013-12收治的非癡呆型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患者73例,診斷參考Peterson等[4]提出的關于MCI的診斷標準及DSM-Ⅳ和CCMD-3中有關輕度認知障礙的診斷標準。病例入組標準:(1)符合無癡呆血管性認知障礙的診斷標準;(2)年齡45~80歲;(3)認知功能明顯下降,且伴2個以上認知功能障礙,如定向力、注意力、語言、視覺空間功能、執(zhí)行能力和運動控制等;(4)符合急性腦血管疾病診斷,有局灶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體征,如偏癱、失語、感覺障礙、偏盲等;(5)蒙特利爾認知評價量表(MoCA)評分<26分,簡易智能狀態(tài)檢查量表評分20~27分;(6)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本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阿爾沉默病患者;(2)經(jīng)DSV-Ⅳ標準診斷為明顯抑郁者,或患其他精神或精神障礙者;(3)因頭部損傷并發(fā)認知障礙者;(4)合并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以及其他臟器功能不全者;(5)無血管性因素的認知障礙患者。
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齡45~75歲,平均(58.2±9.2)歲;MoCA 評分8~25分,平均(16.6±4.1)分;畫鐘試驗(CDT)評分1.8±0.4。觀察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齡48~78歲,平均(58.6±7.6)歲;MoCA 評分10~25分,平均(17.8±5.4)分;畫鐘試驗(CDT)評分1.9±0.6。2組性別、年齡、MoCA 評分、CDT評分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給予對癥支持治療,如控制血壓、血糖、血脂,降顱壓、抗凝、保護腦細胞,維持生命功能,積極防治并發(fā)癥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治療的基礎上,醒腦靜注射液20mL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或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 靜滴,1次/d。2組均治療14d為1個療程。治療后14d、28d、90d采用蒙特利爾認知評價量表(MoCA)評分、簡易智能量表(MMSE)評分評價患者認知功能、智能狀況情況,對比2組臨床療效。
1.3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血管性癡呆辨證量表》中的療效評定標準[5],以MoCA 評價量表評分作為主要療效評定指標,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分值-治療后分值)/治療前分值×100%。痊愈:療效指數(shù)100%;明顯進步:療效指數(shù)50%~99%;進步:療效指數(shù)20%~49%;稍有進步:療效指數(shù)1%~19%;無效:療效指數(shù)為0。痊愈+明顯進步+進步+稍有進步為總有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設計的t檢驗,組內(nèi)治療前后比較行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2組治療前后MoCA 評分比較 治療后14d、28d、90 d 2 組MoCA 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但觀察組改善更為明顯,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MoCA 評分比較 (±s)
表1 2組治療前后MoCA 評分比較 (±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14d 治療后28d 治療后90d觀察組37 17.8±5.4 19.6±4.8 21.6±4.2 24.4±3.6對照組36 16.6±4.1 17.9±5.2 18.8±4.8 20.8±4.0
2.2 2 組治療前后MMSE 評分比較 2 組治療后MMSE評分均較治療前不同程度升高,但觀察組改善更為顯著,2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MMSE評分比較 (±s)
表2 2組治療前后MMSE評分比較 (±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14d 治療后28d 治療后90d觀察組37 24.2±2.8 25.4±2.4 26.8±2.2 27.6±2.9對照組36 23.8±2.6 24.2±2.4 24.8±2.8 25.1±3.0
2.3 2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2組療效比較 [n(%)]
隨著社會老齡化問題的加重,血管性癡呆的發(fā)生率逐年增加。非癡呆型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VCIND)是血管性癡呆的早期階段,是由血管因素導致的認知功能損害,其病情嚴重程度介于正常與癡呆之間,也存在記憶力、注意力、執(zhí)行功能及視空間能力等多個認知域的損害,且發(fā)展為癡呆的可能性極高。
日本一項關于社區(qū)人群的研究報道,CDR 評分(臨床癡呆評定量表)為0.5 的老年人群VCIND 發(fā)生率高達37.2%[6]。目前,VCIND 的神經(jīng)生理學研究結論有兩種傾向:一種為額葉-皮質(zhì)下功能障礙,另一種認為由于血管性病變破壞了與記憶相關的海馬-內(nèi)側顳葉-皮質(zhì)下環(huán)路,引起記憶、執(zhí)行功能等多個認知領域損害。VCIND 是血管性癡呆的早期階段,因此也是防治癡呆的最佳時期。隨著醫(y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轉變,VCIND 的防治體現(xiàn)了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防重于治的醫(yī)學理念。有研究指出,防治VCIND 的手段包括控制血管危險因素、阻止腦血管病的發(fā)展及提高認知水平等。醒腦靜注射液的主要成分包括麝香、梔子、郁金、冰片,麝香、冰片開竅醒神,可改善腦代謝,增加腦細胞營養(yǎng),山梔子瀉火除煩,郁金能行氣解郁。這些有效成分能有效透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調(diào)節(jié)中樞神經(jīng),保護大腦,減輕腦水腫,改善微循環(huán),明顯降低了其發(fā)展為血管性癡呆的幾率。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醒腦靜注射液治療非癡呆型血管性認知障礙,能有效改善患者的MoCA 及MMSE評分,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推廣應用。
[1]De Ronchi D,Palmer K,Pioggiosi P,et al.The combined effect of age,education,and stroke on dementia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 in the elderly[J].Dement Geriatr Cogn Disord,2007,24(4):266-273.
[2]李明杰,岳衛(wèi)東.血管性認知障礙的治療[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22(16):1 816-1 818.
[3]馮濤,王擁軍.認識血管性認知障礙的新角度:時間窗、亞型和協(xié)同效應[J].中國卒中雜志,2010,5(11):879-881.
[4]Peterson RC,Doody R,Kurz A,et al.Current concept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Arch Neurol,2001,58(12):1 985.
[5]徐元虎.醒腦靜注射液的藥理藥效學研究與臨床應用現(xiàn)狀[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19(4):507-510.
[6]Ishii H,Meguro K,Yamaguchi S,et al.Prevalence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s of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 in Japan.The Osaki-Tajiri Project[J].Eur J Neurol,2007,14(6):609-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