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祥,劉新躍
(1.安徽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2;2.安徽工業(yè)大學,安徽 馬鞍山 243002)
?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黃 祥1,劉新躍2
(1.安徽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2;2.安徽工業(yè)大學,安徽 馬鞍山 243002)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化、工具化,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活世界之間的本質聯(lián)系,違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就必須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世界,回歸學生的真實生活。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國高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對于培養(yǎng)合格人才具有關鍵作用,但相當長一段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卻不盡如人意。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與實際生活世界相脫離,教育沒有回歸于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就必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通過立足于學生的日常生活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和精神生活化,引導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樹立自己的人生價值觀,真正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新的發(fā)展趨勢有其內在的必然性,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從知識教育向生活教育轉變的必然選擇。
第一,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與生活關系的必然要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沒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作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作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1]一方面,教育即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意義在于它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最終目的是讓人學會更好地生活,學會更從容地面對人生;另一方面,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大百科全書,人們生存生活的世界本身也是一所大學,可以說,個體的生活過程就是一段受教育的過程。教育和生活的關系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來源于生活,聯(lián)系生活,最終回歸到生活之中。
第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馬克思主義人本論的必然要求。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在于其社會屬性。人的一切活動離不開社會,離不開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不僅是要宣傳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其政治思想,而且也要以學生為本,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倡導學生努力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通過感受鮮活的生活世界達到教育目的正是堅持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xiàn)。
第三,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但是如果一味地忽視教育內容中的生活要素和情感要素,則容易造成學生喪失情感依靠和情感歸宿,甚至會引起學生的逆反情緒,進而阻礙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第四,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必由之路。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敗,要想提升實效性就必須在教育過程中立足于大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通過生活教育努力引起大學生的共鳴,達到共情的效果。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既要繼承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的優(yōu)點,也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第一,生活現(xiàn)實的遺忘。生活現(xiàn)實的遺忘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化。[2]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簡單來說是指用理想主義的目光來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達到超理想的境地,從而表現(xiàn)為脫離學生身心特點和生活實際,變成不切實際的空想。生活現(xiàn)實的遺忘主要體現(xiàn)為認為這個世界是個至真至善至美的世界,美好的世界需要相稱的美好人格與之相匹配,所以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yǎng)這種美好人格。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憑著主觀臆斷只考慮應然的狀態(tài),忽視了對實然狀態(tài)的判斷。實踐證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尊重人的主體性,尊重人的合理價值訴求,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道德宣講層面。思想政治教育是為了指導學生形成自己正確的價值觀,教會學生更好地面對生活,但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情感關懷,把思想政治教育變成了一個凌駕于現(xiàn)實生活之上的空洞冰冷的教條和道德戒律。長此以往,學生在這種死板的教學模式中并不能感受到共鳴,也體會不到生命的觸動,所以一旦在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各種情感糾葛、人際關系失衡等狀況時,他們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
第二,生活主體的失落。生活主體的失落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化。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了人的社會工具價值,突出了集體利益的重要性,進而忽視了人本身的主體性以及人的生活需要,忽視了人的個性發(fā)展。一直以來,思想政治教育都帶有社會意識形態(tài)或者政治意識宣傳色彩,甚至在某段時間內被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出現(xiàn)在人的生活中的。如果長期存在這種工具性的傾向則會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逆反情緒,同時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偏離了本來的目的,使人們的真實生活泛政治化。新時期,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發(fā)生著巨大改變,思想政治教育理應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不能僅僅局限于政治教育,強調學生的政治素質的突出作用,這樣容易造成學生的畸形發(fā)展,更容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活世界相脫離。道德的真諦需要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去領悟,需要教育者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進行引導,同樣,也只有在鮮活的生活世界里學生才能領悟人生,珍視生命,熱愛生活。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工具化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脫離生活世界的具體表現(xiàn),它們都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活世界之間的本質聯(lián)系,忽略了生活的真實性。恰如《學會生存》中指出的,“在一個世界里,兒童像一個脫離現(xiàn)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里,它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3]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生活化,現(xiàn)實的思想品德和倫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才會鮮活起來。
第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實現(xiàn)教育主體間的情感交融。教育理念的與時俱進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關鍵所在。教育理念必須要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和學生實際利益要求,當前,雖然以人為本理念早就提出,但實踐中貫徹落實成效還有待加強。在教育過程中,教育主體應該本著立德樹人的目標,從生活化、人本化角度審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學生放在實際生活中,在生活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時要樹立正確的主體意識,要意識到學生作為受眾主體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注意教育過程中與學生的真誠的溝通交流,以便于最后達到教育主體和受教主體間的共情。以情感人,以情化人,用真情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世界里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第二,以現(xiàn)實生活為內容素材,實現(xiàn)教育內容的具體化。如前文所述,教育來源于生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理應從生活中取材,例如可以選取青年學生身邊比較有代表性的榜樣人物和富有道德意義和教育意義的事例來激發(fā)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悟,鮮活的事例會讓教學過程變得更為生動,也更容易被接受。同時教育內容取材于生活,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共鳴,增強教育效果。
第三,樹立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綜合采用現(xiàn)代技術性方法,實現(xiàn)教育方法的多樣化。要進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生活世界的特點??梢哉f,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已經(jīng)是離不開網(wǎng)絡的生活,各種網(wǎng)絡社交媒體已經(jīng)成了他們交流溝通的主要工具,因此,教育者必須要依靠這些網(wǎng)絡新媒體通過合理設計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滲透到學生實際生活的各個具體環(huán)節(jié)中,充分發(fā)揮網(wǎng)絡新媒體育人功效。此外,在重視課堂教學的同時還應采取多種途徑,整合各方面教育資源,綜合采取各種現(xiàn)代技術性方法,實現(xiàn)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合力。
第四,構建結合實際生活的評價體系,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評價體系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評估與反饋,對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評價體系是否科學將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體系要求不僅要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檢驗,而且更要注重學生實際思想品質的考察,因此,“聽其言,觀其行”在評價體系的建立中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建立知行統(tǒng)一的評價體系,才能更好地開展和檢驗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助于真正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65.
[2]胡凱.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7.
[3]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2.
(責任編輯 汪繼友)
A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Daily Life
Huang Xiang1, Liu Xin-yue2
(1.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2.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The idealization and instrument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iolates the essenti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ducation and the living world. It also violates the essence of the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education and breakthrough the dilemma, it is a must to stand on the living world of the students and turn to the students’ real lif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daily life
2015-07-19
2015年研究生創(chuàng)新研究基金項目:治理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2015095)
黃 祥(1991-),男,安徽當涂人,安徽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劉新躍(1961-), 男,安徽阜陽人,安徽工業(yè)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博士。
G641
A
1671-9247(2015)06-01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