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君
(甘肅大地灣文物保護研究所,甘肅秦安741020)
悲身傷時寄情田園
——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內(nèi)容淺析
張學君
(甘肅大地灣文物保護研究所,甘肅秦安741020)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棄官來到秦州,作雜詩二十首,內(nèi)容相對獨立、完整。本文試對秦州雜詩二十首內(nèi)容作一些淺析。
杜甫;秦州雜詩;詩歌主旨
杜甫是我國古代著名詩人,其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很大,后世稱他為“詩圣”。其詩歌被稱為“詩史”。
杜詩之所以被稱為“詩史”,是因為杜詩“好像一面鏡子,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面貌;也反映出詩人誠摯地關心國家命運和深切地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杜甫在流寓到秦州、同谷一帶時,是他一生中最為艱難困苦的時期,一家人在饑寒交迫中度日如年。就是在這種境況下,杜甫仍然心系國家命運,同情百姓疾苦,寫出了許多杰作。秦州雜詩二十首便是其中之一。
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棄去華州司功參軍一職,舉家西行,來到秦州,停留一段時間,作雜詩二十首,內(nèi)容相對獨立完整。宋人劉克莊評曰:“山川城郭之異,土地風氣所宜,開卷一覽,盡在是矣?!鼻迦似制瘕堃嘣唬骸岸状蟾胖皇恰馈?、‘藏身’兩意。”下文試就杜甫秦州雜詩的內(nèi)容作一些淺析。
杜甫出身于一個“奉儒守官,未墜素業(yè)”、世代為官之家。遠祖杜預為晉代有名的大將,祖父杜審言為唐朝初年著名詩人,官至國子監(jiān)主簿、修文館學士,父親杜閑也曾做過奉天縣令。杜甫從小就受到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教育,因此,忠君愛國、建功立業(yè)就成為杜甫一生追求的政治理想。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大唐江山岌岌可危,唐玄宗逃往四川,王公大臣有的躲避山林,靜觀時局,有的寡廉鮮恥,投降叛軍。杜甫卻因投奔剛剛即位的肅宗,被叛軍在長安關押一年之久,逃出后又前往鳳翔投奔皇帝。
杜甫忠君,不是愚忠,而是從國家的利益出發(fā),不循私情,不怕得罪皇帝,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唐肅宗至德二年(757)一月,時任宰相的房琯惹惱肅宗,被罷去宰相,貶為太子少師,無權參與政事。杜甫與房琯交厚,又剛?cè)巫笫斑z,于是上書求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到任后,杜甫不堪忍受同僚的輕蔑,整日郁悶寡歡,終致棄官。又逢關中饑饉,迫于生計,不得不舉家西遷,投奔時在秦州的從侄杜佐。杜甫在秦州雜詩中自悲身世,實在飽含著“唐堯”難遇、報國無門的怨憤之情。
雜詩之一,首聯(lián)“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詩人以此點明西行的原因。生事,這里不僅僅指生計,即生活之事,也暗含官場之事?!耙蛉恕笨衫斫鉃樵娙艘侗嫉亩抛?,亦可理解為詩人在官場之“人事”。在詩人眼中,滿目都是“悲事”。生活上的困苦,官場上的失意,沒有一件順心之事,個中滋味,唯詩人自知。這一走,實在是出于無可奈何,無路尋路。
頷聯(lián)“遲回度隴怯,浩蕩及關愁?!币弧斑t”一“怯”,十分自然地流露出了詩人對此行的態(tài)度。一“遲”逼真地寫出了此時此境中,詩人既想離開令人傷感的華州,又猶豫而不能果斷前行的心態(tài)。一“怯”,說明詩人內(nèi)心對此行是充滿擔憂的。此一去,是福是禍,難以預料,因此,才有了下文的“愁”。一愁旅途的遙遠,二愁世事的難料。
頸聯(lián)“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寫景一動一靜。雖然旅途勞累、疲憊不堪,但詩人心事重重,難以成眠,正照應了上句的“怯”與“愁”。詩人聽著嘩嘩流淌的魚龍河水,輾轉(zhuǎn)難眠。鳥鼠山之“空”,這里可以理解為“靜”。加之又是秋天,這種靜令人可怕,甚至窒息?!奥洹迸c“空”,即動與靜,這一對矛盾,真實地再現(xiàn)了詩人夜深人靜時內(nèi)心苦悶、難以入眠的情景。
尾聯(lián)“西征問烽火,心折此淹留”?!皢枴?、“折”、“留”三個字真實地再現(xiàn)了詩人的心路歷程。先是打問,一邊走,一邊問,走走停停,打問西去的路上有無戰(zhàn)事,戰(zhàn)況如何。當時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詩人打聽到的戰(zhàn)況他自己也未免懷疑。但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自己拖家?guī)Э?,實在是責任重大。因問而心折,心折即心驚。詩人因驚懼前路的戰(zhàn)事,只好在此暫且停留,真乃度日如年。此亦是對頷聯(lián)“遲”、“怯”、“愁”的照應。至此,詩人內(nèi)心的悲苦可想而知,讀之,令人扼腕嘆息。
杜甫于雜詩之二、之三歌詠秦州名勝、地域風情后,于雜詩之四又發(fā)出了“秋聽殷地發(fā),風散入云悲”的感慨??芍^情由景生,悲從中來。
雜詩之四首聯(lián)“鼓角緣邊郡,川原欲夜時”。日暮黃昏,對于客居他鄉(xiāng)的人,心里都會莫名地涌起人在旅途的惆悵之情。對于在艱難之中投靠親友的詩人更是這樣。加之傳來鼓角之聲,此時,雖然身邊還無戰(zhàn)事爆發(fā),但這鼓角之聲足以令人膽戰(zhàn)心驚,順勢引出頷聯(lián)“秋聽殷地發(fā),風散入云悲”。殷,雷聲也。此處喻鼓聲,似從地底發(fā)出,沉悶悠遠,令人壓抑。鼓聲又隨烈烈西風散入云中,使人頓覺被濃濃的悲涼之氣所籠罩。自古以來,詩人悲秋,實質(zhì)上是自悲身世,于現(xiàn)實失望,于前途無望,滿目所視,無不悲者也。
頸聯(lián)“抱葉寒蟬靜,歸山獨鳥遲”。寒蟬、獨鳥就是詩人當時的縮影。寒蟬已無力鳴叫,只好靜靜地抱定樹葉。歸山入巢的失群之鳥,徘徊不前,莫非是有所顧慮,還是在等待同伴呢?
尾聯(lián)“萬方聲一概,吾道竟何之”。四面八方都是一樣,戰(zhàn)亂連綿,天下如此之大,而我又能去哪里?何處才是我的安身之所?詩人已深感天下大亂,無自己的立足之地,不由為前途擔憂,因而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此處,即回應雜詩之一的“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又為雜詩之十二的“俛仰悲身世,溪風為颯然”蓄勢。詩人于自悲身世中,怨憤之情溢于言表,終于在雜詩之二十中直言不諱地道出自己由朝廷命官淪為野老的原因。雜詩之二十尾聯(lián)“為報鴛行舊,鷦鷯在一枝”,直白自己為報答房琯舊情,抗疏勸諫,終致遭貶而棄官。
杜甫來到西陲秦州,雖然已經(jīng)棄官,遠離了安史之亂的中心地帶,來到相對較為安定的秦州,但詩人卻念念不忘國家的安危,心懷天下,感念蒼生之苦,渴望戰(zhàn)亂早日平息,人民過上安居樂業(yè)的生活。這些思想情感,在秦州雜詩中多有表達。
殘老骕骦,仍思疆場。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讀書的目的和人生的理想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無論何時何地,都忘不了以天下為己任。雖然有些人“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但在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即使隱居也是心懷天下,心系蒼生,時刻想著報效國家,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流寓秦州的杜甫,雖然身已老,而志彌堅。雜詩之五中寫道:“聞說真龍種,仍殘老骕骦。哀鳴思戰(zhàn)斗,迥立向蒼蒼?!边@里詩人以馬自喻,表達了自己身老志堅,渴望出征的積極昂揚的戰(zhàn)斗精神。讀之,令人心生崇敬。
關注現(xiàn)實,感時傷世。杜甫作為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其詩作被稱為“詩史”,確是當之無愧。雜詩中對現(xiàn)實的關注,具體體現(xiàn)在對唐王朝軍事狀況和國家命運的擔憂。詩人感念蒼生之苦,同情戰(zhàn)爭給士兵帶來的困苦不堪。雜詩之六中寫道“士苦形骸里……那堪往來戍”。兵士又黑又瘦,形容憔悴,怎能經(jīng)受得起長途奔波。如此低沉的士氣,怎能平定叛亂,不能不令詩人擔憂。因此,詩人又渴望能出現(xiàn)堪當大任的棟梁之才,早日平息戰(zhàn)亂,讓百姓過上太平日子。雜詩之七“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句,極力推崇蘇武、傅介子。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持節(jié)不變,武帝拜為“典屬國”。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平樂監(jiān)傅介子持節(jié)至樓蘭,設計斬其王,帶回首級。杜甫多么希望有人能像蘇武、傅介子一樣,大義凜然,平定叛亂。雜詩之八又以懷念漢武帝、張騫的形式,表達了詩人關注現(xiàn)實、憂國傷世的情懷。雜詩之十一中,詩人直接發(fā)出了“薊門誰自北,漢將獨征西”的感慨。杜甫詩中以詠漢而影射大唐。肅宗朝廷,上下平庸,竟無一人如漢之蘇武、張騫、傅介子、班超輩,而一任安史叛軍胡作非為。
思念飛將,報效朝廷。安史之亂,使大唐王朝國力衰竭,兵力捉襟見肘,東西難以兼顧,這就給吐蕃以可乘之機。雜詩十九中,面對當時“風連西極動,月過北庭寒”的緊張情勢,詩人“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筑壇”。面對國家的岌岌可危,詩人希望能有一位像飛將軍李廣一樣的將帥,力挽狂瀾,匡扶社稷。同時,詩人也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希望朝廷重新啟用自己而為國效力的心愿。
秦州雜詩內(nèi)容主要以自悲身世、憂國傷時為主,其中也不乏下面的內(nèi)容。
其一,歌詠秦地山川風物。雜詩中寫到的城北寺、隗囂宮、驛亭、南郭寺、東柯谷即為代表。雜詩之二描寫隗囂宮,首聯(lián)以“勝跡”名之,而頷聯(lián)寫眼前所見卻是“苔蘚山門古,丹青野殿宮”。實是荒涼至極。兩相比照,飽含著人世滄桑變化,不能不引起詩人之感嘆。雜詩之七,為此組詩中僅有的氣象雄渾,意境開闊,讀之使人頓覺豪壯的佳作。此詩寫出了秦州獨特的地理風貌、山川風光?!懊f重山,孤城山谷間”,極寫秦州城周圍山勢高峻綿延,孤城地處險要?!盁o風云出塞,不夜月臨關”則描繪出了特有的景象和詩人獨特的感受。雜詩之十二寫到的南郭寺,其中描寫老樹、清渠、秋花、晚景,于歌詠景物中寄托了詩人的身世之慨。
其二,田園情懷,隱逸之趣。杜甫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憂患、人事的滄桑,為擺脫生計的困窘和官場的失意,舉家來到秦州,生活上暫時有所寄托,精神上也聊以自慰,在雜詩中表達了自己對秦州的喜愛,抒發(fā)了自己的田園情懷、隱逸之趣。雜詩之九中,詩人以欣喜輕快的筆調(diào)描寫了明媚的陽光,湖邊的驛亭,碧綠的叢篁,青青的高柳,最后一句“老夫如有此,不異在效埛”,直抒胸臆,表達出對這里的喜愛之情。雜詩之十三,詩人描寫東柯谷的秀美景色,谷中藏有人家數(shù)十戶,青藤掩映房屋,溪水清澈,倒映竹林,瘦地種粟,陽坡種瓜,一派恬靜幽美的田園風光,詩人極盡贊美之情。雜詩十五中,則寫詩人已到東柯谷的生活,“東柯遂疏懶,休鑷鬢毛斑”。幽靜的東柯谷,遠離了城中的熱鬧,足以滿足詩人的疏懶,自由自在。不修邊幅,那里還用去鑷鬢間的白發(fā)呢?詩人的身心得到了徹底的放松。雜詩之十六,是杜甫又一首描寫東柯谷的佳作。詩人不厭其煩地描寫東柯美景,其喜歡之情,溢于言表。首聯(lián)開門見山,直接贊美東柯谷,一吐為快?!皷|柯好崖谷,不與眾峰群”。頷聯(lián)以擬人手法繪景,富有情趣。頸聯(lián)詩人以野人自況,贊賞崖谷險絕,水竹相映之境,與第十三首相呼應。尾聯(lián)“采藥吾將老,兒童未遣聞”,寫詩人愿以采藥為生,終老此處。詩人對東柯谷的喜愛之情不言而喻。
綜觀秦州雜詩二十首,杜甫于報國無門、自悲身世之中,仍然是憂國傷時、心懷天下,以另外一種方式彰顯出一個儒士的良知,同時,也充滿了對大自然的鐘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I207.22
A
1005-3115(2015)24-0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