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元禮 張彭強
一般來說,長期執(zhí)政的政黨容易僵化和衰敗。但是,自1959年以來長期執(zhí)掌新加坡政權的人民行動黨卻較好地保持了活力和生機。究其原因,在于該黨及其政府特別注重自我更新。一方面,該黨將“任人唯賢”視為必須堅守的核心價值觀,并由此確立了能者“上”、不能者“下”的觀念和機制;另一方面,該黨也強調補充“新血”、與時并進,以便讓黨的干部隊伍能夠新舊交替、永葆青春。
因“主動退位讓賢”而“下”
長期執(zhí)政的政黨及其政府要實現自我更新,往往需要采取老一代主動退位讓賢的方式。在實現領袖更新方面,李光耀曾明確表示,“評估政治領袖的三大標準之一就是‘將來他們退位讓賢,把政權交給接班人的雅量如何”。1980年初,李光耀在《行動報》為紀念人民行動黨成立25周年的特刊上,發(fā)表了題為《溫故知新》的文章,強調領導人新陳代謝的重要性。在李光耀等人的倡導下,人民行動黨的領導層中形成了較為一致的老一代領導人退位讓賢的共識。
要引進新人,就必須淘汰舊人。這使得李光耀的自我更新計劃也遭受一定壓力。根據李光耀后來回憶,自己的數位老同僚曾對這種自我更新的速度表示關注和疑問。一直擔任人民行動黨主席及政府副總理的杜進才要求李光耀別再提老將們年老體衰,因為事實上他們并沒有老得那么快,一再提起會使他們泄氣。李光耀卻不茍同這種看法,他看到,他們這一代領導人的干勁已經減退,全都老態(tài)畢露,自己和杜進才亦不例外。1980年12月的大選,李光耀決定向所有老將們發(fā)出明確信息,領導層的自我更新勢在必行。大選過后,李光耀把杜進才排除在新內閣名單之外。后來李光耀感慨萬分地回憶說:“我必須放棄杜進才,以避免任何領導層的分裂?!?/p>
1984年,長期擔任副總理的吳慶瑞因年老體衰主動退出內閣。1985年,第二副總理拉惹勒南卸任內閣職務。到1980年代中期,剛滿60歲的李光耀計劃在四年內從總理的職位上退下來。他知道,新的一代人只有在沒有前人庇護的環(huán)境中才能堅強地站起來。1990年11月,李光耀辭去總理職務,正式交棒吳作棟。當然,人民行動黨政府對退位者的妥善安排也是領導層更新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這主要表現為“退有所養(yǎng)、退有所為、退有所尊、退有所慰、退有所安”五方面。首先是“退有所養(yǎng)”,即退位讓賢的老一代領導人在退位后并不會在經濟方面一落千丈,而是仍有足夠的經濟條件頤養(yǎng)天年。其次是“退有所為”,即退位讓賢的老一代領導人在退位后能夠發(fā)揮余力,有所作為。第三是“退有所尊”,即退位讓賢的老一代領導人在退位后仍能享有名譽地位或榮譽地位。第四是“退有所慰”,即退位讓賢的老一代領導人能夠在感情上得到安慰。第五為“退有所安”,即退位讓賢的老一代領導人在退位后能夠心靈安寧,退位讓賢是在找到合適的人選之后做出的決定。由于領導層更新的工作做的十分周到,領導層更新的進程十分順利。
因“引咎退黨辭職”而“下”
人民行動黨政府一貫以倡導儒家價值觀而著稱于世。儒家價值觀強調領導人須有道德權威,保證廉潔和誠信,做好道德表率,領導國家進步。無疑,“作風正派”是人民行動黨對黨員干部的道德要求,人民行動黨對“作風不嚴”干部采取的是“零容忍”態(tài)度。任何黨員干部一旦發(fā)現有作風問題,都必須引咎退黨辭職以承擔責任。人民行動黨黨員、國會議員和議長柏默就因緋聞事件而主動退黨辭職。柏默是歐亞裔,學歷背景良好,在英國修讀過法律并成為一名律師。2006年,柏默以人民行動黨集選區(qū)候選人身份參加競選,順利當選為議員。2011年他又當選為單選區(qū)議員,之后李顯龍總理提名他為議長。2012年12月8日,新加坡《新報》接到了關于“柏默搞婚外情”的多則手機短信和電子郵件,毋庸置疑,他所爆出的緋聞事件對行動黨的有效執(zhí)政造成一定傷害。
在“緋聞事件”發(fā)生的當晚,柏默主動聯(lián)系了人民行動黨第一助理秘書長、副總理張志賢,將有關婚外情的真相和盤托出。為了承擔政治責任,他表示自己愿意辭去議長職務,退出人民行動黨。兩人在見面之后,又將緋聞情況通知了人民行動黨秘書長李顯龍。第二天早上,李顯龍接見了柏默,柏默正式提交了辭職信,而李顯龍接受了他的辭呈。柏默辭職后,李顯龍向黨內下達指示,要以果斷、公開的方式處理柏默緋聞事件。2012年12月12日,人民行動黨在總部召開緊急記者會,柏默在記者會上承認自己婚外情的事實,表示“個人判斷出了嚴重偏差”,并“為自己所犯的嚴重錯誤承擔全部責任”,宣布自己退出人民行動黨。副總理張志賢也在記者會上宣布了柏默退黨和辭職信息,并回答了記者關心的問題。記者會后不久,李顯龍在“臉書”網站上公開了柏默的辭職信和他以人民行動黨秘書長身份所寫的回信。李顯龍在回信中提到人民行動黨的黨員和基層組織人員必須保持較高的道德水準,這明確表明了人民行動黨不容許婚外情的立場。
人民行動黨通過對柏默緋聞事件的迅速、果斷、一致的處理,標榜著行動黨在捍衛(wèi)其議員道德水準上是果斷和明確的。議員出現道德問題在人民行動黨內就意味著退黨和離職。人民行動黨與“作風不嚴”的黨員在組織關系上的切割,正是新加坡維持“以德倡廉”所需要的政治文化,此舉可稱得上是“將貪腐禁于未萌”。正是通過對自身的嚴格道德要求,人民行動黨政府才能取信于民,在國內外建立了良好信譽。
因“順應時代潮流”而“下”
人民行動黨一貫強調適時而變、與時并進。順應時代潮流而加以變化、采取行動,是該黨永葆青春的不二法門。在黨和政府領導人的去留問題上,也不例外。一直以來,由于李光耀的崇高威望和獨特作用,即便他在不擔任總理之后,也仍然位居內閣資政的高位。但是,隨著時代的推移,一些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對李光耀長期身居高位產生了負面看法。2011年大選,人民行動黨遭遇了歷史性挑戰(zhàn),僅獲得60.14%的總得票率,為新加坡建國以來的新低。在大選結束后的電視講話中,總理李顯龍稱這次選舉是一次“分水嶺式”的大選,人民行動黨將對自身的執(zhí)政進行反思。
作為一個典型的現實主義者,李光耀直言不諱的許多言論,都曾遭到新加坡民眾的不滿。例如,在2011年初出版的《李光耀: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一書中,他曾稱新加坡的馬來族和回教徒難以融入新加坡社會,這在當時便激起一片抱怨之聲。李顯龍總理被迫在幾天之后與父親切割關系,公開稱李資政關于馬來人和回教徒的觀點不代表新加坡政府和他本人。很多新加坡人,包括行動黨的支持者,自然認為李光耀的不當言論是行動黨得票率下滑的原因。無疑,久經選戰(zhàn)的李光耀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大膽評論將對本黨大選產生不利影響,但他并不因此改變自己直言無忌的性格。事實上,就在大選后的第二天,在自己選區(qū)不戰(zhàn)而勝的他馬上就公開指責年輕一代投反對黨是因為不記得新加坡的艱辛建國歷程,而他自己和“那些50歲以上的人都記得”。
在選票流失、網絡興盛、民心思變的時代潮流和壓力之下,人民行動黨政府也在進行變革和反思。2011年5月16日,就在大選結果揭曉的一周之后,李光耀和吳作棟同時宣布退出內閣,不再擔任資政職務。李光耀與吳作棟的順勢而“下”、人民行動黨對人民呼聲的積極回應,既表現出他們高超的政治智慧,也反映出新加坡政治的活力與變革。針對李光耀和吳作棟退出內閣一事,新加坡媒體曾對年輕民眾做過一項調查,近三分之一接受調查的年輕民眾認為,李光耀和吳作棟已經與民眾脫節(jié),并不明白人民的訴求。也有一些人認為,“威脅和恐嚇民眾”的治國之道已經過時。無疑,李光耀和吳作棟從2011年的大選中,深刻感受到新加坡政治生態(tài)的變化以及年輕選民的不同訴求。面對政治“新常態(tài)”,他們選擇了順應時代潮流,這也充分表現了行動黨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及變革求新的決心。
(摘自《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