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尋找各學科居前1‰高被引論文的閾值,是評估科研績效的標尺。利用中國知網(wǎng)檢索了94個學科領域的居前1‰高被引論文,對被引用閾值和權重進行排序,發(fā)現(xiàn)各學科領域的閾值嚴重不均衡,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間相差55倍,平均閾值為101。各學科閾值的高低取決于以下因素:文獻總量多的學科領域高于文獻總量少的學科領域;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同一學科內(nèi)基礎理論領域高于其他領域等。
〔關鍵詞〕1‰高被引論文;熱點論文;學科閾值;中國知網(wǎng);中圖分類;績效評估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10.023
〔中圖分類號〕G25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5)10-0124-04
Subject Threshold Value of Top 1‰ Highly Cited Papers in CnkiDing Fuhu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ixian 453600,China)
〔Abstract〕Look for the threshold values of top 1‰ highly cited papers of various subjects,which is a ruler to asses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ormance.Use Cnki to search the top 1‰ highly cited papers of 94 subjects,sort the cited threshold value and weights,find that the treshold values of various subject are seriously unbalanced,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ighest value and the lowest value is 55 times,the average threshold value is 101.Whether the threshold value is high or low depends on the following factors:the subject area which has a large amount of documents is higher than the subject field which has a small amount of documents;the basic theory field in the same subject of philosophy and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s higher than other fields and so on.
〔Key words〕1‰ highly cited papers;hot paper;subject treshold value;Cnki;CLC;performance evaluation
科研績效評估時如何考慮不同學科之間的差異,一直是科技評價中的一個難點。早期的績效評價主要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jié)合的方法,比如專家加權法、兌換計量法和文獻計量法等[1]。然而由于受專家因素的影響,引文評價的客觀性價值尺度在基礎研究領域逐漸被重視起來,從而帶動了文獻計量評價的發(fā)展和應用[2]。但是由于學科之間引文數(shù)量的不均衡性,單一的評價指標就很容易出現(xiàn)偏差。比如薛天祥等就認為同質(zhì)性(相同學科間)是可比性的前提[3],因而尋找不同學科之間的權重系數(shù)就成了一個關鍵點。學術界認為,高被引論文是學術創(chuàng)新的風向標,也是各個學科進行評價的一個重要參照指標。而一個學科的居前1‰高被引論文則代表了一個學科的學術貢獻和影響力。湯森路透基于Web of Science?(SCIE/SSCI)所收錄的全球11 000多種學術期刊的1 000多萬條文獻記錄而建立的計量分析數(shù)據(jù)庫,于2001年推出的基本科學指標數(shù)據(jù)庫(ESI),分別排出居世界前1%的研究機構(gòu)、科學家、研究論文和居前1‰的熱點論文,目前已成為世界科學界用以評價高校、學術機構(gòu)、國家與地區(qū)國際學術水平及影響力的重要評價指標工具之一。近年來,以美國ESI等數(shù)據(jù)庫為研究載體,基于計量學的理論,開始了在科研成果、科技人才、科技期刊、科研機構(gòu)、學科評價和大學科研競爭力等方面產(chǎn)生了一批研究文獻[4-5]。在國內(nèi),以中國知網(wǎng)(CNKI)和中文社會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CSSCI)等數(shù)據(jù)庫為工具,產(chǎn)生了一批高被引論文的研究文獻。但是,利用國內(nèi)數(shù)據(jù)庫進行宏觀的,具有學科比較意義的高被引論文指標體系研究還缺少進展。而進行高被引論文學科閾值的比較研究,對于不同學科之間的績效比較就具有了廣泛的意義。
1研究方法
由于各學科發(fā)展程度和引文方式的差異,導致了論文被引用次數(shù)在各個學科之間缺少可比性。但是,在綜合性大學、綜合性科研機構(gòu)內(nèi)部,以及政府部門組織的各類項目評估當中,有時候不同學科之間、不同領域之間也需要進行擇優(yōu)比較。否則,評優(yōu)工作就缺少客觀性和可比性的一個參數(shù)。為了尋找一個相對公平的尺度,先假設在一個學科內(nèi)部,被引用次數(shù)相同的文獻,其學術影響力和學術貢獻是大致相等的。中國知網(wǎng)收錄了國內(nèi)正式出版的7 000多種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發(fā)表的文獻,各個學科分支收錄的文獻從數(shù)千條到上百萬條不等,對這些數(shù)據(jù)進行云計算既繁瑣又未必科學[6]。但進入各個學科領域的前1‰高被引論文的被引用次數(shù)的閾值,在各個學科內(nèi)部的文獻當中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高影響力意義,屬于一種散布在群峰中的學術水平“雪線”。因此在不同的學科之間具有一定的參考性和可比性?;谶@個考慮,本文選取中國知網(wǎng)(CNKI)的“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絡出版總庫”作為檢索數(shù)據(jù)庫,為了擁有較大范圍的文獻量,檢索的開始時間不受限制,檢索截止時間到2015年3月,以中圖分類號檢索方式,除軍事學科之外,對各大學科門類的代表性學科或領域進行抽樣檢索,共檢索了94個學科的居前1‰高被引論文的收錄情況。endprint
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現(xiàn)?代?情?報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Oct,2015Vol35No10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中國知網(wǎng)居前1‰高被引論文的學科閾值Oct,2015Vol35No102居前1‰高被引論文的學科閾值與權重系數(shù)
根據(jù)94個學科居前1‰高被引論文的閾值,計算出94個學科的平均閾值為101。之后按照各學科文獻閾值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并計算出各個學科的閾值權重(見表1)。居前1‰高被引論文最高閾值的學科為語言學,文獻被引用330次;最低閾值的學科為詩歌、韻文,為第69位,文獻被引用僅有6次,兩者之間相差55倍。與上一年度相比較,學科平均閾值上升了83個百分點。在94個學科中,排序未發(fā)生變化的學科有52個,占553%;排序發(fā)生變化的學科有42個,占447%。其中位序變化在3個位序之內(nèi)的有36個,占全部學科的383%;位序變化在4~7個位序之內(nèi)的有6個,占全部學科的64%。表194個學科領域居前1‰高被引論文被引用閾值與權重排序情況
序號代碼學科領域文獻總數(shù)前1‰
閾值閾值權重1H0語言學106 577330030612X2社會與環(huán)境27 863274036863P9自然地理學14 423252040084P5地質(zhì)學90 558227044495F0經(jīng)濟學123 753224045096D0政治理論59 695217046547B84心理學138 120199050758O22運籌學25 540187054019F30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理論117 5801760573910S3農(nóng)學44 3261710590611P4氣象學120 0221660608412Q93微生物學29 8831650612113H19漢語教學64 4101600631314TU3建筑科學131 4671560647415P7海洋學72 2991480682415C91社會學241 8471480682416S7林業(yè)260 2451420711317Q7分子生物學49 7651410716318R28中藥學432 3681350748119F82貨幣91 8451330759420F23會計313 2121290782921O63高分子化學46 5631230821121O34固體力學23 4771230821122Q81生物工程學17 1431190848723I0文學理論56 6951170863224R18流行病與防疫122 6461130893824O24計算數(shù)學34 1151130893825Q96昆蟲學18 9331120901826F40工業(yè)經(jīng)濟理論72 3381110909927B82倫理學50 8081100918228O61無機化學49 0771090926629D92中國法律892 7201060952829V2航空164 2401060952830H12文字學35 0321040971231F31世界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21 3661020990232Q98人類學7 2821011000033O65分析化學116 612991020233S6園藝495 307991020234G35情報學42 651981030634Q4生理學150 476981030635O62有機化學80 168971041236R25中醫(yī)內(nèi)科227 336961052137B0哲學理論45 624941074538TE石油、天然氣229 484931086038H13訓詁學125 536931086039S2農(nóng)業(yè)工程426 282921097839R9藥學317 755921097839TD礦業(yè)工程291 3949210978表1(續(xù))
序號代碼學科領域文獻總數(shù)前1‰
閾值閾值權重40R71婦產(chǎn)科學279 510901122240N94系統(tǒng)科學112 856901122241O7晶體學18 707871160942G25圖書館學316 876861174442TV水利工程297 824861174442O48固體物理學31 908861174443O31理論力學11 576841202444D5世界政治58 380801262545TU1建筑基礎科學35 158781294945K1世界史42 397781294945Q2細胞生物學77 313781294945K0史學理論24 115781294945O41理論物理學29 847781294945G31科學研究工作28 551781294945D63國家行政管理460 331781294946TN92無線通信204 990761328947O43光學42 899751346747X9安全科學112 008751346748TS輕工業(yè)、手工業(yè)801 814741364949C95民族學15 659691463850U2鐵路運輸287 583661530351B83美學18 132651553852K9地理103 968641578152C96人才學42 841641578152I1世界文學43 599641578153TF冶金工業(yè)128 740631603254D62政治制度與國家機構(gòu)161 964621629055R77眼科學140 425611655756R78口腔科學146 483581741456U6水路運輸157 226581741456S9水產(chǎn)、漁業(yè)447 472581741457O18幾何、拓撲18 453531905758O17數(shù)學分析111 150511980459B2中國哲學81 719472148960J0藝術理論27 857452244461B26現(xiàn)代哲學8 423422404861TL原子能技術51 097422404862B9宗教99 412382657962K23封建社會史26 590382657963J9電影、電視藝術187 681362805664O51低溫物理學3 840342970665J5工藝美術148 430303366766J4攝影藝術104 974244208367A馬克思主義、列寧endprint
主義、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理論441 379224590968I25報告文學17 473812625069I22詩歌、韻文252 0896168333394個學科閾值分析
31居前1‰高被引論文閾值在各學科內(nèi)部的分化呈現(xiàn)嚴重不均衡現(xiàn)象許多學者認為,不同的學科由于引文特征差異過大,基于文獻被引次數(shù)的各種評價指標體系也就僅適用于同一學科之內(nèi)[7-8]。H指數(shù)的發(fā)明者赫希也認為,生物學家的h指數(shù)都偏高,表明h指數(shù)就像其他指標一樣,不同學科之間的差異很大[9]。數(shù)據(jù)顯示,居前1‰高被引論文的閾值不僅在各個學科門類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就連同一學科領域之間也存在著較大差異。如文學領域,文學理論、文字學分別為117次和104次,而報告文學和詩歌、韻文領域分別僅有8次和6次。在數(shù)學領域,運籌學和計算數(shù)學的閾值分別為187次和113次,而幾何拓撲、數(shù)學分析領域僅有53次和51次。在農(nóng)學領域,農(nóng)學和林學的閾值分別為171次和142次,而園藝、水產(chǎn)漁業(yè)學科領域分別僅有99次和58次。
32在學科相近的領域中,文獻總量多的學科分支閾值高于文獻總量少的學科分支在物理學內(nèi),固體物理學、低溫物理學的文獻總量分別為31 908條和3 840條,兩者的文獻比率為1∶012;而兩者的閾值分別為86次和34次,比率為1∶04。微生物學、昆蟲學的文獻總量分別為29 883條和18 933條,兩者的文獻比率為1∶063;而兩者的閾值分別為165次和112次,比率為1∶062。心理學、倫理學和美學的文獻總量分別為138 120條、50 808條和18 132條,三者的文獻比率為1∶036∶013;而三者的閾值分別為199次、110次和65次,比率為1∶059∶033。文獻總量多的學科意味著該學科的科學家總?cè)藬?shù)多,其閾值也就可能相應被提高。
33在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門類中,同一學科的基礎理論領域的閾值高于其他領域在哲學學科內(nèi),哲學理論的閾值為94次,而美學、中國哲學和現(xiàn)代哲學的閾值分別為65次、47次和42次。在政治學學科內(nèi),政治理論領域的閾值為217次,而世界政治、政治制度與國家機構(gòu)領域的閾值分別為80次和62次。在藝術學學科內(nèi),藝術理論的閾值為45次,而電影和電視藝術、工藝美術、攝影藝術的閾值分別為36次、30次和24次。基礎理論科學是一個學科的框架和支撐點,在高被引文獻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34理學和農(nóng)學閾值最高,文學和史學閾值最低
將94個學科閾值劃分為高位區(qū)(>151)、較高區(qū)(101~150)、中位區(qū)(71~100)、較低區(qū)(51~70)和低位區(qū)(<50)5個區(qū)域,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高位區(qū)和較高區(qū)中,理學和農(nóng)學均排在前兩位,分別占高位區(qū)、較高區(qū)總量的693%和444%。而在低位區(qū)中,文學和史學排在前兩位,分別占低位區(qū)總量的462%和231%。這與劉則淵等人的研究相接近[10]。這種分布態(tài)勢可能與學科性質(zhì)、研究方法和著作權觀念等方面的差異有關聯(lián),有待后續(xù)深入研究。
4總結(jié)與展望
文獻的被引用次數(shù)反映了該文獻的影響力和學術貢獻。學科之間文獻的被引用次數(shù),不僅在各個學科門類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在同一學科門類之間這種差異同樣存在。而各學科居前1‰高被引論文的閾值權重系數(shù),對于解決學科內(nèi)外的差異性評價具有重要參考作用。
基于文獻被引用次數(shù)的評價指標體系,比如各學科文獻在被引用次數(shù)、影響因子、H指數(shù)等指標的評價上,均可用各學科居前1‰高被引論文的閾值權重系數(shù)加以修正。可適用于學科評估、課題評價、人才選拔和學術獎勵等方面的績效評估。比如,一位經(jīng)濟學學者的H指數(shù)為10,乘以經(jīng)濟學的權重系數(shù)04509,則修正后的H指數(shù)為45;而一位情報學學者的H指數(shù)為6,乘以情報學的權重系數(shù)10306,則修正后的H指數(shù)為62。如果單純比較H指數(shù),則經(jīng)濟學學者績效在前;如果乘以各自學科的權重系數(shù),那么毫無疑問情報學學者的績效是靠前的。
隨著國內(nèi)學術界與國際科學文獻評價標準的不斷接近,各學科居前1‰高被引論文的閾值權重也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這就需要學科評價工作人員做出相應的調(diào)整。比如,2014年的學科平均閾值,就比2013年上升了83個百分點,其中近一半的學科閾值系數(shù)在位序上發(fā)生一些細微變化。
參考文獻
[1]丁?;?科研績效評估的理論與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0,20(3):45-48.
[2]丁福虎.引文評價及其應用[J].情報科學,2003,21(8):835-837.
[3]薛天祥,楊運鑫,李健寧.以學科評價為基礎的研究型大學綜合實力評價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02,(1):19-23.
[4]周?;?,華薇娜.從世界頂級計量學期刊看信息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Journal of Informetrics和Scientometrics發(fā)文分析[J].現(xiàn)代情報,2014,34(2):115-120.
[5]劉月雷,聶風英.基于ESI數(shù)據(jù)庫的地球科學領域文獻計量分析研究[J].現(xiàn)代情報,2015,35(6):81-85.
[6] 姜茸,馬自飛,李彤,等.云計算安全風險因素挖掘及應當策略[J].現(xiàn)代情報,2015,35(1):85-90.
[7]丁?;?,張水潮.利用CNKI和H指數(shù)評價大學科研績效[J].科技管理研究,2010,(13):97-100.
[8]金貞燕,金文姬,趙丹群.世界著名大學及學科h指數(shù)與傳統(tǒng)文獻計量指標的比較[J].圖書情報工作,2012,(7):21-29.
[9]Hirsch J E.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102(46):16569-16572.
[10]鐘鎮(zhèn),劉則淵.博士學位論文的學科差異研究——以大連理工大學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11,(5):35-38.
(本文責任編輯:馬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