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越 何宏林 魏占玉 高 偉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活動構造與火山重點實驗室 100029)
由于印度板塊向北運動與歐亞板塊發(fā)生強烈的陸-陸碰撞,青藏高原成為中國大陸新構造期間隆升最強烈的地區(qū)。近年來的GPS觀測結果顯示,青藏高原的地殼水平縮短速率從喜馬拉雅地區(qū)的近40~50mm/a向北逐漸減小(Chen et al.,2000;Wang et al.,2001;Zhang et al.,2004;Gan et al.,2007),該速率上的虧損主要轉換為高原內部的構造塊體沿大型走滑斷裂帶的向東擠出(Molnar et al.,1975;Tapponnier et al.,1977;Peltzer et al.,1996;Zhang et al.,2004)。
圖1 研究區(qū)斷裂分布圖(修改自He et al.,2008a)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aults in the study area(after He et al.,2008a).
鮮水河-小江斷裂系就是這樣一條大型走滑斷裂帶,它發(fā)育于青藏高原東南緣,是川滇菱形塊體的NE邊界,由三大段落組成:南、北段結構相對簡單的小江斷裂帶和鮮水河斷裂帶;中段結構復雜,呈紡錘狀展布的西支安寧河斷裂帶和則木河斷裂帶,及東支大涼山斷裂帶(Zhang et al.,2004;鄧起東等,2004;He et al.,2006,2008a)(圖1)。青藏高原南東塊體沿該弧形的斷裂系以喜馬拉雅碰撞帶東構造節(jié)為中心作順時針旋轉(Armijo et al.,1986,1989;Wang et al.,1998;He et al.,2006,2008a),并獲得了GPS觀測數(shù)據(jù)的支持(Chen et al.,2000;Wang et al.,2001;Burchfiel,2004;Shen et al.,2005;Gan et al.,2007;Wang et al.,2008)。鮮水河-小江斷裂系中段西支的安寧河斷裂帶和則木河斷裂帶都是活動強烈的左旋走滑斷裂帶,在全新世都發(fā)生過多次7級以上的大地震(任金衛(wèi)等,1994;Wang et al.,1998;宋方敏等,1998;He et al.,1999,2002,2006,2007,2008b;周榮軍等,2001;Ran et al.,2008;Wang et al.,2013),但是在中段東支的大涼山斷裂帶上卻沒有7級以上地震的記載。大涼山斷裂帶實際上是一條新生的斷裂帶,是青藏高原東南塊體的順時針旋轉在鮮水河-小江斷裂系中段引起的“裁彎取直”作用的結果,它的產(chǎn)生在幾何結構上正好填補了該弧形斷裂系中段安寧河斷裂帶和則木河斷裂帶形成的反向缺口,使整個斷裂系成為一個與青藏高原東南塊體順時針旋轉運動相一致的完整的弧形構造(He et al.,2008a)。那么,新生的大涼山斷裂帶的活動性如何?發(fā)生過破壞性大地震嗎?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陸續(xù)有一些研究關注大涼山斷裂帶(唐榮昌等,1993;申旭輝等,2000;宋方敏等,2002;周榮軍等,2003;韓渭賓等,2005;He et al.,2008a;魏占玉等,2012),也獲得一些重要的認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較大的不確定性,缺乏較為全面和較為準確的數(shù)據(jù),特別是斷裂帶北段的幾條分支斷裂還缺乏較為準確的滑動速率和古地震的定量認識。
大涼山斷裂帶由6條斜列的斷裂構成(圖1a)。竹馬斷裂是斷裂帶北段的東支斷裂,北端在石棉縣安順場以北與鮮水河斷裂帶和安寧河斷裂帶交會,向南經(jīng)石棉縣城、迴隆鄉(xiāng)、竹馬延至越西縣梅花鄉(xiāng)附近。梅花鄉(xiāng)以南,斷層在地表的形跡不再明顯。斷裂總體走向NNW-SSE,全長近65km(圖1b)。
斷裂在石棉縣城附近發(fā)育在早震旦紀的花崗巖和震旦紀地層中。廣元堡和葉坪村附近,在斷層的東盤和西盤分別發(fā)育2個石棉礦,二者相距約7km。Wang等(1998)認為,兩處石棉礦實際為相同的一套輝長巖和超基性巖體被竹馬斷裂左旋位錯所致(圖2),顯示了竹馬斷裂形成以來的左旋走滑運動方式以及總的位錯量。He等(2008a)沿竹馬斷裂將位錯水系和地質體分別進行恢復,各自得出該斷裂的左旋位錯量在7km左右,由此認為其左旋走滑活動的起始時間應該晚于大渡河水系的形成年代,或該水系一級支流的形成年代。
圖2 石棉附近地質簡圖Fig.2 Geological map at Shimian County.
竹馬斷裂在縣城以南主要沿南椏河及竹馬河河谷延伸,由于第四系地層和地貌不發(fā)育,故該斷裂在晚第四紀以來是否活動的地表形跡并不清楚,其空間展布也缺少統(tǒng)一的認識。在對航、衛(wèi)片進行細致解讀和野外考察的基礎上,文中選取了典型的構造地貌點進行研究,利用差分GPS測量儀器對斷錯地貌進行高精度測量,結合地層和地貌面的年代測定來限定斷裂的滑動速率,以及通過探槽技術了解古地震歷史,從而獲得竹馬斷裂晚第四紀以來的活動性。本研究的測年樣品均在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光釋光實驗室測定完成。
竹馬盆地位于竹馬埡口北側,竹馬河的上游,是一個受斷層控制的斷陷盆地。盆地整體呈三角形,竹馬河流入盆地后流向發(fā)生變化,水動力迅速減弱,大量碎屑物質沉積下來,構成盆地的主體沉積。斷裂從盆地的東北邊緣切過,控制著基巖山與第四紀沉積物的界線,使得盆地邊界呈現(xiàn)出很明顯的線性特征。在盆地邊緣,山間的支流在出山口發(fā)育一些老的沖洪積臺地,主要分布在盆地的東北側和西側(圖3)。
在盆地東側的拉呷堡,臺地被斷層切過,使臺地發(fā)生顯著的左旋位錯并留下了一條斷層陡坎(圖4)。在臺地的兩側各有一條SW向的河流,臺地的西北側邊界在斷層以南的部分被錯離河道后受到保護而不再受到流水侵蝕,而東南側邊界在斷層以南的部分則被錯入河道遭受流水的侵蝕而后退變緩,因此累積的左旋位錯量在沖洪積扇體的北側邊界保存得更加完整。通過高精度差分GPS測量,測得扇體北側的左旋位錯量為(16±0.5)m,斷層坎的最大垂直高度為(3.8±0.2)m(圖4)。根據(jù)臺地上覆的砂黏土層底部的光釋光測年結果,其形成年代為(10.4±1.3)ka。據(jù)此可以獲得斷裂在該處全新世以來的平均左旋滑動速率約為1.5mm/a,垂直滑動速率約為0.4mm/a。
根據(jù)臺地沉積物的物性特征可以看出,這些沉積物發(fā)育一定的層理,但是又夾雜大量的混雜堆積,既非典型的沖積成因,也非典型的洪積成因,而是二者的混合類型。Gasse等(1991)和鄭綿平等(2012)在青藏高原不同地區(qū)根據(jù)碳酸鹽、介形類、輪藻類的碳、氧穩(wěn)定同位素值與微體古生物群落生態(tài)特征等提供的環(huán)境氣候變化指標,認為大約為11 000~10 400a BP,青藏高原經(jīng)歷了一期干冷氣候,并進一步指出該次冷事件與新仙女木事件密切相關;在10 000a BP之后,氣溫開始回升,與末次冰消期同步。這些研究證明新仙女木冷事件廣泛地影響了整個青藏高原地區(qū)(Lister et al.,1991)。竹馬盆地邊緣發(fā)育的這些沖洪積臺地的形成年代恰好緊隨著新仙女木事件,再加上其沉積特征,可以認為這些臺地是新仙女木事件后,末次冰消期的冰川融水形成的冰水堆積臺地。由于新仙女木事件是一次影響全球的氣候冷事件,整個青藏高原東南緣可能都廣泛發(fā)育該事件后的冰水堆積。
陡坎子位于竹馬河的中下游。通過對航片的解譯和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此處發(fā)育一個大型的沖洪積扇臺地,扇體上發(fā)育一條深切約2m的沖溝,斷層的活動使沖溝發(fā)生明顯的左旋偏轉(圖5 a)。對洪積扇進行精細的測量后,得到?jīng)_溝的左旋位錯量為(30±0.5)m(圖5b)。
圖3 竹馬盆地地貌Fig.3 The landforms at Zhuma Basin.
圖4 拉呷堡實測地形及剖面Fig.4 Measured topographic map and profiles at Laxiabao.
圖5 陡坎子地貌及位錯沖溝實測平面圖Fig.5 The landforms and measured plan of displaced gully at Doukanzi.
通過對沖溝壁的開挖和清理,可以看出組成洪積扇臺地的物質主要以花崗巖風化的礫石和粗砂為主,分選性和磨圓度都很差,但略具層理,其沉積特征與洪積扇形成的位置及水動力環(huán)境有關。通過地層的斷錯關系,該剖面揭示了一條斷層,傾向E,角度較緩,由于兩側缺乏對應地層,難以判斷斷層在垂直方向上的運動方式(圖6)。由于扇體的物性特征,難以在斷層兩側的地層中采集到適合的測年樣品,因此利用在斷層西側的一套灰白色粗砂層中采集的光釋光樣品對斷層最新活動時間進行限定(圖6 c)。根據(jù)測年結果,該套粗砂層的沉積年齡為(9.9±0.9)ka,其形成年代與拉呷堡的洪積臺地相當,沉積物特征也相近,應該都是形成于末次冰消期。由于沖溝的發(fā)育時間晚于扇體形成年代,且沖溝被斷層活動錯斷,因此可確定斷層在全新世以來在該段有過活動,同時結合實測的(30±0.5)m的累計位移量,也估算得斷裂全新世以來的平均左旋滑動速率約為3.1mm/a。
在葉坪村的腳基坪附近,斷層從基巖山山腰切過。由于斷裂長期的活動,該處發(fā)育了一些與斷裂活動相關的構造地貌,如山脊鞍部、斷層槽谷等。這些構造地形地貌的發(fā)育使山體的坡度在此處變緩,形成了被山間沖溝分割的小型坪壩。此外,斷層的水平走滑運動也使一系列沖溝位錯從而發(fā)生左旋偏轉,還有一些沖溝則被錯開形成斷頭溝,通過位錯地形的復原可推測出該處的左旋位錯量約為450m(圖7)。
在石龍村一帶,斷層切入突出的基巖山中,在不同地方發(fā)育槽谷、斷層埡口和反向坎等斷層地貌,形成了一條約2.5km長,數(shù)百米寬的斷層槽谷地形(圖8a)。在石龍村的山梁上,形成的槽谷寬約400m,槽谷兩側山坡上的基巖風化物在槽谷內堆積形成第四系并被開墾為耕地,使斷層活動的痕跡被嚴重改造。往北還可見斷層活動留下的埡口(圖8b)和反向陡坎現(xiàn)象,位于回隆村的陡坎高達10m多(圖8c)。在黑林子,南椏河的一條支流發(fā)生近于直角的拐彎,并將帶來的碎屑物質堆積成臺地,斷層的活動在臺地上留下了一個小型斷層槽谷(圖9a,b)。
圖6 陡坎子斷層剖面Fig.6 The outcrop of Zhuma Fault at Doukanzi.
圖7 腳基坪位錯地形和水系復原Fig.7 Restoration of offsets indicated by gullies at Jiaojiping.
圖8 石龍構造地貌Fig.8 The landforms of several sites at Shilong.
為進一步確定斷層的活動性,橫跨黑林子的斷層槽谷開挖了一個長約60m、寬6m、深6m的探槽。探槽揭示出了4條斷層,其分布形態(tài)顯示為典型的走滑斷層花狀構造(圖9c)。揭示出來的地層一共有7層,除表層的耕作土層之外,其余地層都以砂和黏土為主,為花崗巖風化產(chǎn)物。斷層F1近直立,是地層②和③的界限,在斷層上的小型負地形上還堆積了楔形地層④,該斷層沒有斷錯其上的地層⑤、⑥和⑦;斷層F2、F3和F4錯斷了層①、②、③和⑤,但是沒有造成地層⑤的頂部以及地層⑥和⑦發(fā)生變形。所以,根據(jù)地層②、④和⑤中OSL樣品的測年結果確定,竹馬斷層在(17.4±1.2)~(50.3±5.7)ka BP期間發(fā)生過2次斷錯事件,分別發(fā)生在(17.4±1.2)~>30ka BP和30~(50.3±5.7)ka BP。
竹馬斷層從回隆村往北延伸進入了南椏河河谷。從回隆村至石棉縣城,河流兩岸發(fā)育了一些臺地,通過對影像的解譯,根據(jù)這些臺地的位置和展布形態(tài),可以大致分為沖洪積扇和沖積階地2類:發(fā)生在支流出山口,呈扇形的高臺地為沖洪積扇;呈瘦長形態(tài)沿南椏河河谷展布,與南椏河支流無直接關系的為沖積階地(圖10a)。對這些臺地進行詳細考察后,發(fā)現(xiàn)在順河村洪積扇上的一條河流發(fā)生了異常的左旋拐彎。由于河谷中適合耕作和居住的地方稀少,該洪積扇被改造為農(nóng)田,人為改造嚴重,洪積扇上沒有留下顯著的斷層活動痕跡。為了確定洪積扇是否受到斷層活動的影響,利用高精度差分GPS從扇頂向扇緣測量了4條地形剖面。4條剖面的結果都顯示出扇緣部分的地形相對于扇頂?shù)牡匦斡忻黠@的抬升,說明洪積扇受到了構造活動的影響(圖10b)。在順河村以北,斷層一直沿山前延伸,并在石棉城西橫切突出的基巖山,使得山脊發(fā)生明顯的左旋位錯(圖10c)。
圖9 黑林子地形地貌及探槽剖面Fig.9 The landforms and exposure of the trench at Heilinzi.
斷裂滑動速率是活動構造定量研究的最重要參數(shù)之一,不僅可以直接應用于活動構造的地震危險性預測和工程場地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可為地球動力學研究提供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張培震等,2008)。因此準確的滑動速率的獲得就顯得尤為重要。張培震等(2008)認為地貌面的位錯應當從地貌面被廢棄就開始積累,而地貌面的廢棄年代應當為地貌面的暴露年齡。沿竹馬斷裂發(fā)育的洪積扇由于耕作活動和植被覆蓋使得不可能測量其暴露年齡,因此采用洪積扇的沉積年齡作為地貌面的廢棄年齡,這會使估測的滑動速率值比實際值小。此外由于光釋光測年樣品的需要,樣品采集的層位也不在洪積扇的最表層,也使獲得的年齡值偏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滑動速率偏小。因此,我們在竹馬盆地和陡坎子兩處獲得的左旋滑動速率估計值都應該是最小值,實際速率要比估計值大。魏占玉等(2012)對大涼山斷裂帶南段的交際河斷裂和布拖斷裂的斷錯地貌進行研究后,得出這2條斷裂的左旋走滑速率為2.5~4.5mm/a。本文的目標斷層——竹馬斷裂作為大涼山斷裂帶的北段分支之一,1.5~3.1mm/a的走滑速率要低于南段滑動速率,但考慮到除了竹馬斷裂外,該段另一條并行的晚更新世活動的公益海斷裂也具有一定量的運動速率(圖11),因此認為大涼山斷裂帶南段和北段的滑動速率基本一致。最新的GPS觀測結果顯示大涼山斷裂帶上的左旋走滑速率為4mm/a(Shen et al.,2005),與通過位錯地貌獲得的走滑速率相當。
圖10 南椏河谷地形地貌Fig.10 The landforms along the Nanyahe River.
前人對鮮水河-小江斷裂系中段的安寧河斷裂帶和則木河斷裂帶進行研究時發(fā)現(xiàn),它們的滑動速率相對于北段的鮮水河斷裂帶和南段的小江斷裂帶存在明顯的虧損:鮮水河斷裂帶和小江斷裂帶的滑動速率在10mm/a左右(宋方敏等,1998;周榮軍等,2001),而安寧河斷裂帶和則木河斷裂帶的滑動速率在3~8.5mm/a(任金衛(wèi)等,1994;He et al.,2007,2008b;冉勇康等,2008)(圖11)。研究結果顯示,鮮水河-小江斷裂系在大涼山斷裂帶上所分配的滑動速率不亞于安寧河斷裂帶和則木河斷裂帶,且斷裂系中段的滑動速率之和與南北兩段的速率大致吻合(圖11)。由于大涼山斷裂帶是青藏高原東南塊體順時針旋轉在弧形鮮水河-小江斷裂系的中段裁彎取直的結果(He et al.,2008a),它的存在不僅在幾何結構上填補了安寧河斷裂帶和則木河斷裂帶形成的反向缺口,使整個斷裂系成為一個完整的弧形構造,而且彌補了該段斷裂在滑動速率上的虧損量,使斷裂系各段的滑動保持協(xié)調一致。
此外,黑林子探槽揭示了竹馬斷裂2次斷錯事件,分別發(fā)生在(17.4±1.2)~>30ka BP和30~(50.3±5.7)ka BP,也就是說在 17~50ka BP的34ka間發(fā)生了2次事件,而17ka BP以來沒有發(fā)生破裂事件,顯示的發(fā)震間隔可能在萬年以上。前述竹馬斷裂的活動速率最小值為1.5mm/a,如果按萬年地震復發(fā)間隔計算,一次地震的最大走滑同震位移量至少為15m。這個估計值遠遠超出了鮮水河-小江斷裂系上歷史地震記載的和古地震推測的量值,對于新生的大涼山斷裂帶上的分支斷裂而言,發(fā)生超出鮮水河-小江斷裂系其他斷裂的發(fā)震能力的可能性不高。因此黑林子探槽揭示的地震事件不完整,肯定存在沒有在此探槽中記錄到的地震事件,還需要更深入的古地震研究。
通過對竹馬斷裂幾個典型構造地貌點的野外調查和高精度GPS測量,結合地層和地貌面的測年、探槽手段得到如下認識:
(1)竹馬斷裂在全新世以來活動強烈,主要表現(xiàn)為左旋走滑活動,兼具一定的傾滑分量。利用沖洪積扇臺地累積的位錯量和相應的累計時間,約束竹馬斷裂全新世以來的水平滑動速率為1.5~3.1mm/a??紤]到公益海斷裂的存在,大涼山斷裂帶北段的水平滑動速率與南段基本一致。結合GPS觀測結果,大涼山斷裂帶的左旋滑動速率定為3~4mm/a較為合適。
圖11 鮮水河-小江斷裂系滑動速率分布圖(修改自魏占玉等,2012)Fig.11 Distribution map of slip rates along the Xianshuihe-Xiaojiang Fault system(after Wei et al.,2012).
(2)鮮水河-小江斷裂系在大涼山斷裂帶上所分配的滑動速率不亞于安寧河斷裂帶和則木河斷裂帶,且斷裂系中段的滑動速率之和與南北兩段的速率大致吻合。大涼山斷裂帶的存在不僅在幾何結構上填補了安寧河斷裂帶和則木河斷裂帶形成的反向缺口,使整個斷裂系成為一個完整的弧形構造,而且彌補了該段斷裂在滑動速率上的虧損量,使斷裂系各段的滑動保持協(xié)調一致。
(3)雖然在黑林子開挖的古地震探槽揭示了2次古地震事件,分別發(fā)生在(50.3±5.7)~30ka BP和30~(17.4±1.2)ka BP,但是明顯存在事件漏記的現(xiàn)象,還需要更深入的古地震研究。
(4)沿竹馬斷裂大量發(fā)育的沖洪積臺地,根據(jù)沉積特征和測年結果,認為是新仙女木事件后末次冰消期的冰川融水形成的冰水堆積,類似的地貌面可能廣泛分布于青藏高原東南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