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麟 圖
周驚湖 魏碑 謙虛謹慎
周驚湖畫像
周驚湖(1913—1974),原名世德,學名澄,筆名公冶短,別名周徽,別號半倫、半半生。河北省臨西縣大十二里村人(原行政區(qū)劃為山東省臨清縣)。世代書香,天資聰慧,早入書道,臨帖無數,廢筆成冢,用紙以車計。十幾歲為鄉(xiāng)黨張自忠父親作祝壽長聯,詩書雙絕,藝驚四座。稍大沿河游歷,南下江浙,北上京衛(wèi),廣求名師,曾在北京、山東報館任職,解放后回鄉(xiāng)任教。其書法造詣頗深。豐子愷贊道:“用筆酣暢,內斂外拓,極具創(chuàng)意,近60年無此手筆?!?/p>
今年是周驚湖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在中央提倡文化事業(yè)大繁榮、大發(fā)展的新形勢下,追思和緬懷這位卓爾不群、落拓不羈、造詣深邃的書法大家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
周驚湖先生的故鄉(xiāng)是河北省臨西縣東棗元鄉(xiāng)大十二里村。少年時期,我常去姥姥家串親戚,周先生村里那條由東至西的大街是我的必經之路。過往時,??吹揭晃灰律榔婆f,身背糞筐,徘徊在街頭巷尾的長者,有時也會迎面邂逅。其中等身材、臉方額高、雙目有神、面龐清癯。從老人那里得知他叫周驚湖,出身不凡,書法大名鼎鼎。由此,我少時就對周先生萌發(fā)敬仰之情。
光陰荏苒,1996年底,我任臨西縣副縣長時,周先生仙逝已有21 個春秋,而周先生散落于民間的書法作品就像煥發(fā)異彩的珍寶一樣在冀魯大地熠熠生輝。由于對文化事業(yè)的熱愛與執(zhí)著,我一直覺得收集、整理、挖掘、保存這些難得的書法藝術遺產刻不容緩。
2001年,恰逢時任縣文史辦主任李夫燕同志慧眼獨具、熱情高漲,建議與我不謀而合,收集整理周先生遺墨,李夫燕同志不避寒暑,穿行于運河兩岸的大街小巷和廣大農村,凡有線索之處,足跡必至。歷經三年多時間的努力,終于付梓出版了《驚湖遺墨》一書。此書面世,令書家愕然。我們在收集、整理過程中對周先生的人生軌跡、藝術造詣、文化素養(yǎng)也有了較為清晰的了解。
周先生的書法造詣、方家褒譽,常人難以頡頏。在20世紀40年代,周驚湖先生曾與國畫大師李苦禪交好。1960年前期,彼此尚有書信來往。他致李苦禪的信,特用毛邊紙寫核桃般大小的字,或魏、或隸、或草、或行,煙云滿紙??喽U先生閱后復云:“晤字如面,先生用筆骨法能懸針垂露,墨法圓渾不滯,筆筆含情。字字如錐劃沙、滿篇生輝,功力不減當年?!睂χ芟壬臅ㄗ髌方o予很高評價。
1972年秋,北京外國語學院的賀光明攜友人贈予的周驚湖書寫的圓魏體“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對聯赴“上海書法觀摩展”,途經岳父家,巧遇豐子愷、錢君匋、唐云諸名家,展其視之,均皆驚嘆。豐子愷贊道:“用筆酣暢,內斂外拓,極具創(chuàng)意,近60年無此手筆?!卞X君匋亦說到:“此人用筆心圓管直,用墨如綿藏鐵,萬管齊力?!?/p>
1984年,臨清劇院落成,邢臺市文化局派員進京請當時的中國書協(xié)主席舒同題寫院名,舒同說道:“臨清有個周驚湖,字比我寫得好,還是請他寫為好。”2004年其書法作品珍藏冊《驚湖遺墨》出版發(fā)行。中國書協(xié)副主席鐘明善觀后稱贊道:“讀周驚湖先生的作品,猶如憑臨一池素潔靜謐的秋水,其間聚散離合著書法家淡泊寧靜卻又高蹈逸出的心智。他師法傳統(tǒng)但和而不同,有新意,有自己的胸臆和心境抒發(fā),因而有精神,有生機和活力,也就有發(fā)展?!贝撕?,權希軍先生、劉文西先生、喬十光先生等都為周先生題了展詞,張冀、曹柏崑二位先生亦題了詞。特別是最近中央文史館館員、首都師范大學教授歐陽中石先生鑒賞《驚湖遺墨》后欣然題寫了“周驚湖書作展”六個大字,足以說明中石先生對周先生書法地位的認可。驚湖先生對自己的藝術成就是自信的,生前曾多次向友人說:“拙筆或可傳世,日后自有定論?!迸R終還留下一幅對聯:“何日雨晴云出溪,白沙青石洗無泥”。
周驚湖先生系河北省臨西縣大十二里村人。1914年生,名世德,字澄,號驚湖,別署驚濤、三寅子、半倫、半半生、耳順翁、了空道人等。周先生出生于富庶仕宦之家,伯父周振東為清朝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武進士,在晚清及袁世凱部下任職,長駐河南鄭州。父親聰明伶俐,早識文墨,隨兄長馳騁沙場,轉戰(zhàn)安徽亳州、湖南長沙一帶。晚清及袁世凱時期,其父躬身案牘,官至省屬。其父先后在安徽、長沙官邸設立私塾十二年,特聘國學、書法大家為子授業(yè),從而為其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和書法藝術根基。
臨西縣歷史悠久,漢代設置清淵縣,北魏更名臨清縣。后幾經演變,成為臨清縣的河西部分,1965年初,設立臨西縣(山東臨清西部五個區(qū),以運河為界,劃為河北省),著名的京杭大運河從此流過,周先生的家鄉(xiāng)在運河西岸。這里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深厚的文化積淀造就了不少文化名人,明朝布衣詩人謝榛、清朝行乞興學武訓、抗戰(zhàn)名將張自忠、文學泰斗季羨林等,周先生同樣臚列其中。
李燕為周驚湖專題而書 金石同壽 2014年釋文:古之書家,多為身后名聲大震而傳世者,或者在世雖成名家而人去即名亡矣!亦有人雖已去而書與金石同壽者銘于青史。然近世書壇乏德日甚,虛名者日多,涉利者日眾,早遭觀者側目,尤令真書家不恥矣!今偶見驚湖老人書法遺作,且知其生前幾近凋零湮沒,幸有知音善士發(fā)現周老遺珍,傾心付梓,精工裝潢,從茲面世。此非止驚湖先生藝事之幸,誠國家書壇之幸也!世間竟有不攀貴不謀財之士,為已逝賢者傳燈續(xù)薪,于當下時勢之際,尤為難能可貴也!拜覽周驚湖先生遺墨集隨感錄此,皓首學子李燕。鈐印:李燕壯北(朱)、平常心(朱)、道不遠人(朱)知音御覽之寶(白)
魏碑 釋文: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登廬山。
周先生與畫家李苦禪交往甚密,感情篤厚。在北京時苦禪先生攜周先生去拜見齊白石先生并得到指點,加之他天資聰穎、一生求索,筆耕墨耨。所有這些內外因素的聚合,造就了周先生在書法藝術方面獨樹一幟。他詩書畫印,自辟蹊徑不讓前賢,所治之藝為世所重。其書法諸體皆通,尤擅魏碑。蠅頭小字、擘窠榜書都能信手書就。他不計筆墨紙硯,不擇場所環(huán)境,席地而書,照樣使作品出神入化。他研承古法,不落窠臼,是一位懷抱古典、創(chuàng)造經典、立足當代、張揚個性、引領時風的書法大家。
周先生青壯之年,先在天津寧河供職,并作自嘲詩一首:“我亦接鄰第一關,徜徉奉此等因間;名山事業(yè)吃喝睡,壽世文章呈電函;側帽翩翩真醉漢,戎裝浮浮假軍官;年來小試逢迎術,僥幸山人已厚顏?!焙笈c同鄉(xiāng)胡代耕(生前系海軍后勤部政委)南下從戎。但由于與其個人藝術追求相悖,隨后改弦易轍。之后,在北京吳晗先生創(chuàng)辦的《兒童晨報》社,一展才華。解放后,由于家庭出身原因,回臨清、臨西老家生活,以為人寫字維生。
周先生命途多舛,淡泊名利,性格孤傲,幽默詼諧。1975年1 月19 日(農歷臘月初八)辭世,走完了凄苦晚年。
周驚湖先生的書法理念、治學境界,常人難以達到。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诙骋?;‘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说谌骋病!?/p>
周先生之所以身處逆境又在書壇“上下而求索”,也是與他的書法理念、治學境界分不開的。其一,刻苦。先生深諳為書之道,必先勇于吃苦,肯受磨難。他喜書與生俱來,自幼即臨習認真,聞雞即起,焚膏繼晷。古人云;“書學法帖,師法自然。”他一生臨碑臨帖不計其數,他自己對別人說:“少時練字用的廢紙拿馬車向外拉”。故鐘鼎、石鼓、秦篆、漢隸皆納于胸,然后學史理脈,崇碑宗王,以前賢書論為依托,以歷代書家為圭臬,繼承、參悟、創(chuàng)作、出新,在碑學方面占有一席之地。其二,樂道。周先生步入書道,少年時已藝冠群芳,為愛國將領張自忠嚴父書祝壽長聯,藝驚四座,傳為佳話。青年時代出京入衛(wèi),逾河達江,結識天下名流,受益良多。淵博之識,超然之心,使其不為名利所擾。后半生處在社會“卑賤”之境,始終保持泰然不驚的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是他潛心求藝的力量源泉。周先生一生刻苦努力,在崎嶇的書法之途匍匐前行,終于打開了通向藝術殿堂的神秘之門。其作品不從俗套,不摹古人,融古法經典于胸內,發(fā)創(chuàng)新激情于筆端,將龐雜的取法化成自我語言,創(chuàng)新了“圓魏”書體,其風格獨特,在燕趙齊魯之域乃至全國異峰獨峙。其三,安貧。周先生于學于藝不廢熱愛,旅塵旅俗情操自立,在物欲橫流之時而心志不頹,精血誠聚。因被打成“黑五類”生活度日如年,他歷經磨難,“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處處托缽吹簫,歲歲囊橐似洗”。周先生忘憂而守道,一旦伏案作書,似居豪宅廣廈,若與美女對歌,境界如此神往,不啻升高登仙。“智者當借力而行”,先生迂曲轉進,順應潮流。在“文革”之時,他前半生所寫的詩經、楚辭、唐詩、宋詞一幀幀作品,紅衛(wèi)兵作為“四舊”付之一炬,盡管心如刀絞,然而卻泰然處之。
為了繼續(xù)鉆研書法,他把毛澤東主席和魯迅的詩詞視為護身之法寶,作為書法的唯一內容,使自己的書法創(chuàng)作“合法化”,因而給后人留下一批藝術完美詩書雙絕的寶貴文化遺產。鑒此,不難看出周先生對書法藝術的追求,步履是多么艱難,意志是多么堅強。
近日,經中共臨西縣委批準,臨西縣文化促進會成立了,余任會長,備感責任重大。繼續(xù)挖掘、整理、保護周先生的書法遺墨是我們的責任。愿周先生精益求精的書藝精神,在繁花似錦的藝苑春天里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以此帶動臨西縣運河文化、潭腿文化、玉蘭文化及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長足發(fā)展。我們殷切期待著文化繁榮的明天快步走來。
隸書 釋文:為了忘卻的紀念。長夜渡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魏碑 釋文: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詩五律一首,過故人莊。一九七三年,長夏雨后,驚湖周徽學書六體于郭堤。
魏碑 釋文:莫將真氣助憂傷,憤死英豪世更長。陌上雖多馬跳躍,天邊亦有鳳翱翔。三千賓客磨圭角,二百山河擁劍芒。等是一場春夢過,自馀惡足更悲涼??倒?jié)先生七律一首。
篆書 釋文: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笑者,回眸時看小於菟。
隸書 釋文: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草書 釋文: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工部詩,七律一首。
楷書 釋文: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送瘟神七律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