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鵬,付敬玲
中國科普研究所,北京 100081
辨析科普與科學傳播
王大鵬,付敬玲
中國科普研究所,北京 100081
在研究和實踐過程中,科普與科學傳播通常被研究人員對等地使用,但是二者并非完全一樣,且存在著不同的使用情境和語境,同時一些與科普相關的衍生詞也存在著混亂的現象,本文試圖對科普和科學傳播進行辨析,并分析二者使用的情境,以求更好地理解科普與科學傳播的異同。
科普;科學;傳播
在實踐和研究過程中,科普、科學傳播等術語經常被不同的研究者交替使用,同時本世紀處也發(fā)生過科學傳播是否應該取代科普的爭論,爭論的雙方各執(zhí)一詞,最終科普和科學傳播的任何一方都沒有被對方所取代。雖然在某些情境下,科普和科學傳播存在著交替使用的情況,但是也帶來了一些“麻煩”,“科學傳播以及在科學素養(yǎng)領域中使用的其他術語因缺乏清晰明了的意義而讓人可惱不已”[1]。本文力求對科普、科學傳播以及科普相關的一些衍生詞進行辨析,并探討不同術語的使用語境,提出一定的可行性建議。
科學技術普及(簡稱科普)一直以來都是黨和政府力推的一項重要工作,而科普也成為研究,特別是實踐領域最常用的術語?!翱破铡?,作為中文的專有名詞,在1949年以前并沒有出現過。自1950年起,它是“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xié)會”的簡稱。大約從1956年前后開始,“科普”作為“科學普及”的縮略語,逐漸從口頭詞語變?yōu)榉且?guī)范的文字語詞,并在1979年被收入《現代漢語詞典》中,終于成為規(guī)范化的專有名詞?!盵2]200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將科普上升到國家法律的層面,雖然沒有明確對科普進行界定,但是提到“本法適用于國家和社會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任福君、翟杰全在《科技傳播與普及概論》中詳細梳理了國內學者對“科學普及”的定義[3]。而實際上,科普一詞也并非國內所獨有,石順科在《英文“科普”稱謂探識》一文中指出,科普的提法,在英文中有多種表達方式,如popular scienc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opularized science等。最常用的是popular science,中文的“科普”一詞大概從該詞轉化而來……英文科普“popular science”一詞的出現最遲不會晚過1872年,這一年尤曼斯創(chuàng)辦了《科普月刊》,使用的就是“popular science”[4]。
雖然不同學者對科普給出了自己的界定,但是綜合來看,其核心內容應該包括“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采取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參與的方式”。
而隨著實踐的發(fā)展,研究人員注意到科普隱含了科學“知識是絕對正確的知識”這一潛在假定[5],并強調公眾應該具有讀寫方面的科學知識儲備,也就是所謂的“缺失模型”。在這個過程中,公眾被看作是需要科學知識填充的“空瓶子”(empty vessel)或者“黑箱”,其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單向度的,科普這個術語被看成是缺失模型的典型代表。
如果說科普這個術語在中國的語境下具有特定的屬性,那么科學傳播這個術語在很大程度上是“science communication”一詞翻譯過來的,同時也有學者采用科技傳播的說法。貝爾納在《科學的社會功能》一書中專章論述了科技傳播(scientific communication)的問題。無論是采用“科學傳播”還是“科技傳播”的說法,大體上著意于雙向的互動交流,即傳播者和被傳播者應該處于同等地位。從科學傳播這個術語被引入國內的背景可以印證馬丁·鮑爾下述的觀點,可以用“科學素質(傳統(tǒng)科普)”“公眾理解科學”以及“科學與社會(科學傳播)”三個范式可以概括過去25年中公眾對科學發(fā)展的理解過程,每一個范式都聯(lián)系著公眾與科學之間關系的特定問題框架、特定研究問題以及優(yōu)先的介入策略,并且每個階段都比前一個階段有“進步”[6]。
正是由于認識到科普這個術語的不足(比如,單向性,國家立場等),才有學者主張用“科學傳播”取代“科普”,并且在這方面還發(fā)生過一系列爭論。支持者認為:第一,科學的公眾形象和社會功能在變化,科學普及的理念也在變化,由居高臨下的單向傳播過程變成了公眾與科學家之間平等的雙向互動過程;第二,政府和傳媒的介入,使得科學普及的運作方式發(fā)生變化,由少數個人的事業(yè)變成了一項社會立體工程。[7]反對方則不認同,他們主張:“科學傳播是一個大概念,包括科普、科技新聞,卻不能替代科普、科技新聞?!盵8]爭論的最終也沒有分出明確的結果,科普和科學傳播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并行使用的。
如前所述,“科普”這個詞語“在1979年被收入《現代漢語詞典》中,終于成為規(guī)范化的專有名詞”。但是在日常生活和實踐,甚至在文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與科普相關的一些衍生詞出現,包括科普宣傳、科普教育、科普傳播,等等。在我們看來,這些衍生詞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一些需要辨析的問題。
科普宣傳、科普教育與科普傳播等詞語不僅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甚至一些官方材料和學術文獻中也偶爾會見到。在百度中分別輸入上述詞語,可以發(fā)現很多類似情況,比如,科普宣傳—北鎮(zhèn)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新華社區(qū)開展科普宣傳活動;植物園的科普教育及其發(fā)展、科普教育—重慶科技館;科普傳播——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新媒體背景下的科普傳播對策研究。
雖然不同的研究者對科普的界定不同,但是基本圍繞著“四科”做文章,同時“科普是公益事業(yè)……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而從傳播學上來說“宣傳”是一種專門為了服務特定議題(議事日程,agenda)的訊息表現手法,“宣傳”往往會與說服、說教等政治性話語聯(lián)系起來。科普宣傳會被認為是宣傳的一種形式,從而會導致科普失去公益性的立場,并被認為科普具有國家性或者政府立場。
科普是校外教育或者非正規(guī)教育的重要形式,近年來全國各地在科技館進校園,館校結合科學教育,科普場館科學教育方面開展了很多有意義的探索工作?!翱破盏膶嵸|是提高人的科學素養(yǎng)”[9],因而可以說科普的內涵中就包含著教育的因素,既然科普是一種(非正規(guī))教育形式,那么科普教育又做何解呢?
隨著科學傳播能否替代科普的爭議的出現,一些學者開始使用科普傳播這個詞語,而實際上科普本身就含有“傳播”的意味,雖然這種“傳播”是自上而下的,單向的。實際上之所以有“科普傳播”這個詞語的出現和使用,其原因在于某些學者和科學從業(yè)者意欲強調雙向交流和互動,并進而杜撰出了科普傳播一詞。
雖然目前在學術界和實踐領域,科普和科學傳播仍然被對等地使用,但是我們認為二者的使用語境已經發(fā)生了變遷,因而有必要加以分析。
“科普”這個“專有名詞”已經越來越口語化,并且經常掛在普通公眾的嘴邊。同時我們也有專門的科普機構,比如科協(xié)(從中國科協(xié)到地方科協(xié))有科普部,科技期刊的分類中也有專門的一類科普期刊。從使用頻率上來說,或者說從使用習慣上來說,人們更容易接受科普,科普也成為了一個口頭禪。比如我們可以在網絡上經??吹健扒髕x的科普”,或者說“我們來科普一下xx”,但是很少有人說“求xx的科學傳播”,或者說“來科學傳播一下xx”,這當然和語言習慣有關。比如英文的popular science有時候我們也翻譯成科普,而不是大眾科學,所以國外的科學圖書,我們往往會翻譯成科普圖書,而不是科學傳播圖書。Science writer被翻譯成了科普作家,而不是科學作家。但有時候科普也成為了一種標簽或者一個符號,有些未必是“科普”的東西卻冠上了科普的名號。
在學術交流,特別是國際交流方面,我們更多地采用科學傳播(science communication)這個術語,當然在某些國家也偶爾會有科普(popularization)的用法,比如拉美地區(qū)。但是目前在國際上通用的說法一般是科學傳播。與上文相對應的是,我們認為“科學傳播”這個術語更學術化一些,當然國內也有冠以“科普”的學術交流,比如中國科普研究所舉辦的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但是就會議的主題以及所討論的議題來看,已經拓展到了科學傳播的方方面面。
《國是縱橫》系列圖書中有一句話談到南北差異的問題,“南方廣告多,北方標語多”,當然這是20年前的狀況。但是“科普”和“科學傳播”兩個術語的使用似乎也存在著地區(qū)的差異。在廣大的農村地區(qū),科普還有廣闊的存在空間,甚至有些地區(qū)科普還不能完全覆蓋到。其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是缺失模型的模式,即我說你聽,自上而下的推廣傳播模式。而在大眾城市,科學傳播被接受的程度會更高,特別是涉及到一系列爭議性話題的時候,雙向互動的科學傳播會發(fā)揮更好的效果。
最后,我們有專門的法律(《科普法》)和專門機構(科普部)來推進落實科普,因而科普還往往和工作相關,很多人所談論的科普是科普工作。
鑒于上述分析,我們傾向于認為,“科普”與“科學傳播”并存的現象還將持續(xù)存在。同時雖然在學術爭鳴中會出現“科學傳播”能否取代“科普”的問題,但是在實際應用中,二者有各自存在的社會情境和使用語境。問題的核心不應該是誰取代誰的問題,而是誰更適合哪種情境的問題。因而,應該對“科普”與“科學傳播”的具體使用語境進行分析和充分討論,在學術界和實踐領域達成共識,避免二者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混亂,這也有利于學術交流規(guī)范的形成,更有利于學科建設和發(fā)展。另外,對一些詞語,特別是科普衍生詞,進行規(guī)范,當然這可能涉及到對“科普”概念的界定,確定其內涵和外延。這樣做有利于確定科普的公益性。
[1]T.W.Burns,D.J.O’Connor,S.M.Stocklmayer.Science Communication: A Contemporary Deficition[J].Public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03(12):183-202.
[2]樊洪業(yè).解讀“傳統(tǒng)科普”[N].科學時報,2004-01-09.
[3]任福君,翟杰全.科技傳播與普及概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7-40.
[4]石順科.英文“科普”稱謂探識[J].科普研究,2007(2):63-66.
[5]劉兵,宗棕.國外科學傳播理論的類型及述評[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3):142-146.
[6]Martin W.Bauer.The Vicissitudes of‘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from‘Literacy’to‘Science in Society’[J].科普研究,2006(4):14-22.
[7]吳國盛.從科學普及到科學傳播[N].科技日報,2000-9-22(3).
[8]陳祖甲.科學傳播與科學普及——對“科學文化人”一個理念的[EB/OL].[2005-8-17].http//xys8.dxiong.com/ xys/ebooks/others/science/philosophy/csc83.txt.
[9]李永威.關于科普、科學和科學素養(yǎng)[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88-93.
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WANG Dapeng, FU Jingling
During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are often used as synonym, however, the two terms are not the same, even they have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 Meanwhile, some confusion between derivative term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lways appear on newspaper and reports. This article seeks to make som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above two terms, and analyze their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Science Popularization;Science Communication
G31
A
1674-6708(2015)143-0104-02
王大鵬,中國科普研究所媒體科技傳播研究室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科學傳播理論,科學家與媒體互動關系研究,國外科學傳播進展等
付敬玲,中國科普研究所科研管理辦公室助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學傳播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學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