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士州 圖/明 麗
河下古鎮(zhèn):掩映煙雨流蘇的芳華
文/顏士州圖/明麗
步入古鎮(zhèn),要撫平自己的心境。因為你要想真正了解這個曾經(jīng)因水而興的古鎮(zhèn)性情,就得放慢步子,到古鎮(zhèn)去看一看、聽一聽。聆聽它歲月流逝的傾訴,或許你會在不經(jīng)意間,與藏在某個角落的傳奇故事不期而遇。
河下古鎮(zhèn)坐落在江蘇省淮安市古城西北、吳王夫差開鑿古邗溝入淮處,邗溝奇妙地貫穿在京杭大運河與淮河之間,得天獨厚的位置,使得此地水陸交通十分方便。明清時期,這里成了淮北鹽業(yè)集散地,大批鹽商匯聚于此經(jīng)營鹽業(yè),河下成了重要的商埠。這里曾經(jīng)建有漕運最高管理機關漕運總督署,是南北水運的樞紐,素有“七省咽喉”之稱。從江南而來的所有船只抵達淮安,由此處入淮北上。而淮北鹽南運,必須經(jīng)過河下鎮(zhèn),再運往全國其他地方。
河下古鎮(zhèn)歷代名人輩出。古鎮(zhèn)先后出了秦漢時期著名軍事家韓信和文學家枚乘、枚皋父子,唐朝詩人趙嘏,宋代巾幗英雄梁紅玉,明代抗倭狀元沈坤、文學家《西游記》作者吳承恩,清代數(shù)學家駱騰鳳、著名彈詞《筆生花》作者邱心如、道光皇帝禮部尚書汪廷珍和醫(yī)學家吳鞠通等。僅明清時期,河下古鎮(zhèn)就出過123個舉人、67位進士、12名翰林,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素有“進士之鄉(xiāng)”的美稱。
踏上河下古鎮(zhèn)的青石板,我的心也跟著老街的色彩變得凝重起來,感受到它那一份久違的寧靜和幽深。一塊塊青石板數(shù)千年來歷經(jīng)雨水的沖刷,凹凸之處正訴說著它的滄桑變化。古鎮(zhèn)從北面入口,呈“士”字形,進入古鎮(zhèn)往南前行,要跨過一座小橋,名曰“程公橋”。導游告訴我們,河下古鎮(zhèn)已有2500多年歷史,此橋是城北通往淮安古城的必經(jīng)之地。佇立橋上,放眼東西方向,河道兩岸楊柳依依,河水清澈見底,有小橋流水的韻味,同時又多了一份不同于江南水鄉(xiāng)所特有的楚漢之雄風。
南北街道不長,僅約300米,兩旁都是一些店面,街上行人寥若晨星。臨近中午,大多數(shù)人家大門輕掩,只有幾家的門是開著的,窄窄的巷道只能容納兩個人行走。商店極少,也聽不到叫賣聲。東西街道長約1500米,程公橋下自東向西一條河流穿街而過。臨河兩岸都是民居,臨水而建的老屋墻根都由石塊壘砌,青瓦下的墻面由于歲月的侵蝕早已層層剝落。此起彼伏的民居、曲折的巷陌、彎彎的流水、別具一格的水榭民居,構成了古鎮(zhèn)一幅淡淡的水墨畫。
跨過程公橋沿著河邊走,不遠處就是一座高大的狀元樓。樓分上下兩層,在樓上放眼遠望,整個淮安城一覽無余。原來,此樓是河下人民為了紀念抗倭狀元沈坤而建。沈坤出生于古鎮(zhèn)竹巷街,嘉靖十年(1531年)中舉人。那時候,東南沿海一帶經(jīng)常遭受倭寇的燒殺搶掠。沈坤與戚繼光為同時代人,他與戚繼光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戚繼光自己訓練了一支民兵,紀律嚴明,作戰(zhàn)勇敢,人們稱之為“戚家軍”;而沈坤也盡散家財募集鄉(xiāng)勇,親自訓練成一支千人的鄉(xiāng)兵,時人稱之為“狀元兵”。戚繼光在抗倭勝利以后,遭到奸人陷害,被罷官;而沈坤在抗倭勝利以后,竟被人誣陷,死于獄中。戚繼光等人的事跡被載入史冊;而沈坤的事跡由于種種原因,未能載入正史。后人為了紀念他,在他家附近建了一座狀元樓。
走過狀元樓一路前行,不遠處就是梁紅玉祠。梁紅玉祠大門朝南,門頭上“梁紅玉祠”四個大字格外醒目。祠堂就是一方四合院,大殿中央為梁紅玉戎裝佩劍塑像,神采飄逸,英姿颯爽。大殿東廂三間,西廂三間,里面放著擊鼓戰(zhàn)金山時的大小鑼鼓,庭院中遍植花木松柏,一棵千年柏樹見證著時代的變遷。梁紅玉生于河下古鎮(zhèn),出身貧寒,后嫁給抗金名將韓世忠。北宋后期,金兵南犯,她跟隨丈夫韓世忠開始了戎馬生涯,大戰(zhàn)黃天蕩、擊鼓戰(zhàn)金山,因功勛卓著,蜚聲朝野,先后被封為“安國夫人”“護國夫人”。河下父老為紀念這位女中豪杰,在她的出生地建了祠堂。
再往東南方向約300米,就到了吳承恩的故居。故居門朝南,門前有一座小橋連接著廣場與故居。進入大門,是一個近200平方米的小院子,中間有一條20米長的青磚通道,將大門與客廳連接。道中有一個用竹枝與雜草編織的竹籬門,西側是一片碧綠的竹林。
客廳是三間青磚瓦房,典型的江淮地區(qū)大戶人家的會客室,是吳家的主屋。中堂安放著一尊吳承恩的半身銅像,住房是吳承恩與兩位夫人生活的住處。
吳家書房門前有一尊吳承恩花崗巖全身雕像,雕像前有個水石園,園中有山有水、有洞有道,還真讓游人置身于花果山之中,享受著與猴子猴孫們自然相處的樂趣。
如果說書房門前是一座花果山,那么吳家后花園便是一部微雕式的《西游記》全景圖。20O0多平方米的后花園,是一座文化豐厚、藝苑璀璨的長廊。后花園全由奇石鑲成,細看這些奇石,一個個真像《西游記》中描述的妖魔鬼怪,有的像白骨精、有的像牛魔王、有的像鯉魚精……這些石頭把書中的妖怪刻畫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
古鎮(zhèn)不僅名人輩出,而且盛產美食,名揚中外的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揚菜,就出自這里。然而河下古鎮(zhèn)最富有特色的當數(shù)茶馓。
茶馓始于唐朝貞觀年間,盛于明清時期。據(jù)傳,慈禧太后患乳瘤無藥可治,淮安御醫(yī)韓達哉曾用茶馓、荔枝核和黃酒為其煎服,連服三次乳瘤消失,慈禧大為贊賞。自此,茶馓在同治年間被列為清室貢品。李時珍《本草綱目》有云:“油馓之甘味為咸,通便潤腸,乃溫中益氣之效?!敝两窕窗裁耖g的鄉(xiāng)下,還有產婦生小孩而親朋好友把茶馓當禮品相送的習俗。那么茶馓與茶有什么關系呢?原因很簡單,是因為人們在品嘗時喜歡與香茶同食。
我們跟著導游走進古鎮(zhèn)一家作坊參觀。茶馓的做工并不復雜,先把上等面粉倒進缸內,根據(jù)面粉的分量加水,再加入適量的蘇打、芝麻和精鹽(或放入糖)配制,與面粉拌勻后,揉成一個很大的面團讓其發(fā)酵。發(fā)酵后把面團搓成火腿腸狀的長條,盤旋放入缸內。大約1個小時后,在鍋中倒入麻油,燒至八成熱,將面條拉成纖細條繞在手上,繃開五指后,用兩根長竹筷插進去繃至兩個手掌大,放入鍋中擺動幾下,然后兩根竹筷對折一合,茶馓即炸制成功。剛出鍋的茶馓色澤鮮艷,根根細如發(fā)絲,香味撲鼻,香酥松脆。我們把茶馓放在碗里泡著吃,加入適量的白糖,口感柔韌又香軟。
當我們離開河下古鎮(zhèn)時,夕陽的余暉依然演繹著小鎮(zhèn)生命的輪回,如今的古鎮(zhèn)如同一位老者,安享著世外的淡泊與寧靜,無聲地訴說著它的過去……
(于紫娟摘自《健康與素食》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