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燕,唐貞瀾,潘菊芬
(1.貴州黔南州農技站,558000;2.貴州三都縣農技站;3.貴州三都縣周覃鎮(zhèn)農業(yè)服務中心)
黔南州地處苗嶺山脈,海拔230~1 600 m,多數耕地海拔為650~1 300 m,年均溫為13.6~17.5℃,年降雨量在1 100~1 400 mm,年日照時數較少,僅為1 100~1 300 h,光照強度弱。辣椒和玉米都是黔南州主要栽培作物,種植面積大,是農民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之一。黔南州地區(qū)辣椒年種植面積約15 萬hm2,667 m2產量為 1 500 kg 左右,667 m2產值為3 000元左右;玉米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年播種面積穩(wěn)定在8.7萬hm2左右,占全州糧食播種面積的27.53%,年產量在39萬t左右,占全州糧食總產量的30.94%。目前,黔南州生產的玉米和辣椒多為凈作,套作很少,特別是辣椒套種玉米還處于試驗探索階段,以往開展的辣椒套種玉米試驗多出現辣椒植株徒長、開花坐果少、產量低、效果不佳等問題,因而沒有在生產中推廣。為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糧經雙豐收,在總結以前試驗結果的基礎上,2014年3~7月,貴州省黔南州農技站在黔南州三都縣周覃鎮(zhèn)進行了辣椒套種玉米試驗,以便獲得最佳種植面積比例和種植方式。
試驗在黔南州三都縣周覃鎮(zhèn)場壩村2組老場壩進行,海拔720 m,年均降雨量1 361.7 mm,年均溫17.81℃,黃沙泥土,肥力中等,前作水稻。
辣椒品種為韓玉3號,玉米品種為正大999。
采用單因素試驗研究辣椒和玉米套種方式,試驗重復3次,四周設保護行,設2種套種方式,處理A:辣椒4行(行寬2 m)+玉米1行(行寬1 m,每窩雙株);處理B:辣椒4行(行寬2 m)+玉米2行(行寬1 m,每窩單株),2個處理玉米種植株數相同。每個小區(qū)面積36 m2,其中辣椒24 m2,玉米12 m2。辣椒雙株定植,窩距為50cm,行距為50cm。玉米窩距35cm,單行雙株的行距1 m,雙行單株的行距40 cm。
辣椒采用育苗移栽,地膜覆蓋栽培,于4月25日定植;玉米采用地膜覆蓋直播,3月18日播種。底肥施用量為每667 m2農家肥1 000 kg、尿素22 kg、氯化鉀25 kg、磷酸二銨27 kg、鋅肥1.5 kg。玉米出齊苗時噴一次高效氯氰菊酯水溶液防地下害蟲,對廂溝噴一次苞衛(wèi)(苯唑草酮)除草劑防雜草。辣椒管理同常規(guī)。
從表1可以看出,雙行單株栽培玉米(處理B)比單行雙株栽培(處理A)穗長、禿尖長略長,穗粗、單穗質量略大,而穗行數、行粒數略小。
從表1可看出,處理A、B的玉米產量分別為751.14、781.54 kg/667 m2,雙行單株玉米產量比單行雙株玉米產量增加30.4 kg/667 m2,增長4.05%,按2.51元/kg計,每667 m2增效76.30元。
表1 不同套種方式的玉米經濟性狀及產量比較
表2 不同套種方式的辣椒植株長勢及產量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與處理B的辣椒相比,處理A的辣椒莖較粗,開展度較小,株高和分枝高較小,生長正常,而處理B的辣椒出現徒長現象。
從表2可以看出,處理A的辣椒產量(青椒)為2 003.07 kg/667 m2,處理 B 為 1 456.12 kg/667 m2,處理A的辣椒產量比處理B增加546.95 kg/667 m2,增長 37.56%,按 3.00元/kg計,每 667 m2可增效1 640.85元。
①從長勢看,辣椒套種單行雙株玉米,辣椒和玉米長勢都較好;辣椒套種雙行單株玉米,玉米長勢好,但辣椒出現徒長現象。
②從產量看,辣椒套種單行雙株玉米,辣椒產量明顯高于套種雙行單株玉米的辣椒產量,但玉米產量略低于雙行單株的玉米產量。
③從經濟效益看,辣椒套種單行雙株玉米,以667 m2為例,辣椒套種面積444.4 m2,辣椒產量為1 335.38 kg,產值為4 006.14元;玉米套種面積為222.2 m2,玉米產量為250.38 kg,產值為628.45元,故667 m2總產值為4 634.59元。辣椒套種雙行單株玉米,辣椒套種面積產量為970.75 kg,產值為2 912.25元,玉米套種面積產量為260.51 kg,產值為653.88元,667 m2總產值為3 566.13元。2種套種方式相比,辣椒套種單行雙株玉米的667 m2產值比辣椒套種雙行單株玉米的高1 068.46元。
綜上所述,在日照時數較少、光強弱的山區(qū)進行辣椒套種玉米,只有適當增加辣椒套種面積,減少玉米對辣椒的遮光度,才能實現辣椒、玉米雙豐收。本試驗結果表明,辣椒套種玉米最適種植行數比例為4∶1,即4行辣椒套1行玉米,667 m2產值玉米單行雙株種植的高于雙行單株種植的。本試驗玉米667 m2種植3 810株,是否可以將玉米種植株數增加到4 500~5 000株,通過減小窩距或改每窩雙株為3株來增加密度,進而增加玉米產量,還需進一步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