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海中劉世明曲志廣趙明明喬麗麗
(華北地質勘查局綜合普查大隊河北燕郊065201)
青海省冰溝溝腦鋅多金屬礦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
付海中劉世明曲志廣趙明明喬麗麗
(華北地質勘查局綜合普查大隊河北燕郊065201)
青海省冰溝溝腦鋅多金屬礦位于祁漫塔格成礦區(qū),具有良好的鋅鉛成礦區(qū)域地質條件。區(qū)內構造較為復雜,褶皺構造殘缺不全,斷裂構造展布方向以北西西向為主,對成礦具有控制作用,且區(qū)內發(fā)育三條斷裂及其派生的次級構造對成礦有益組分具運移或賦礦作用,形成了良好的鋅鉛成礦構造條件。通過對地層、構造、巖漿巖與成礦的關系綜合分析,對礦床成礦規(guī)律提出了初步的認識,并建立了該礦床成礦模式,認為該礦床為淺成中低溫熱液蝕變巖型銀金礦床。
冰溝溝腦鋅多金屬地質特征淺成中低溫巖漿熱液蝕變型
青海省冰溝溝腦鋅多金屬礦區(qū)位于青海省格爾木市境內,處于祁漫塔格成礦帶內。在21世紀對該成礦帶相繼做了區(qū)域性地質工作,結果顯示本工作區(qū)具有良好的銀金成礦區(qū)域地質條件。
1.1 區(qū)域地層
工作區(qū)位于柴達木準地臺之南緣,所處大地構造位置在區(qū)域上隸屬柴達木準地臺祁漫塔格斷褶帶。出露有古元古代金水口(巖)群小廟(巖)組(Chx)、中元古代到晚元古代冰溝群狼牙山組(Jxl)、晚三疊世鄂拉山組(T3e)。其中鄂拉山組大面積分布。新生代古近紀、新近紀以及第四紀地層,主要分布于山間斷陷盆地。
圖1 祁漫塔格地區(qū)礦產(chǎn)圖
1.2 區(qū)域構造
工作區(qū)構造形跡在時空展布上具有分帶、分層性、不均勻性,并具有多期次、多構造相的變形組合相疊加的特點。從空間分布上,測區(qū)東北部柴達木陸塊單元內僅發(fā)育新生代淺部構造層次的線形褶皺構造。具體東昆侖南緣地區(qū)以元古界代地層為基底褶皺發(fā)育較零散,規(guī)模較小,具完整形態(tài)者不多,局部是向斜、背斜構造;早古生代地層褶皺總體呈緊密線型,晚古生代地層褶皺屬蓋層型沉積,一般呈短軸狀緊密型復式背斜,中生代蓋層多為規(guī)模較大的寬緩褶皺,表現(xiàn)為大型復式背向斜。
1.3 區(qū)域巖漿巖
區(qū)域上巖漿活動十分強烈,大面積分布的侵入巖屬東昆侖花崗巖帶—祁漫塔格花崗巖亞帶。區(qū)內侵入巖分布不太發(fā)育,所見侵入巖分屬印支期和燕山期,巖石類型主要為酸性鉀長花崗巖和斑狀二長花崗巖。
1.4 區(qū)域重砂異常
前人在測區(qū)作過1∶20萬重砂測量工作,從前人成果顯示,區(qū)內圈定出2個重砂異常,分別為鉛礦物重砂異常1處及鉛礦物(8)一處。重砂礦物異常特征見表1。
表1 重砂異常一覽表
2.1 礦區(qū)地層
工作區(qū)出露地層簡單,僅有鄂拉山組(T3e)陸相火山巖,呈北西-南,巖石類型十分復雜,巖石名稱繁多,基本以火山碎屑巖為主,伴有部分熔巖。宏觀上因地而異所表現(xiàn)的巖石組合有差異。其巖性主要有灰色含角礫晶屑巖屑凝灰?guī)r、晶屑巖屑凝灰?guī)r、流文質火山角礫巖、淺灰褐色流紋質凝灰?guī)r、灰褐色角礫狀凝灰?guī)r及灰綠色蝕變安山巖、灰綠色蝕變杏仁狀安山巖(次安山巖),淺灰褐色流紋巖等。
2.2 礦區(qū)構造
區(qū)內構造較為復雜,褶皺構造殘缺不全,斷裂構造展布方向以北西西向為主,對成礦具有控制作用,區(qū)內發(fā)育三條斷裂。從礦區(qū)內銅礦點分布位置與異常及斷層分布看,該斷層及其派生的次級構造是運移或賦礦構造。
2.3 巖漿巖
區(qū)內巖漿巖不發(fā)育,火山巖以中酸性火山巖噴溢為主。
2.4 圍巖蝕變
區(qū)內蝕變類型較多,蝕變強度較強烈主要受構造影響。主要受構造動力變質現(xiàn)象,形成碎裂巖、糜棱巖,并伴有絹云母化、硅化及褐鐵礦化、綠簾石化,偶爾可見孔雀石。
2.5 地球化學特征
工作區(qū)通過開展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工作,圈出了HS6Au、Ag、Cu、Zn、Mo、Bi、Sb、Sn、Pb、As等多處綜合異常。HS6異常是一個Au、Ag、Cu、Zn套合較好的多元素組合異常,Mo、Bi、Sb、Sn、Pb、As異常較弱,異常呈近園至橢圓狀,異常元素組合較為復雜,強度高,濃集中心明顯,且均有2級以上濃度分帶,其中Ag最高值達1417×10-6,Cu最高值達188×10-6,Zn最高值達803×10-6,Au最高值達6.0×10-9,Mo最高值達4.11×10-6,Bi、Sb、Sn、Pb、As等元素亦有較高強度,且套合較好。從異常組合元素分析,可能為一由火山巖礦化引起的礦致異常,有尋找多金屬為主的礦床。異常特征見表2。
表2 水系沉積物異常特征值一覽表
3.1 礦石結構、構造
本區(qū)礦石主要硫化礦,地表氧化較強,呈灰褐色-紅褐色。礦石主要有半自形粒狀結構、交代殘余結構、壓碎結構、柔皺結構等。礦石構造主要有塊狀、浸染狀構造、斑雜狀構造、脈狀構造等。
3.2 礦石礦物成分
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為閃鋅礦、方鉛礦,其次為黃銅礦、黃鐵礦、磁黃鐵礦。礦物主要以浸染狀、星點狀、團塊狀等形態(tài)賦存。
3.3 礦物共生組合
根據(jù)礦石結構構造特征、礦物的交代、穿插關系,可將礦區(qū)礦物共生組合初步分為:黃鐵礦-毒砂-方鉛礦-黃銅礦-閃鋅礦組合、黃鐵礦-方鉛礦-黃銅礦-閃鋅礦組合和褐鐵礦-銅藍-孔雀石-礬類礦物組合。
礦石類型可分鉛鋅銀礦石、銅鉛鋅銀礦石、銅鉛鋅礦石四類,以鉛鋅銀礦石為主。
4.1 礦床找礦標志
4.1.1 地層標志
晚三疊世鄂拉山組是礦區(qū)含礦層位,礦體主要賦存灰黃色巖屑晶屑凝灰?guī)r內,受熱液活動影響,使成礦元素在其良好賦存,往往成為有效的礦體圍巖。
4.1.2 構造標志
區(qū)內東西向斷裂構造為其與之同期形成的近于平行的次級斷裂構造是區(qū)內良好的儲礦構造。區(qū)內已發(fā)現(xiàn)的多金屬礦體其空間展布均受其控制。
4.1.3 化探異常標志
HS6異常襯度清晰,強度較高,有明顯的濃集中心,元素組合較好,且異常處于幾條斷層之間,成礦條件較為有利。
4.1.4 圍巖蝕變標志
區(qū)內蝕變類型較多,蝕變強度較強烈。具體類型有硅化、絹云母化、高嶺土化、碳酸鹽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螢石化、褐鐵礦化、鐵錳侵染。其中與礦化關系密切的蝕變類型為硅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
4.2 礦床成因
工作區(qū)大地構造位置處于祁漫塔格火山-侵入雜巖帶中,該帶北臨柴達木盆地,南與昆北巖漿-變質雜巖帶相接,是柴達木古陸和昆中微陸塊之間的裂陷海槽。由于裂陷槽內巖漿活動頻繁,使得滲透循環(huán)的海水成為熱流體,從圍巖中淋濾和萃取大量的有用元素沿著裂谷環(huán)境中的同生沉積斷裂上升,各種成因的含礦汽水熱液,在有利的構造空間的圍巖條件下通過交代作用和充填作用使有用造成有用礦物沉淀堆積形成的地質作用。
圖2 祁漫塔格與柴北緣中—上元古界裂谷分布示意圖
綜上所述,中元古代海底火山噴流帶來了Pb、Zn、Ag、Cu、Fe、Mn等成礦元素,并使其初步預富集(也可能形成條帶狀礦),同時沉積形成富含Pb、Zn、Ag等成礦元素的硅質巖和沉積碎屑巖,為后期熱液成礦提供了物質基礎。該區(qū)經(jīng)歷印支期區(qū)域構造變形之后,深部巖漿活動提供熱源,促使深部熱液沿構造裂隙發(fā)生運移,同時帶動了成礦物質運移,隨外界溫壓條件的改變交代圍巖并伴隨多金屬礦化,或直接在構造空間充填形成礦體。
綜合上述,礦床為中低溫淺成熱液蝕變巖型礦床。
[1]何立增,等.青海省格爾木市冰溝溝腦多金屬礦預查報告[R].青海省地調院,2011.
[2]舒曉峰,王雪平,張雨蓮,祝偉,等.青?;㈩^崖地區(qū)多金屬礦床成因類型的厘定及找礦方向[J].西北地質,2012,45(1).
收稿:2015-06-09
10.16206∕j.cnki.65-1136∕tg.2015.0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