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葉 評
隨著數(shù)碼相機尤其是智能手機時代的到來,攝影不再是個昂貴的業(yè)余愛好,倒是成了既廉價又方便的全民活動。于是,人們出游時便隨時隨地大量地拍照,甚至引發(fā)了與當?shù)厝说臎_突,以至于中國旅游局專門提醒中國游客在境外要遵守當?shù)仫L俗,不能不分場合、不管時間地狂拍一氣。本人原以為這是剛踏出國門的同胞的無知隨性所致,殊不知這也是個世界性的問題。看到美景即條件反射似地拿出手機拍照,也同樣是至少有著半個多世紀大規(guī)模旅游業(yè)(tourism)發(fā)展歷程的西方的頑疾,而且隨著高科技電子產(chǎn)品的普及化,有愈演愈烈之趨勢。
西方人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現(xiàn)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以來,有對人的各種行為進行心理分析的習慣,而這種心理分析一般都要以人的各種欲望為起點。原文作者對人們在旅游時喜歡拍照的動機作了如下分析:一旦出現(xiàn)有趣、美麗的事物或景色,便會有捕捉并保留之的本能沖動,但這些事物或景色本身一般又買不到、帶不走,因此把它給拍下來并存儲起來就似乎成了最有效、合理的辦法了。其實,這種思維定勢是早在數(shù)碼相機、智能手機時代之前就存在的。記得上世紀80年代,筆者與幾位朋友結(jié)伴去附近的一處未開發(fā)的景區(qū)登山旅行。入山前,帶路的向?qū)栁覀儙Я藥拙砟z卷,我說帶了一卷(可拍三十余張照片),他說一卷根本不夠,進了景區(qū)不照相,來了等于白來!旅行與拍照之間的關(guān)系,在這位向?qū)Э磥?,無疑成了旅行就是為了拍照,一天下來,人與風景以各種方式被攝入越多的相紙中,旅行也就越成功,否則便是“白來”一趟!
原文作者認為,在旅行時這樣忙于大量地拍照,有其兩大弊端:一、忙于拍照,拍完即匆匆離去,結(jié)果反而忽視了周圍那些促使我們拿出手機拍照的美景;二、以為美景已成為相片并安全存儲于自己的手機中,隨時可以翻看欣賞,結(jié)果往往是我們難得看它們一眼,驗證了“得到了也就不再珍惜”的至理名言。因此,在作者看來,拍照非但于欣賞美景無補,而且有妨礙我們細細品味之嫌。于是,作者認為,我們每見一處讓我們心動的美景,應該拿出畫筆而非手機,據(jù)說這個觀點最初來自英國19世紀的藝術(shù)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在羅斯金看來,繪畫能教會我們觀察:以適當?shù)姆绞饺リP(guān)注事物,而非心不在焉地走馬觀花。運用我們的手來再現(xiàn)面前的景色,這個過程自然讓我們避免了以一種隨意的方式觀察美景,轉(zhuǎn)而獲得了對于其各個細節(jié)的洞察力。顯然,在羅斯金看來,用拍照來記錄景色過于隨意了,屬囫圇吞棗,而只有展開畫紙,拿起畫筆,對眼前的景色以“工筆”畫出,不省略任何細節(jié),才是欣賞景色的“正道”或該有的方式??磥?,這位英國藝術(shù)家屬于藝術(shù)的科學派,而非印象派。不過他的話大致不假,恰如寫作而非其他方式是讓自己的思想系統(tǒng)化、邏輯化最好的方法,因為一篇嚴肅的文章需要精確、理性并合乎邏輯。然而,即便如此,在當今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里,為了讓旅行者看得更合理、更有效,叫人人都在景點拿出畫筆,架起畫夾,在一個地方停留不動,再用上半小時寫生,這顯然有點不太現(xiàn)實,尤其與當代講求效率的旅游業(yè)格格不入。但在筆者看來,少拍照,多觀察,多感受,卻正是旅行的初衷,我們應當讓我們的行為做法回歸其本源。畢竟,從長遠來看,最重要的是你從旅行中增長了多少見識以及觀察事物的洞察力,而不是你的護照簽證頁上打了多少個國家的戳、看了多少個景點、拍了多少張與它們的合影,并把它們發(fā)布到微博微信朋友圈后得到了多少點贊。在這個所謂的“我、我、我時代”,多幾張已充斥各種社交媒體的旅游照片不過是滄海一粟,還是多一些與大自然以及名勝古跡的“對視”與“對話”這種深度接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