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簡介:何立偉,作家、畫家、攝影家。生于1954年,長沙人。出版有《小城無故事》、《天下的小事》、《像那八九點鐘的太陽》、《親愛的日子》等二十余部小說及散文集,并出版《失眠的星光》、《何立偉漫畫與戲語》、《閑文閑畫》等十余部文人漫畫集。
因為兒子小,他就要聽故事,在黑燈困覺前。
故事無非是些符合小孩子家所聽的童話,比方說格林兄弟的、安徒生的,又比方中國古典的或民間的,例如《孔融讓梨》、《曹沖稱象》。但是我最愛講,兒子又最愛聽,是如《海的女兒》、《小紅帽》、《白雪公主》一類,有著夢幻的色彩、想象的空間、情感多于說理、詩意勝于事實的故事。父子躺在暖暖的被筒里,一個說,一個聽,成習慣,亦成享受。初時我還只是以為這是一個做父親的盡責任的服務,后來慢慢感覺到,其實這個故事不單是我來說給兒子聽,也是說給自己聽。別人家的國度怎么樣,我不敢妄加評說,但是,在我們中國,一個人的成熟以什么計?那多半便是他的天真喪失殆盡。這童話說來給自己聽,使自己恢復幾分天真,對于已逝的童年做一遍認真溫習,庶幾乎也算得上是對人在生活磨礪中異化得可悲可憐的一種微弱抵抗吧。抵抗固然是微弱,然而終歸也還算是抵抗。這就足以證明人的反叛的天性并未泯滅。
早些時候,從電視的國際新聞里看到介紹,說在美國有一婦人,忽發(fā)奇想,開辦了一所專門招收成人的幼稚園,目的是使天真失盡的成人,在這幼稚園里回歸到人之初,回歸到那些最單純、最快樂、最沒有心機的日子。如此用心良苦的善舉,我想即便是那阿美利加婦人不去做,世界上終會有人去做的。改造我們的人性,抵抗現代社會對人性的歪曲或毀滅,辦一所兩所這樣的幼稚園,自然無甚功用,但人類已意識到這一點,又以自覺的方式維護天真,這即是明天如虹的希望。我們這里,是沒有那種幼稚園的,不過,給兒子,兼又給自己,說說童話,浸透到透明晶瑩的一個夢里,也不失與那阿美利加婦人的異曲同工。
日前又從報章上讀到一則新聞,說是在俄羅斯,新近亦辦了一家報紙,發(fā)行量一下猛增,勝過諸種老牌的大報,原因就是辦報紙的人在副刊上特辟一塊園地,專事連載世界各地的兒童文學名著,以飼養(yǎng)饑渴的俄羅斯少年的精神。于是,這報紙一時間竟洛陽紙貴。這恐怕也算得上是一個證明吧。革命尚未成功,人類仍須做夢。做夢是人生的權利,而做夢的好處,是使人心暫時地與現實隔離,讓投注到眼前利益的心思,慢慢回流到往日的純凈之潭。
有趣的是,許多的兒童,包括我自己的兒子,都說過這樣類似的話:希望他自己快快長大,希望他們的父母快快變小。這其實是極富有哲理的一句話。長大與變小之間,原本有許多錦繡文章可做。美國的婦人與俄羅斯的報人,事實上已是在那里用行動來做。中國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包括有世界上最多的作家,竟鮮有人來留意做這文章,實不知心思安排在了什么地方。
冬天的夜很長,正可以講那同夜一樣長的童話,講完了童話,只希望遠處雞的啼叫,不要過早地唱白了窗子。兒子他困得真好!
(原載于《小溪流》雜志1995年第3期,總第1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