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大芹
(淮安市楚州區(qū)實驗小學幼兒園,江蘇 淮安 223200)
幼兒“嘮叨”中的教育契機
馬大芹
(淮安市楚州區(qū)實驗小學幼兒園,江蘇 淮安 223200)
3-6歲兒童普遍出現(xiàn)“嘮叨”的現(xiàn)象,這是該年齡段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認知需求的體現(xiàn)。幼兒之所以嘮叨,大致與自己的需求、經(jīng)歷、情緒以及想象息息相關(guān)。面對這些“嘮叨”,老師與家長應正確面對,多鼓勵,多引導,培養(yǎng)幼兒獨立思考與創(chuàng)新思維。
“嘮叨”;情感需要;鼓勵;獨立思考;創(chuàng)新思維
3-6歲兒童普遍具有“三好”特征,即:好動、好奇、好問。這是該階段兒童的年齡特點,同時也是兒童的認知需要。這個階段的幼兒能通過簡單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具有了一定的傾訴需求,對周圍環(huán)境有強烈的創(chuàng)造欲望和好奇心。但孩子的這些語言和訴求對于成人來說依然顯得幼稚,孩子成天嘮叨個不停,許多家長會覺得厭煩,于是有些家長就會通過一些小花招支開孩子的注意力,哄騙孩子閉上嘴巴,甚至有的家長面對孩子的提問,會進行指責與批評。漸漸地,孩子面對家長的躲避、厭煩與指責,孩子不敢問問題,不敢提出天馬行空的怪想法;漸漸地,孩子沒有了好奇心,沒有了傾訴的欲望;漸漸地,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越來越缺乏。所以,成人必須對孩子的“嘮叨”要引起重視,加以關(guān)注,積極面對。孩子為什么會如此“嘮叨”呢?是什么樣的情感需要造成的呢?
1.傾訴需求。
幼兒的千奇百怪的問題有時是與自己的需求息息相關(guān)的,能及時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可以幫助家長更好的應對孩子的“嘮叨”。如:媽媽帶彤彤去商店,彤彤看中了一個毛絨熊貓,央求媽媽買下來,媽媽考慮到家里已經(jīng)有許多類似的玩具,就拒絕了彤彤的要求?;丶业穆飞?,彤彤不停地問問題,“媽媽,熊貓的眼睛外面為什么有一卷黑眼圈???”,“媽媽,家里的舊玩具我已經(jīng)不想玩了,我們把它們送給別人吧!”,“媽媽,你看那個小朋友買了好多新玩具?。 薄瓔寢屩劳€是想纏著買玩具,就故意不理睬她,漸漸地彤彤似乎也死心了,不再吱聲。沒幾天,幼兒園老師給彤彤媽媽打來電話,說星星偷偷地拿走了班級玩具屋里的一個毛絨玩具。
彤彤清楚地知道,如果直接讓媽媽買毛絨玩具顯然還是會被斷然拒絕,所以便采取了暗示的方法??蓩寢寣ψ约旱陌凳緟s毫無反應,于是就出現(xiàn)了在幼兒園里,彤彤用自己的“方法”得到喜愛的玩具。孩子的需求對于成年人而言是顯而易見的,之所以發(fā)現(xiàn)不了,大多是成人不愿糾纏于孩子的“無理要求”。視而不見便是一種“堵”的做法,缺少交流引導,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于合理的教育,孩子犯錯便情有可原了。
2.分享經(jīng)歷。
3-6歲幼兒雖小但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迫切的與人分享交流經(jīng)歷的情感需求,他們需要來說與家長作為自己的傾聽對象,而作為成年人,可能對幼兒的這些經(jīng)歷不感興趣而拒絕傾聽。孩子“一頭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是容易產(chǎn)生挫敗感的,長此以往會形成不愿與人交流的孤僻性格。如:小虎一到家就興致勃勃地將幼兒園發(fā)生的有趣的事講給爸爸聽:“今天體育課,我拍球拍了一百多個,是我們班的第一名,老師獎勵我兩朵小紅花呢!張園長說……”,“小虎,爸爸知道了,你自己看會動畫片,爸爸在工作呢!”,爸爸正忙著趕一份材料,沒等小虎說完了就打斷了小虎的話。如此過了一段時間后,當爸爸閑暇時詢問小虎在幼兒園都做了什么的時候,小虎已經(jīng)不想說了。
在孩子的世界里,生活中到處是好玩、有趣畫面,幼兒園里每天都有開心的經(jīng)歷,而且他們非常想和親近的人分享,這是成人想象不到的。家長應該主動聆聽,與孩子多交流,了解孩子一天的言行,給孩子予以一定的行為上的指導與鼓勵。但如果像小虎爸爸那樣的確無法停下手中的工作又該如何處理呢?“真的嗎?太棒了!你看,爸爸這會正在做作業(yè)呢?你先給將給媽媽聽聽,等爸爸作業(yè)做好了,你再給爸爸好好講講好嗎?”這樣依然是推托,但效果卻大相徑庭。
3.表達心情
場景:“媽媽,小鯨魚沒有了媽媽,真可憐!小鯨魚會不會餓死???”
“傻孩子,這是動畫片里的故事,都是假的!”
“小鯨魚真的很可憐,哪些人為什么要殺死鯨魚媽媽???”
“行了,別傷心了,我也不知道!”
孩子的心情很容易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一個成年人看來十分幼稚簡單的卡通片的情節(jié)就能讓孩子難過好半天。家長在不可理解的情況下,往往簡單干預,不予開導。孩子幼小的心靈得不到開導,長此以往,孩子不愿與父母進行溝通,同時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十分不利,容易導致孩子內(nèi)向與抑郁的情緒滋生。
4.異想天開。
場景:暑假,爸爸開著車帶冬冬外去旅游,半道上堵車了,冬冬高談闊論的說:“爸爸,堵車沒什么大不了的,等我以后長大了,我就發(fā)明有翅膀的汽車,一遇到堵車,我只要一摁下按鈕就可以飛起來了!”,爸爸不耐煩地說:“那不是亂套了!趕緊關(guān)上窗戶坐好!”
孩子的想象力是成年人難以企及的,許多時候我們成年人就缺少像孩子那樣金子般的想象。就像冬冬所說的“會飛的汽車”,這些天馬行空的想象值得成年人思考,充滿創(chuàng)造的火花。孩子手思維水平影響,他們經(jīng)常很難分清現(xiàn)實和想象的區(qū)別,會誤把想象當做在現(xiàn)實中是十分容易實現(xiàn)的。家長對他們的想象表現(xiàn)出的懷疑與否定,對孩子來說就是對他們本身的否定,從而感覺自尊受到傷害。我們?yōu)槭裁床辉囍龑麑⑾胂蟾晟颇??比如,可以追問:“會飛的汽車會是什么樣子呢?”,“可不可以在水里游呢?”。
我們該如何面對孩子的“嘮叨”呢?我覺得可以試著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思考:
1.鼓勵孩子的提問。
家長們要有正確的育兒觀念,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多一些耐心,要認識到鼓勵就如同一種引導,會對幼兒的成長起到積極正面的影響。孩子提出的千奇百怪的問題,萌發(fā)的難以預估的想法就如同千轉(zhuǎn)百回的江水,老師與家長應該耐心的進行鼓勵與引導,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助力。努力做到:多一些耐心,少一些厭煩;多一些富有鼓勵性的語言,少一些回避與指責;
2.捕捉教育契機。
孩子對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或社會現(xiàn)象提出自己的見解或疑問,這不是很好的教育資源嗎?父母可抓住這樣的問題對孩子進行教育,讓他們開拓視野,增長見識,辨別是非。尤其在個人品質(zhì)與文明行為等品德修養(yǎng)方面,讓孩子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了解社會現(xiàn)象,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教育契機!
3.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
面對孩子的提問做到有求必應就一定科學嗎?也不盡然。對于孩子無法理解的問題,父母應進行簡明生動的解答;對孩子能自己解決的問題,父母應及時的給予引導,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能完全不管不顧,必須參與其中,提供一些盡可能的幫助,使孩子有信心,有耐心去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一來,孩子在無形中就學會了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4.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創(chuàng)新思維就是突破常規(guī),與眾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滲透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孩子愛問為什么,家長也應該多問孩子為什么。如同一道數(shù)學題,應不滿足于孩子會做了,而應提倡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尋求多種解決方法。遇到生活中的難題,家長不是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導孩子從不同側(cè)面分析原因,尋找解決辦法。多問孩子“為什么”、“有沒有更好的辦法”,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勤于思考的習慣,培養(yǎng)不怕困難、勇于求異的精神。
G610
:A
:1671-864X(2015)09-00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