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恩義
摘要:《圣經》不僅是一部宗教經典,更是一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文獻。對后世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以及語言的豐富等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正確認識《圣經》的文化價值,對于我們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圣經;認識;誤區(qū)
中圖分類號:B9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8-0081-02
談到《圣經》,人們首先想到是基督教或教堂等與宗教有關的事或物。這種認識是對《圣經》價值的狹隘理解?!妒ソ洝敷w現(xiàn)的不僅僅是一種宗教現(xiàn)象,更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她不僅影響著人們的宗教觀念,而且對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有關《圣經》研究方面的論文、論著有數百篇/部,這些研究從不同角度對《圣經》的文化價值加以闡述和說明,從中可以看出《圣經》的魅力與影響。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解讀《圣經》對世界歷史文化的影響。
一、《圣經》的內容
《圣經》由《舊約》和《新約》兩部分組成?!杜f約》共有39卷,由法律書、先知書、圣錄三部分組成,實際上是猶太教形成過程中希伯來人文獻的匯編,內容極為廣泛,包括神話傳說、歷史記載、法律條文、先知言行錄、詩歌等。與我國的歷史文獻《史記》有相似之處?!杜f約》中的神話傳說和詩篇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成為西方文學作品的中心題材。
《新約》共37卷,可分為福音書、使徒行傳、使徒書信和啟示錄四部分,主要記錄耶穌及其使徒傳道布教過程中的言行。許多名言警句為后世所引用。與歷史文獻《論語》有異曲同工之處?!杜f約》與《新約》合在一起統(tǒng)稱《圣經》,是基督教的主要經典。隨著中世紀基督教勢力的擴張,《圣經》所體現(xiàn)的文化價值對歐洲社會乃至整個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圣經》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舊約圣經》本身就是希伯來人歷史發(fā)展的記錄。其中一些歷史事件對后世產生很大的影響。把《圣經》作為宗教經典信奉的猶太教、基督教以及派生出來的一些新的教派對世界歷史都產生過不同的影響。
(一)巴比倫囚徒
《圣經》中記述了希伯來人兩次背井離鄉(xiāng)的歷史,即出自埃及記和巴比倫囚徒。
巴比倫囚徒記述希伯來人遭受古巴比倫王國的侵略,而被奴役到巴比倫王國的經歷。最有名的就是被寫進《圣經》的開篇《創(chuàng)世記》的伊甸園故事。如果讀者看過《圣經故事》和《古蘭經故事》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故事情節(jié)的共同之處。這也反映出圣經在寫作過程中的文化借鑒現(xiàn)象。
(二)十字軍東征
中世紀在歐洲歷史上屬于最黑暗的時代。在這一時期,雖然實行的是政教合一的政策,但羅馬教廷的權力大于一切。羅馬教廷不僅主宰著各國的宗教事務,而且各國新國王的繼位和婚姻大事等事務都要征得羅馬教廷的同意。從表面上看,十字軍東征是信奉《圣經》的基督教與信奉《古蘭經》的伊斯蘭教為了爭奪勢力范圍進行的一場宗教戰(zhàn)爭,但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場西歐封建主侵略和掠奪近東地區(qū)的戰(zhàn)爭,前后進行了八次戰(zhàn)爭,歷時二百余年,給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損失。雖然十字軍東征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卻刺激了西方人對地理考察和旅游的興趣。歐洲人到遠東的旅行,均始于十字軍東征時期?!恶R可·波羅游記》就是出現(xiàn)在這一時期。
(三)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兩個主要原因:第一,教會民族化趨勢日益加強。第二,教會的世俗化,腐敗現(xiàn)象嚴重。在這種情況下,以馬丁·路德·金為首的宗教改革家掀起了一場席卷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
在宗教改革過程中,各個國家紛紛脫離羅馬教廷的統(tǒng)治,建立起屬于本國的宗教派別。尤其是在英國,還出現(xiàn)了一批既不信奉英國國教又不信奉天主教的新教,由于各自在對《圣經》教義的解讀方面存在差異,受到英國國教的迫害。1620年,一批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船只逃離英國,去往美洲,在饑寒交迫的冬季得到美洲印第安人的幫助。1621年秋季在獲得大豐收之后,為了感謝印第安人和上帝賜予他們的豐收,舉行了為期三天的感恩活動,這就是感恩節(jié)的形成來歷?,F(xiàn)在感恩節(jié)已成為世界性的節(jié)日之一。
三、《圣經》對世界文化的影響
文化現(xiàn)象包括人類有史以來創(chuàng)造的所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妒ソ洝穼κ澜缥幕挠绊懼饕憩F(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學
提到文化,首先想到文學?!妒ソ洝繁旧砭褪且徊课膶W巨著。她把虛構與現(xiàn)實、神話與歷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文學領域的各種體裁在其中都有體現(xiàn)。其文學類型包括傳統(tǒng)的詩歌、小說、歷史、戲劇、傳記、寓言、神話、傳奇故事以及獨具一格的智慧格言文學和預言啟示文學。
《圣經》的文學性對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家都曾經從圣經中尋找題材,賦予了新的含義創(chuàng)作出不朽的杰作。許多文學作品都以《圣經》為背景,借用典故做隱喻構建作品的主題思想。
莎士比亞是運用《圣經》典故最多的作家,他的多數作品中都能找到出自圣經的典故性詞語。彌爾頓(John Milton)的三部曲《失樂園》(Paradise Lost)、《復樂園》(Paradise Regained)和《力士參孫》(Samson Agonistes)都是根據《圣經》中的故事而寫成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George Gordon Baryon)的《該隱》(Cain),借該隱殺弟嘲笑上帝。還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作家但丁的《神曲》,美國南方文學的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納的名著《押沙龍,押沙龍》,等等作家的代表作品都取材于《圣經》。
(二)建筑和藝術
《圣經》對建筑和藝術方面的影響起始于中世紀。中世紀的基督教藝術,主要體現(xiàn)在教堂的建筑以及與宗教有關的雕刻、繪畫等造型藝術和音樂,它們大多以基督教教義和《圣經》故事為題材,通過藝術形式來表達人們的宗教信仰和感情,突出基督教的象征與超越意義。中世紀教堂的建筑風格有兩種,即羅馬式和哥特式。雕刻和繪畫均附屬于教堂建筑,內容大多以《圣經》故事和圣像為題材。endprint
羅馬式藝術中的雕刻,主要有教堂大門上的半圓形額板浮雕、立柱上的雕刻和圣壇上的飾雕。羅馬式教堂的典型有:意大利的比薩大教堂和米蘭圣安布羅斯教堂、法國的卡昂圣埃蒂安教堂和圖盧茲圣沙寧教堂、德國的美茵茨大教堂和沃姆斯大教堂等。哥特式雕刻主要表現(xiàn)為教堂正立面的浮雕群像和立柱上的圣母、基督及圣徒立像。典型的有法國的巴黎圣母院和蘭斯大教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和烏爾姆教堂、英國的坎特伯雷大教堂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意大利的米蘭大教堂等。
文藝復興時期,許多著名畫家開始根據《圣經》故事創(chuàng)作出他們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被譽為“近代美術奠基人”和“歐洲繪畫之父”的喬托·迪波多·涅創(chuàng)作出《圣母和圣徒及天使》、《哀悼基督》、《猶大之吻》、《逃出埃及》等;桑德羅·波提切利創(chuàng)作了《華美的圣母》;達·芬奇創(chuàng)作了《最后的晚餐》、《巖間圣母》等;拉斐爾·桑西創(chuàng)作了《草地上的圣母》、《西斯廷圣母》等;米開朗基羅·波納羅蒂創(chuàng)作了《摩西》和壁畫《創(chuàng)世紀》、《最后的審判》等;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代表人物是阿·丟勒創(chuàng)作出了油畫《四使徒》等。
(三)日常生活
《圣經》對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影響很大,尤其是信奉基督教的家庭。許多國家在領導人宣誓就職的儀式上,都缺少不了一本《圣經》來顯示莊嚴與虔誠。全世界所執(zhí)行的每周七天的工作制也是來源于《圣經》中的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的故事。
在基督教世界中有七大圣事禮儀,即洗禮、堅信禮、告解禮、圣餐禮(彌撒)、圣職禮、婚配禮、臨終涂油禮。這些禮儀在西方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用到。
(四)語言
《圣經》不僅語言優(yōu)美,也為語言的豐富與發(fā)展做出很大的貢獻。我們在說話和寫作的過程中喜歡“引經據典”,《圣經》為西方語言提供了大量的典故性詞語和富于哲理的名言警句,不僅經常為西方人所引用,而且不斷地借用到我們漢語中,有些語句還形成了對應關系。從下面這些語句中可以看出,《圣經》對語言做出的貢獻。
Eden/Garden of Eden(伊甸園、喻樂園或天堂)
Noah's Ark(諾亞方舟,喻避難所或安全的地方)
Tower of Babel(巴別塔或通天塔,喻空想的計劃)
scapegoat(替罪羊)
Last Supper (最后的晚餐)
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an eye for an eye/eye for eye)(《圣經》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forbidden fruit(禁果《圣經》)
Whatsoever a man soweth,that shall be also reap/reap what one had sown.《圣經》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佛教)
All the river run into the sea;yet the sea is not full.《圣經》
百川歸海《淮南子》而海不盈
do as you would be one by.《圣經》
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墩撜Z》
beat swords into plowshare.《圣經》
正確認識《圣經》的文化價值,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歷史文化,拓寬知識面。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了解《圣經》故事并熟悉其中優(yōu)美的語言,對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以及更好地鑒賞西方的文學作品都有很大的幫助。只有走出《圣經》認識的誤區(qū),才能全面正確地解讀《圣經》的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莊錫昌.西方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磊.《圣經》與西方文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陸揚,潘朝偉.圣經的文化解讀[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4]郭繼榮.西方文化淵源[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5]新舊約全書[M].南京: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