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前世今生
北戴河的名字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這個美麗的海濱小城因與政治的不解之緣而充滿了神秘色彩。在中國古代重陸輕海觀念的影響下,即使畏懼酷暑的清朝皇室,也從未考慮過到海邊避暑。北戴河作為避暑度假區(qū)是從清末,伴隨著列強的侵略才開始的。
1878年,25歲的英國傳教士甘林來到中國,在天津、唐山等地傳教。當他來到北戴河海濱的時候,立刻被這個世外桃源般的海域所吸引。1895年,他租下聯(lián)峰山東峰雞冠山約400畝的土地,蓋起了兩棟別墅,雞冠山因此也被叫作甘林山。
甘林的別墅是北戴河最早的西洋別墅之一。別墅建成之時,他請一些親朋好友前來“暖房”。當時一位英國女士在北戴河車站下車后騎驢到聯(lián)峰山下。她戴著白帽,左手控韁,右手擎?zhèn)悖T著驢在綠蔭下的樣子很是迷人。同行中一位擅長繪畫的人用水彩把她畫了下來,這幅畫后來被京奉鐵路的英國總工程師金達所得。金達將那幅“仕女騎驢圖”印制成京奉鐵路局的英文招貼廣告,每年夏季在火車站和外國人的居住地張貼,用以招攬中外人士到北戴河旅游。據(jù)說這是中國最早的旅游招貼畫。
有了金達繪聲繪色的宣傳,幾年之后,在北戴河的海濱上,一棟棟別墅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英、法、俄、美等外國人紛紛涌進,爭相圈占和搶購土地,北戴河成為西方殖民者的避暑樂園。到1898年,應西方駐京使節(jié)的要求,北戴河正式被清政府“欽定”為中外人士避暑之地。到1900年,北戴河已建成50多幢專用于療養(yǎng)的別墅。一些外國人看到北戴河土地資源的稀缺性,便開始靠囤積土地獲利。英國人施爵兒1905年在此低價買得88.9畝土地,1914年他出手10畝,1916年又出手33畝,1920年再出手11.74畝,坐吃土地升值就發(fā)了大財。
1916年,曾任北洋政府代理國務總理的朱啟鈐來到北戴河,他見此情況,便積極聯(lián)絡京津上層人士,在1919年成立了地方自治團體北戴河海濱公益會,“保護主權,規(guī)劃市政,管理避暑區(qū)之行政事宜?!彼鞒种贫ū贝骱咏謪^(qū)道路規(guī)劃,規(guī)定“近海沙灘不準建房,其他地區(qū)所建房屋以能美化環(huán)境,點綴風景為宗旨”。這是我國旅游風景區(qū)的第一個城市規(guī)劃。之后,正是朱啟鈐以“修路為第一步”,把北戴河的建設有步驟地推向了科學軌道。由于公益會及有關方面的努力,北戴河海濱自20世紀20年代起就逐漸成了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在遠東罕有其匹的避暑旅游勝地。當時北戴河的旅游業(yè),在中國有很多開先河之舉:建有中國第一條旅游專用鐵路支線,即建于1917年的從津榆鐵路北戴河火車站到北戴河海濱站;這里還開辟了中國第一條旅游航線,即辟于1921年的從北京南
苑機場到北戴河海濱赤土山機場航線,飛行時間大約2小時。
奇特的山光海色使北戴河海濱有了一種特殊的魅力和韻味。中國第一位女教授、《西洋史》的作者陳蘅哲寫了關于北戴河的游記,其中《再游北戴河》一篇開篇就說:“提到北戴河,我們一定要聯(lián)想到兩件事,其一是洋化,其二是時髦”。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統(tǒng)計表明,北戴河海濱境內(nèi)有中外別墅719棟,其中外國人別墅483棟,涉及20個國家;中國人別墅236棟。但是,這個依山傍海的避暑之地,絕非不問世事的世外桃源。在這些老別墅的群樓中,有1903年建造的“海關樓”;有解讀北方工業(yè)巨子周學熙心聲的“趣園”;有建設北戴河的功臣朱啟鈐的“蠡天小筑”以及曾作為少帥張學良行轅的章家樓等等。這里見證了中國近代許多不平凡的歷史事件。
1930年夏天,張學良來到北戴河避暑時,正值蔣介石、閻錫山和馮玉祥之間的“中原大戰(zhàn)”,而張學良的東北軍參加哪一方,將對整個戰(zhàn)局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張學良此時所在的北戴河聚集了各派的代表:蔣介石集團的張群、吳鐵城、方本仁;閻錫山派出的賈景德、傅作義、溫壽泉;馮玉祥派出的鄧哲熙、薛駕弼、門致中;汪精衛(wèi)派出的郭漿祺、陳公博等。他們云集北戴河游說拉攏張學良,避暑勝地一時儼然成為國內(nèi)政治斗爭的中心。
“九一八”事變后的1932年6月,以李頓為首的國際聯(lián)盟調(diào)查團曾在北戴河起草調(diào)查報告書。其后隨著日本侵略的步步加深,北戴河逐步被日本人所控制。1940年4月,日本在北戴河海濱開設“華北交通株式會社社員休養(yǎng)所”。5月,日本駐天津陸軍特務機關強占陸莊小河以西土地建日本陸軍醫(yī)院,供侵華中負傷生病的官兵治療休養(yǎng)。從1941年春開始擔任“北支那方面軍”總司令官的岡村寧次在任內(nèi)也多次來到北戴河,住在鐵路賓館1號樓。
1948年11月初遼沈戰(zhàn)役后,東北解放軍挺進山海關,到11月2 6日,北戴河終于“換了人間”,獲得解放。
北戴河解放的消息傳到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便引起了中央組織部的重視。中組部當時正考慮全國勝利后如何安置傷殘將士,顯然,北戴河是療養(yǎng)的好去處。于是中組部在北戴河選擇了風景最好的西山,對原有別墅進行接收或購買,組建了療養(yǎng)院。接著,全國工會系統(tǒng)也效仿蘇聯(lián)的做法,開始組織勞模到北戴河休養(yǎng)。
1950年初,經(jīng)時任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周恩來親自選擇,批準在北戴河建設外交人員休養(yǎng)所。當年暑期,成立了“外交部駐北戴河聯(lián)絡組”,開始接待當時與我國建交的蘇聯(lián)、東歐等國的駐華使節(jié)。1952年,中組部療養(yǎng)院移交給中央辦公廳,改名為中直機關療養(yǎng)院,規(guī)定中直機關的干部一年有一周去北戴河休養(yǎng)的假期。
北京的夏天十分悶熱,于是在1953年抗美援朝結(jié)束后,中央決定尋找夏季避暑辦公之地。據(jù)參與編寫北戴河地方志的朱桂新介紹:“北戴河海濱沙子質(zhì)量很好,海灘不是很陡峭,鯊魚也很少,中央一個考察小組曾考察了大連、青島等地,從環(huán)境、地址、路途等方面考慮,最后確定了北戴河作為中央領導辦公地點?!绷硗?,北戴河所留下大量現(xiàn)成的別墅也使領導人去避暑不用勞民傷財重新建設。
中共中央確定夏季在北戴河辦公,實際上帶有半休養(yǎng)半工作的性質(zhì)。1954年,秦皇島市設立了北戴河暑期工作委員會,下設暑期工作辦公室,簡稱“暑辦”,專職為中央領導服務。同年11月,國務院正式確定北戴河休養(yǎng)區(qū)的使用方針是為中央暑期辦公服務。
夏季辦公制度確定后,中央辦公廳警衛(wèi)局專門組成暑期警衛(wèi)、服務班子,到北戴河工作。在當?shù)?,也有一個暑期工作班子,由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負責。再加上警衛(wèi)師四團,共同負責黨和國家領導人駐地、浴場和外出活動的服務及警衛(wèi)工作。
1954年的夏天,毛澤東來到北戴河休養(yǎng)。出于常年的習慣,毛澤東不愛住洋樓,愿意住中式平房,卻又喜歡房間高大。因此中直療養(yǎng)院專門建了1號樓,實際上是一排平房。這年夏天毛澤東便住在這里,而且一住就不想走,直到9月天涼,其他中央首長都走了,他仍沒有走,并堅持每天下海游泳。也就是在這一年,他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
隨著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的到來,此后的每年夏天,“一片汪洋都不見”、“白浪滔天”的北戴河便在中國政治史上有了特殊的地位而變得異常神秘。這個“魏武揮鞭、東臨碣石”的地方開始與中國的許多重大決策和重大事件聯(lián)系起來。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2014年第19期 黃金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