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攝 本刊記者 徐陽
吐蕃滅國三百年后(12 世紀中葉),藏民直哇阿魯帶領他的部落,遷入今玉樹南部邊緣地帶,平息了各部持續(xù)百年的紛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從此,其后代一直統治著玉樹地區(qū),直到1958年民主改革,人稱“囊謙王”。
囊謙縣曾是今玉樹歷史上600多年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08 座寺廟使其成為青海寺院最多的縣。囊謙境內山多水多,這些寺廟,就藏匿在這些山山水水間,它們遠離紅塵喧囂,與大地渾然一體,其中有一些外表樸素的寺院卻名揚整個藏區(qū),包括筆者要去的達那寺。達那寺的名氣,主要來自傳說中的藏族英雄格薩爾王。
由于當地的旅游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較為滯后,囊謙的名氣并不大,但在最近幾年引起了越來越多驢友和背包客的興趣。一本旅行手冊是這樣寫囊謙的:“這里給那些喜歡艱苦旅行的人提供了另一種機遇——在大批游客到來之前,先把自己的足跡印上去”。
從囊謙香達鎮(zhèn)到達那寺,要走160 公里毛路,反復升降至山巔谷底,緩行穿梭于牧原重巒,自然風光集林芝、稻城、阿勒泰、草原、香格里拉、瑞士、挪威的特色于一體。這是從人間到仙境之路。
日光普慈、花海浮動,遍地是格薩爾王的英輝。這里是人、神、自然交會之地,安詳、古樸的廟宇塔堆高居神山、燦若群星,思悟千年。加上延綿九個世紀的藏地人文畫廊,實在是雪域凈土!筆者恍若隔世。許多人相信,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更純粹的藏區(qū)。
達那寺并不遙遠,但路難行。從囊謙縣城出發(fā),需要翻過群山,穿越無數溪流,由于路況不好,爆胎熄火拋錨是常有的事。一旦下大雨,出現山體滑坡,那就需要非凡的耐心了。據說在2009年以前,到達吉尼賽鄉(xiāng)后,就只能換乘馬匹進入了,到達那寺最少要3 天的時間。
達那寺位置險要,紅、白房屋與金頂廟宇散落在山腰,如同彩色腰帶。達那寺背靠一座直聳的巖山峰,由于狀似馬耳,因此得名——達那寺藏語全稱“達那僧格南宗”,意為“馬耳朵獅子天堡”。
1.達那寺并不遙遠,但路難行。從囊謙縣城出發(fā),需要翻過群山,穿越無數溪流
2.達那寺位置險要,紅、白房屋與金頂廟宇散落在山腰,如同彩色腰帶
3.寺院某僧舍,筆者在此留宿
1.達那寺被群山環(huán)抱,俯瞰整個山谷,麥曲河在山根靜靜流淌
2.達那寺背靠一座直聳的巖山峰,由于狀似馬耳,因此得名——達那寺藏語全稱“達那僧格南宗”,意為“馬耳朵獅子天堡”
從山谷盤旋而上2 公里,到達寺廟,已經接近夜晚9 點,天色昏暗,明月升起。借著對面高聳的山壁映射的夕陽余暉,依然可以欣賞達那寺全貌。這時寺廟的幾百名喇嘛均已回屋休息,只有不斷的犬吠聲,在空靈的山間回響,麥曲河在谷底靜靜流趟,心也如水一般寧靜。
達那寺是目前藏區(qū)僅存的一座藏傳佛教葉爾巴噶舉派寺院。噶舉派氣質獨特,該派的人是隱士、苦行僧、巫師和藝術家。他們喜歡把寺廟建到仙氣渺渺的深山高崖,對徹底的出世主義者米拉日巴推崇備至。達那寺之所以名揚藏區(qū),倒不是因為這里的自然風光,而在于它是傳說中的嶺國大王格薩爾王的家寺/國寺,也是藏區(qū)惟一一座格薩爾嶺國寺院。
格薩爾王于公元11 世紀左右出生在四川甘孜州德格縣阿須草原,一生戎馬,征戰(zhàn)四方,其主要活動范圍在四川省的康巴地區(qū)及青海省果洛、玉樹等地。以格薩爾王生平故事為素材的《格薩爾王傳》主要以藝人說唱的形式流傳,是世界上最長的一部史詩,從目前整理來看,共有120多卷,100多萬詩行,2000多萬字,比世界上最著名的五大史詩(古代巴比倫史詩《吉爾伽美什》,希臘史詩《伊利亞特》、《奧德修記》,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的總和還要多。
達那寺內存放著許多傳為格薩爾及其部將的遺物。寺院西北方的峭壁上一個巖洞中,有格薩爾王及其三十大將的靈塔群,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據寺院的喇嘛介紹,“文革”期間,許多建筑被毀,當地百姓為了保護這些靈塔,用土石將它們完全封閉,上世紀80年代后才重見天日。
為了方便明早攝影,筆者試著向寺廟的喇嘛借宿一夜。這里的喇嘛非常熱情友好,不但安排我們和他們住在一起,還為我們提供熱飲、食物。夜宿古剎,時空穿越,星河圖卷好似佛陀所遺之寶藏,隱約有夢,若見往事來生。
1.到達寺院已接近晚上9 點,為了方便明早攝影,筆者試著向寺廟的喇嘛借宿一夜,他們熱情友好,不但安排住宿,還為我們提供熱飲、食物
2.寺院西北方的峭壁上一個巖洞中,有格薩爾王及其三十大將的靈塔群,幸免于“文革”,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