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祥,李世馨,陳仕瓊,黃采鳳,李永青
(1.彝良縣植保植檢站,云南 彝良 657600;2.昭通市植保植檢站,云南 昭陽區(qū) 657000)
彝良縣玉米灰斑病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技術
陳吉祥1,李世馨1,陳仕瓊1,黃采鳳2,李永青2
(1.彝良縣植保植檢站,云南 彝良 657600;2.昭通市植保植檢站,云南 昭陽區(qū) 657000)
近年來,玉米灰斑病從無到有,并已經躍升為彝良縣玉米生產上的一個重大病害,對玉米生產的良性發(fā)展構成威脅。文章分析認為,及時處理病殘體、使用抗病品種、改進栽培管理和穗期噴防,對控制玉米灰斑病的發(fā)生危害具有重要的意義。
玉米灰斑??;發(fā)生規(guī)律;防治措施
灰斑病是玉米生長中后期的一個重大病害,其盛發(fā)期常與灌漿期重合,影響果穗養(yǎng)分供應,最終導致灌漿不足、果穗下垂,籽粒松脫干癟,千粒重下降,影響產量和品質,一般減產10%~20%,嚴重田塊可至大部分葉片枯死,形成早衰,減產40%~50%,甚至絕收。研究其發(fā)生規(guī)律,規(guī)避風險,對確保玉米生產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該病于1924年在美國的亞歷山大州和伊利諾斯州首次被發(fā)現[1],1925年開始流行,并將病原定為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s),此后該病在秘魯、墨西哥等南美洲國家和南非等地嚴重流行危害[2]。中國于1991年首次在遼寧丹東、莊河地區(qū)流行發(fā)生,損失20%,隨后在康平、法庫、鐵嶺等地相繼發(fā)生并嚴重流行,至1996年遍及全遼,1999年擴展到河北、吉林,隨后擴展至山東、山西、陜西、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廣東和西南諸省,成為中國玉米生產上發(fā)生的一種新的重要病害。在云南,2001年以后騰沖、龍陵、云龍、南澗、羅平等縣相繼報道有玉米灰斑病發(fā)生,2008年在彝良縣開始發(fā)生[3~7]。目前玉米灰斑病已遍及省內多數市、縣。
玉米是彝良縣的第一大糧食作物,近些年來,隨著水改旱的增加,玉米發(fā)展勢頭明顯好于其它作物,面積和產量均穩(wěn)中有升,雙居糧食作物之首,其面積近23 400 hm2,約占全年糧經作物面積的55%,總產量近130 000 t,約占糧食總產的65%,在廣大群眾的生產和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自2008年以來,玉米灰斑病躍升迅速,現已遍及各鄉(xiāng)(鎮(zhèn)),年發(fā)生近7 000 hm2,對玉米生產構成嚴重的威脅。
1.1 危害癥狀
據觀察,該病主要危害玉米葉片,輕發(fā)生時,大小斑病混合發(fā)生;嚴重發(fā)生時,與其它葉斑病有明顯的拮抗作用,病斑可布滿全葉,造成葉片干枯。發(fā)生嚴重時,危害玉米苞葉和葉鞘。
葉片上,初期病斑呈橢圓形至矩形,水漬狀淡褐色,外有鮮黃色的暈圈,隨后因受葉脈限制而沿葉脈平行延伸,成為較規(guī)則的長條斑、黃褐色至灰褐色,兩端相對較整齊,形似面條狀,呈長矩形,長短不一,后期病斑中間為灰白色、邊緣灰褐色或淡黃褐色,病健交界明顯。病斑大小為 (0.5~60) mm× (0.5~6)mm。在不同品種上,病斑色澤、大小、形態(tài)有差異。病害多從下部老葉開始發(fā)生,氣候多雨潮濕時,葉片病斑兩面尤其是背面產生灰色霉層,引起再侵染,病斑可擴展至中上部甚至整株葉片,嚴重時,尤其是在感病品種上,常常病斑密集,相連成片而使葉片早枯,導致植株破損和倒伏[8]。
苞葉和葉鞘上,病斑與葉片病斑相似,仍受粗葉脈限制而成長條形,但兩端形狀不整齊,與葉片病斑稍有差異[8],且色較蒼白(圖1)。
1.2 病原生物
分類地位:玉米灰斑病是尾孢菌侵染引起的,該菌無性世代屬于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暗色菌科尾孢屬,有性世代為子囊菌亞門、腔菌綱、座囊菌目、座囊菌科球腔菌屬的真菌[9]。據有關報道,云南玉米灰斑病病原有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s Theon and Doniels) 和玉米尾孢菌(Cercospora zeina) 2個尾孢菌種[8,10~11]。從癥狀上看,C.zeae-maydis病斑病健交界明顯,C.zeina病健交界處不明顯;從形態(tài)上看,C.zeae-maydis分生孢子為倒棍棒狀,C. zeina的分生孢子為寬紡錘形。經過在龍安、洛澤河等鄉(xiāng)(鎮(zhèn))取樣觀察,彝良縣玉米灰斑病菌原屬于玉蜀黍尾孢菌(C.zeae-maydis)。
寄生專性:該菌除玉米外,還可侵染高粱、香茅、須芒草等多種禾本科植物[10]。
病原生理:該病原菌對溫度的適應范圍寬,菌體生長適溫為5~35℃,最適溫為18~25℃;病原菌對酸堿度的適應范圍較廣,pH值4~11都能夠生長,但以pH值5~7為最適;分生孢子在5~35℃均能萌發(fā),但以20~25℃為最快;光照對菌絲體和孢子萌發(fā)無顯著影響[11];該菌喜濕,相對濕度≥81%以上對其有利[1],表明低溫高濕時病害易流行。
侵染循環(huán):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子座和分生孢子隨病殘體在干燥環(huán)境下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粘附于種子表面越冬,不能在土壤和潮濕環(huán)境中越冬。在干燥的病殘體上能夠存活7~9個月以上,當條件適合時,產生分生孢子,借助風雨傳入大田成為初侵染來源。發(fā)病后,產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通過氣孔侵入為害,成株葉潛育期9~12 d后可見長條斑,16~21 d可形成孢子,21 d可完成一次循環(huán),可進行多次重復侵染。
根據2009-2014年觀察,該病自6月中下旬至7月初由低海拔到高海拔開始陸續(xù)發(fā)生,7月下旬至8月初從下部葉片到中部葉片逐步發(fā)展。灌漿前緩慢發(fā)展,危害至中部葉片;8月上中旬發(fā)病加快,8月下旬、9月初接近高峰。夏秋多雨極易暴發(fā)流行。
2.1 品種間抗性有差異
玉米品種間有明顯的抗病性差異,不同品種的發(fā)病程度不同,感病品種發(fā)病最重;同一品種在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也不一致,苗期基本不發(fā)病,進入孕穗后期開始發(fā)病,灌漿至乳熟期間為盛發(fā)期。
2.2 與氣候環(huán)境有關
玉米灰斑病與溫、濕度關系極為密切,屬于中溫高濕病害,病菌侵入最佳適溫為20~25℃,在低于15℃或高于30℃時不利于發(fā)生。7-8月多雨年份或多雨潮濕地區(qū)容易流行。彝良縣由于立體氣候明顯,一般高海拔地區(qū)重于低海拔地區(qū),南部1 200 m及北部1 000 m以下發(fā)生較半山區(qū)和高山區(qū)明顯偏輕;常年北部濕熱區(qū)重于南部干熱區(qū)。
2.3 與立地條件有關
首先是與土壤類型有關,一般壤土偏輕,粘土、砂土偏重;二是與地力有關,地力不足,缺肥或氮肥過多的稍重;三是與地勢有關,崗地、坡地、向陽地稍偏輕,低洼地塊、地下水位高的地塊、背陰地或灣漕地偏重。
2.4 與栽培管理有關
耕作管理上,免耕或少耕、管理粗放、田間地表病殘體多的發(fā)生較重,秋犁春耙,田園清潔的發(fā)生輕;種植方式上,混種的偏重,間作套種的偏輕;栽培密度上,過分密植,由于植株過于茂密蔭蔽而偏重,適當稀植的偏輕;植株營養(yǎng)上,營養(yǎng)狀況和營養(yǎng)成分對抗性有關系,肥料不足或者氮肥過多也有不利影響,感其它病害后抗性會明顯下降,中前期補充鋅肥可提高抗性。此外,與播種節(jié)令也有一定的關系,過早或過遲,尤其是遲播的、抽穗至灌漿期間(8月中下旬至9月初)遇多雨氣候的發(fā)生重。
任何病害的流行都是病源、寄主和氣候3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3.1 病源豐富
彝良縣自發(fā)生玉米灰斑病以來,由于化學防治沒跟上,田間病殘體處理也不及時,尤其是免耕地的逐年增加,菌源逐漸豐富,給病害的再流行提供了足夠的菌源支撐。
3.2 寄主感病
感病品種連片種植是病害流行的重要條件。當前,主栽品種的使用年限都比較長,雖然比較感病的掖單13、屯玉50、大單1號、會單4號已經被淘汰。但是,相對較抗病的品種為數不多,如羅單3號、本地黃色種、織金3號、海禾1號等規(guī)模較小,面積不足20%。其余如扎單202、鹽墨23、魯三3號、筑白1號、筑黃2號、畢玉7號、尤其是昭陽5號、宣黃單2號、宣黃單9號等均較感病,總面積近70%,對病害的發(fā)生流行起重要作用。
3.3 環(huán)境有利
在菌源和寄主相對穩(wěn)定的情況下,灰斑病流行的關鍵因素就是氣候條件,而且是取決于揚花至灌漿期間的氣候條件。近年來,7月底、8月中下旬至9月初雨水相對偏多,形成了對灰斑病發(fā)生較有利的中溫高濕條件,同時,由于勞動力的外流,更加粗放滯后的栽培管理也助長了病害的發(fā)生,因此,灰斑病逐年加重。
針對玉米灰斑病的發(fā)生特點,較切合實際的防治方法首先是處理好病殘體,秋翻春耙,清潔田園,以減少再侵染菌源;第二是推廣使用抗病品種;第三是改進栽培管理,合理密植,規(guī)范間套種降低濕度,增強抗性;第四是根據氣候趨勢及田間發(fā)病情況(發(fā)現中心病株后),于抽穗至灌漿初期及時用藥控制。
4.1 處理好病殘體
一是清潔田園,秋翻滅茬,減少初侵染病原菌。枯葉、秸稈等病殘體是灰斑病的主要初侵染病源。玉米收獲后,要及時徹底清除遺留在田間地頭的玉米秸稈、病葉等病殘體,冬前集中燒毀或做堆肥,堆肥的要經過高溫發(fā)酵,充分腐熟后方能施入田間,以減少翌年初侵染病源。
二是人工摘除下部病葉,減少再侵染源。在發(fā)病初期,選擇晴天中午,人工摘除下部2~3片病葉,并做燒毀或集中漚肥處理。
三是輪作換茬,增強地力。有條件的地方,可選擇與薯類或豆類等實行1年輪作。
4.2 選用抗病品種
選用抗病品種是預防和控制灰斑病發(fā)生的重要途徑之一,應因地制宜地選擇綜合性狀好的抗病品種。目前,使用的品種中僅羅單3號、本地黃色種、織金3號、海禾1號等少數品種表現稍抗,應在保護利用昭陽4號、昭陽6號、豐源203、西山99、西山70、鎮(zhèn)單1號、鎮(zhèn)單3號等中抗品種和合理利用扎單202、鹽墨23、魯三3號等綜合形狀好的品種的同時,加大抗病新品種的引種示范推廣力度。
4.3 改進栽培管理
一是適時提早播種,提早成熟,避開多陰雨時節(jié)。適時早播,使玉米的抽穗灌漿期避開8月中下旬9月初的低溫多雨階段,尤其是1 800 m以上的山區(qū),應提早在清明前夕播種,以提早成熟期,減少產量損失。
二是改進種植方式,合理密植,改善田間小環(huán)境。改變傳統(tǒng)的凈種或混種方式,實行寬窄行條栽,規(guī)范間套種,增加行間距離,改善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田間濕度,使之能充分利用光熱資源,提高玉米抗病性,減緩病害發(fā)生和流行,控制病害發(fā)生程度。按照2行玉米間套2行矮稈作物的方式,以140~190 cm開廂,小行40~45 cm,大行90~150 cm,株距單株23~25 cm、雙株50 cm的規(guī)格,種植密度4.5~6萬株/hm2。
三是合理增施肥料,改善營養(yǎng),增強作物抵抗力。提倡增施有機肥,平衡施肥,氮、磷、鉀肥搭配使用,因地制宜的施用微肥,促使玉米健壯生長,提高抗病增產能力。根據玉米的生理特性,應遵循施足底肥、輕施提苗肥、重施拔節(jié)孕穗肥、巧施粒肥的原則。底肥:施農家肥15~22.5 t/hm2、尿素75~150 kg/ hm2、磷肥525 kg/hm2、鉀肥75 kg/hm2(或40%復合肥600 kg/hm2),充分混合拌勻后作種肥或移栽肥,施肥時注意肥料不能直接與種子或根系接觸。追肥:第1次追施苗肥,在玉米苗期5~6葉時,結合中耕除草,用尿素75~120 kg/hm2或碳銨150 kg/hm2兌清糞水15 t/hm2輕施提苗,促進幼苗平衡生長;第2次追施穗肥,于玉米大喇叭口期10~12葉時,追尿素450~525 kg/hm2,深施于玉米穴邊或2株玉米之間,施后培土,同時進行中耕除草,以促進穗大粒多;第3次追施粒肥,于抽雄吐絲期15~16葉時,追施尿素75~150 kg/ hm2、鉀肥75 kg/hm2,深施于2株玉米之間,施后及時蓋土,以防玉米早衰,增加粒重,提高單產。
4.4 穗期噴藥防治
一是抓住關鍵,適期防治。根據玉米灰斑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危害特點,掌握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和灌漿初期這3個關鍵時期進行藥劑防治。
二是選準藥劑,一噴多防。按照最低成本原則,選擇防效較好的藥劑進行防治,如:50%多菌靈、70%甲基硫菌靈500倍液;80%福美雙、70%代森錳鋅800倍液;43%戊唑醇90 mL/hm2+70%丙森鋅375 g/hm2兌水750 kg/hm2噴霧;25%丙環(huán)唑450 g/hm2兌水750 kg/hm2噴霧;或10%苯醚甲環(huán)唑450 g/hm2兌水750 kg/hm2,并加0.3%磷酸二氫鉀,混合噴霧。
三是精細噴霧,提高防效。根據玉米病害發(fā)生程度,適時防治2~3次,每次間隔10 d左右,施藥要均勻周到,要噴到中下部葉片,若噴后3 h內遇雨應重噴,以確保防治效果[12]。
根據發(fā)生特點和流行原因分析,當前控制該病的關鍵是處理好病殘體和灌漿初期噴藥防治。
[1]李富華,吳炯波,王玉濤.玉米灰斑病的研究現狀、問題與展望[J].玉米科學,2005,13(3):117-121.
[2]李志勇,梅麗艷.玉米灰斑病發(fā)生趨勢研究[J].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08(5):72-74.
[3]吳景芝,劉世建,沙本才,等.利用F2代建立玉米灰斑病的分級標準[J].植物保護學報,2009,36(5):479-480.
[4]鄭宇鳴,李勃,張錫順,等.玉米灰斑病發(fā)生危害及GPS監(jiān)測[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38(34):19411-19412.
[5]李月秋,楊德良,王紅愫,等.云南大理州玉米灰斑病發(fā)生、危害現狀及防治研究[J].云南大學學報,2008,30(S1):339-343.
[6]雷麗仙,雷元寬.玉米灰斑病的發(fā)生與防治[J].云南農業(yè)科技,2007(2):50-51.
[7]劉可杰,徐婧,徐秀德.一種新的玉米灰斑病在我國局部地區(qū)發(fā)生[J].遼寧農業(yè)科技,2013(3)87:55-56.
[8]張中義.植物病原真菌學[M].昆明:云南農業(yè)大學,1988.
[9]崔麗娜,張小飛,鄒成佳,等.西南地區(qū)玉米灰斑病菌生物學特性研究[J].西南農業(yè)學報,2012,25(2):494-497.
[10]孫成韜,張麗穎,王金君,等.玉米灰斑病的研究進展[J].玉米科學,2007,15(2):133-136.
[11]劉慶奎,秦子惠,張小利,等.中國玉米灰斑病病原菌的鑒定及其基本特征研究[J].中國農業(yè)科學,2013,48(19):4044-4057.
[12]李文麗,周天富.丘北縣玉米灰斑病的發(fā)生與防治[J].云南農業(yè),2010(6):34-35.
2014-10-21
陳吉祥(1963-),男,云南威信縣人,高級農藝師,從事主要農作物病蟲預警控制工作,E-mail:Chenjixiang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