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家圖書館古籍善本為例"/>
劉玉芬
(國家圖書館 北京 100081)
古籍書籍書標的特點在管理上的利弊
——以國家圖書館古籍善本為例
劉玉芬
(國家圖書館 北京 100081)
因古籍文獻藏品的特點與現(xiàn)代圖書在書標管理上有很大差別古籍圖書書標在使用上既有優(yōu)勢也存在一些弊端
書標;書簽;古籍書簽的特點;利弊
書標是圖書館圖書編目和館藏圖書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元素。在書標上主要標注文獻類別、索取號、館藏名稱、存放地點等內(nèi)容,并與其對應(yīng)的文獻相結(jié)合,固定在圖書文獻實體上。由于古籍文獻與現(xiàn)代圖書存在諸多不同,在保存、使用、管理工作上也有很大差別,所以在書標形式、制作、使用上也有很大差異。
(一)用紙的不同
古籍文獻一般多為手工制作的宣紙、竹紙,皮紙等。封面封底不做特殊裝飾,紙質(zhì)較為柔軟?,F(xiàn)代圖書所用紙張一般為工業(yè)化學(xué)機械制造。封面封底一般另用其他較硬厚紙質(zhì)做裝飾。
(二)裝幀及裝具形式不同
古籍文獻裝幀形式多種多樣,有卷軸裝、經(jīng)折裝、包背裝、毛裝、線裝等形式。為了使珍貴的歷史文獻留存下來,古人根據(jù)書籍的特點和自然環(huán)境,對書籍外部做了保護,如制作各種材質(zhì)的木盒,布套等。有些一種書籍甚至三四個外裝具。現(xiàn)代圖書為一般機械壓膠縫制,使用外裝具的很少。
(三)封面及書脊上的內(nèi)容繁簡不同
古籍文獻封面上一般只有書名,有的上面寫有卷次,一般無作者,出版人等信息。書脊上也沒有這些內(nèi)容。而現(xiàn)代書籍在封面上都有書名、著者、出版社等內(nèi)容,書脊上也可看到書名出版社等信息。
(四)書籍破損程度不同
古籍文獻經(jīng)歷改朝換代和兵荒馬亂的歷史變遷,以及自然環(huán)境的風(fēng)雨,有很多是蟲蛀鼠咬水漬殘破的書籍。而現(xiàn)代書籍一經(jīng)出版直接進入圖書館,進行編目入庫保存。
由于古籍書籍與現(xiàn)代書籍在實體上有這些不同,所以圖書館在保存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一)閉架與開架管理的不同
由于古籍文獻的珍貴性,一般為閉架閱覽,讀者有需求時,要通過填寫索書單,庫房工作人員根據(jù)索書單上的書名、書號等內(nèi)容到書架上找到所需書籍,提取出來,讀者在閱覽室閱覽。而現(xiàn)代圖書,一般為開架閱覽,讀者通過書標的指引根據(jù)圖書的分類就可找到所需的文獻。
(二)擺放形式不同
基于古籍文獻這些特點,一般是把古籍書籍平放在書架或書柜里?,F(xiàn)代圖書一般是將書脊朝外,立放在書架上。
由于二者存在以上的不同,使得書標在制作與使用上也盡顯不同?,F(xiàn)代圖書根據(jù)圖書分類法,書標上有圖書分類碼,年代等內(nèi)容?,F(xiàn)代圖書一般在書脊上粘貼書標。而古籍文獻因其存在多樣性和復(fù)雜性,它無法固定在一個統(tǒng)一的位置上。為了管理和保護的需要,書庫的工作人員制作出的書標,是把它夾在每種書籍里,類此我們在看書時記錄讀書速度的書簽。所以我們也稱之為書標為書簽。目前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庫的書籍使用的書簽,采用的是厚宣紙,每個書簽大小為20*10厘米,在宣紙的一端又劃出長為10厘米,寬為1.5厘米的方格。在方格之內(nèi)劃分四欄,在這四欄里分別是從左至右是書號、每種文獻的冊數(shù)及書名,最后一欄為備用,把方格露在書籍外。無字的部分夾在書籍里。有函套的書籍也是把內(nèi)容放在函套外。這樣的書簽,不是每冊一個,而是每種書籍一個書簽。書簽是二十多年前,我們書庫的老師,用毛筆一筆一畫在寬不足兩厘米格里寫上的,文字使用繁體字書寫的,并且字體較小,書號采用中國數(shù)字碼,自上而下書寫的。
1.書號是書庫工作人員提取文獻的重要依據(jù)。由于書簽上只有書名及冊數(shù),每冊沒有書簽,需要提取其中的某一冊時,工作人員要用一個臨時書簽(一般為宣紙)用鉛筆寫一個書號。待用完,再根據(jù)書號歸還回去。如果此書在外用的時間較長,用書人不知書號的意義,無意識搞丟,就需要庫房工作人員要查看出庫記錄,或要按照書名查找書號,才能正確歸還。
2.書簽的書號由于使用的是中國數(shù)字碼,并且是豎排標寫,容易把書號看錯,如一二三號。特別容易看成二一三號或一三二號。特別是在歸書時,需要仔細辨認,否則就會歸錯位置。
3.與現(xiàn)代圖書的書標一樣也存在使用年代久遠,書標破損情況。書簽用的是宣紙,并且暴露在書籍外,有些書簽出現(xiàn)卷邊,字跡模糊、臟殘現(xiàn)象,造成取書歸書困難。外表也不美觀整齊。特別是有函套書籍,書簽放置的位置更是多種多樣。
4.在使用文獻時,書庫管理人員雖然很注意書簽的重要性,但由于書簽沒有相對固定位置,也存在丟失或夾錯位置的情況。
5.有時讀者只需要古籍文獻其中的某一冊或某幾卷,如果是卷次少的文獻,還好提取。但是如果是多冊多函的文獻,需要根據(jù)總冊書,估計在第幾函第幾冊中。需要反復(fù)翻閱,比較費時費力。有時要用許多時間才能查找到。書簽如果與書籍分離了,有些文獻本身沒有顯著書名的,這就需要工作人員查找?guī)旆抠~本,才能解決此問題。
通過十幾年的實際工作經(jīng)驗,筆者認為,目前使用的古籍書簽,既存在優(yōu)勢又有弊端,優(yōu)勢是使用活的書標較適合古籍的特點,不破壞書籍。使用繁體字,與古籍文獻相切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書簽反映文獻的信息過于簡單。特別是一種文獻冊數(shù)過多,如《二十四史》、《古今圖書集成》等上百冊書籍,既所謂大部頭的文獻,只憑一個書簽是不夠的。在我們書庫里,就有一些前輩們做的所謂的書標(書簽),這種書標就比較具體,它粘貼在六合套上。上面反映有書名、冊數(shù),共幾函,本函是第幾函,及本函的冊數(shù)、卷次及此書的版本內(nèi)容。給提書工作提供了很大便利。但不是所有書籍都是六盒套,而有的是四盒套、夾板,或是裸書。這樣的書標就沒有地方粘貼。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庫文獻來源渠道很多,原有文獻的所有者,為了方便閱讀查找,也在書籍外做了許多標志,寫的書簽有大有小,字體各異,很不規(guī)范。綜合以上現(xiàn)象情況,筆者認為可參照六合套上的書標,對沒有函套或沒有任何的文獻,作出規(guī)范的補充書標。以利于書庫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