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晶
讓夢想的種子扎根于實踐的土壤
●文/張 晶
夢想是什么?是漫漫長夜中給予我們希望之光的指路明燈,是奮斗歲月中鼓舞我們持續(xù)向前的不竭動力,是歷經(jīng)挫折后仍能不言放棄的心中火種,是努力耕耘后笑對收獲果實的甘甜之源……對于我而言,夢想是一顆飽滿的種子,深深扎根于現(xiàn)實的土壤,在實踐中生根發(fā)芽、枝繁葉茂,結(jié)出累累碩果。
畢業(yè)以來,我一直在期刊媒體從事宣傳報道工作。從行業(yè)性的專題報道到政策性的宣傳解讀,每一次我都力求做到立足現(xiàn)實、服務(wù)群眾,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做好宣傳報道工作。在成為一名黨刊編輯后,我更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在各位前輩、同仁的言傳身教下,我日漸深刻地認識到,作為一名黨刊編輯,不僅要有較高的思想覺悟、敏銳的新聞嗅覺、扎實的業(yè)務(wù)能力,還要具備把握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并使之與編務(wù)工作相結(jié)合的能力,要刻苦鉆研、與時俱進,才能做好宣傳工作,起到黨和群眾溝通的橋梁作用,也才能更好地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建設(shè)和諧社會服務(wù)。
從剛踏入新聞戰(zhàn)線的那一天起,帶我入行的老記者老編輯就教導我說:“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生動是新聞的活力。真實才能取信于民,生動才能受人歡迎。”這成為我的不懈追求。在新聞事件和人物報道的采寫中,我要求自己必須掌握第一手資料,盡量聯(lián)系到當事人面對面地交流,有時還要多方走訪、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核實情況,務(wù)求采訪和報道的事件和典型人物真實。有了真實性作基礎(chǔ),還要努力追求新聞報道的生動性,使其具備可讀性。在這方面,我的感受是:要做到“三貼近”,也就是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要合理地借鑒文學的寫作技巧,用形象的事實說話,注重現(xiàn)場感和細節(jié)的捕捉與表現(xiàn),敘述與議論相結(jié)合,熔思想、觀點、風格于報道中;語言要簡練、樸實、通俗,力求做到“文約而事豐”,通俗易懂,自然而不造作,可靠而不虛浮。總之,能寫出廣大人民群眾想讀愛讀、讀后還能有所得的好報道,就是我一直以來的追求和夢想。
滴水成江,聚沙成塔。我的夢想就這樣,在一篇篇將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傳遞到百姓心中的報道中實現(xiàn),在一則則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的消息中實現(xiàn),在一番番反復修改、字斟句酌的編稿中實現(xiàn),在一次次獲得作者和讀者認可的滿足中實現(xiàn)……她不算恢弘遠大卻飽滿充盈,她不是雄心壯志卻腳踏實地。她伴我前行,給我力量!如源泉如基石,鼓舞著我勇攀高峰、攻克難關(guān),書寫著一個新聞人不懈進取的人生篇章。
(作者單位:實踐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