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娟,楊 楊
腹部腸道手術后,由于麻醉原因、手術創(chuàng)傷、臥床活動量減少、切口疼痛等因素影響病人胃腸功能恢復,使病人術后肛門排氣、排便時間延遲,一方面導致病人腹脹、腹痛不適,影響恢復,另一方面延長腸外營養(yǎng)時間,增加病人住院費用,加重病人的經(jīng)濟負擔,故盡早恢復胃腸功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4年1月1日—6月30日,我科采用理氣通腑散對胃腸道手術后病人進行穴位貼敷,取得滿意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14年1月1日—6月30日腹部手術病人64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34例病人,其中男16例,女18例,年齡16歲~76歲(49.8歲±10.2歲);闌尾切除術12例,胃癌根治術7例,結腸癌切除術5例,直腸癌手術4例,腸梗阻手術6例。對照組30例病人,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15歲~82歲(50.8歲±11.8歲),闌尾切除術14例,胃癌根治術5例,結腸癌切除術6例,直腸癌手術2例,腸梗阻手術3例。所有病人均為第1次手術,兩組病人年齡、性別、疾病種類均無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及手術種類情況比較
1.2 研究方法 64例病人術后均予腹部手術后常規(guī)護理,采取早期床上活動以及鼓勵病人早期下床活動,72h未排氣的病人給予開塞露刺激腸蠕動。研究組術后即給予理氣通腑散穴位貼敷,取穴神闕穴(臍部正中),理氣通腑散組方:大黃300g,厚樸300g,枳實300g,丁香200g,檳榔300g,冰片100g,莪術200g,巴豆霜50g,白芥子100g,三棱200g,由我院藥劑科統(tǒng)一制作,共研碎末。應用時取適量(約30g)用黃酒調(diào)成糊狀,加適量石蠟調(diào)硬度,攪拌混合均勻,加熱5 min,冷卻降溫,凝固后敷于病人臍上,再分別以油紗條及無菌紗布覆蓋,12h重新穴位貼敷1次,至排氣為止。
1.3 觀察指標 觀察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并記錄。4h腹部聽診1次,每次聽診時間>1min。每分鐘出現(xiàn)2次或3次腸鳴音為腸蠕動恢復,記錄腸蠕動恢復時間;出現(xiàn)肛門排氣、排便時記錄肛門排氣排便時間,肛門排氣標準為陪護者證實病人有排氣或病人主訴肛門排氣。排便時間為手術后第1次大便時間。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病人術后腸鳴音恢復、肛門排氣及排便時間均明顯早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h
中醫(yī)學認為,臍為任脈之神闕穴,任脈乃奇經(jīng)八脈之一,交叉貫穿于十二經(jīng)脈之間,為經(jīng)絡之總樞,氣通百脈,布五臟六腑。在臍部外敷藥物,可通絡活血,行腹部氣機,消除腹脹。臍者,腎間之動氣,氣通百脈,布五臟六腑,上至泥丸,下到涌泉,實為經(jīng)絡之總樞,經(jīng)氣之海洋,故有神闕主百病之說。《理瀹駢文》中指出:“中焦之病以藥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臍為第一捷法”。故選神闕穴為用藥點,旨在借助以絡之行氣血,調(diào)臟腑之功?,F(xiàn)代研究表明,臍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為腹壁的最晚閉合處,皮下無脂肪組織,臍內(nèi)有豐富的血管及大量淋巴管與神經(jīng),故滲透性強,藥物分子較易透過臍部皮膚的角質(zhì)層進入細胞間質(zhì),迅速彌散入血到全身[1,2]。
胃腸道術后病人存在早期不能進食的缺點,在長期臨床實踐中觀察到,胃腸術后病人有腹脹、腹痛、嘔吐、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的腑實氣滯血瘀之表現(xiàn),中醫(yī)證型辨證為腑實與氣滯血瘀并存,上述證型,治法以攻為主,攻則重在蕩滌六腑積穢,以通為用,推陳出新,故治則宜理氣通腑。方中大黃苦寒通降,瀉熱通便,蕩滌六腑積穢,結合巴豆霜的峻下逐水功用,從而達到瀉下通便作用。厚樸下氣除滿,枳實行氣消痞,兩藥合用既能消痞除滿,又能使胃腸氣機通降下行以助大黃瀉下通便;檳榔取其行氣消積導滯、緩瀉通便之功助大黃瀉下通便;丁香可溫中降逆止嘔;方中白芥子可溫通經(jīng)絡、利氣機、逐水飲,以減輕氣滯痰飲積聚;三棱、莪術合用加強行氣消積破血,與檳榔配伍消積化食?,F(xiàn)代研究表明大黃所含結合性大黃酸類物質(zhì),能刺激大腸壁引起腸管收縮、分泌增加,使大腸內(nèi)容物容易排出;枳實可使胃腸收縮節(jié)律增加;能使膽囊收縮、奧狄括約肌張力增加;厚樸小劑量對腸管出現(xiàn)興奮作用。丁香能增強消化力,減輕惡心、嘔吐,緩解腹部脹氣。本研究組根據(jù)臍部滲透性強、藥物分子較易透過臍部皮膚解剖結構特點,腹部手術后病人應用理氣通腑散穴位貼敷,病人的腸鳴音恢復、排氣時間以及排便時間均較對照組明顯縮短(P<0.05),達到了與口服中藥同樣的效果。
總之,對于腸道術后病人理氣通腑散穴位貼敷能調(diào)節(jié)機體胃腸功能,從而緩解術后胃腸功能失調(diào)引起的腹脹、腹痛癥狀,減輕病人痛苦,有效加快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且方法簡單易行、經(jīng)濟、適用,對胃腸術后病人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治療途徑。
[1] 李康英,陳明燕,吳珍妹,等.腹部手術后中藥敷臍對早期胃腸功能恢復的護理觀察[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1,17(5):22.
[2] 周風麗.中藥敷臍對腹部術后胃腸功能失常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08,6(24):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