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微”杜變,審“腎”從事
●執(zhí)行主編——郭立新
糖尿病微血管并發(fā)癥是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中常見的問題之一,微血管并發(fā)癥在早期多沒有明顯的癥狀,容易延誤診斷和治療,錯過早期干預的最佳時機,糖尿病腎病就是其中之一。在糖尿病腎病的早期,患者只有病理生理學和某些特殊的實驗室檢測指標的異常,尿常規(guī)檢測常沒有明確發(fā)現,很容易被醫(yī)生和患者所忽略。
糖尿病患者中有20%~40%發(fā)生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患者腎衰竭的主要原因。[1]糖尿病腎病已成為發(fā)達國家終末期腎病(ESRD)的首要原因[2],近年來在我國由糖尿病腎病導致ESRD的發(fā)生率也在快速增長。糖尿病患者腎功能的逐漸減退還與心血管疾病發(fā)生風險增高存在顯著相關性,因此,如果能在糖尿病腎病的早期給予積極干預,不僅可以延緩或控制甚至逆轉糖尿病腎病的進展,還能夠降低心血管風險,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和預期壽命。
很多臨床醫(yī)生仍習慣于將微量白蛋白尿作為糖尿病腎病診斷的“金指標”,而為期10年的觀察發(fā)現,微量白蛋白尿患者僅有30%~45%轉變?yōu)榇罅堪椎鞍啄?,?0%轉變?yōu)槟虬椎鞍钻幮?,該現象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更為顯著[3],微量白蛋白尿對于糖尿病腎病并不特異,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甚至有學者提出讓尿微量白蛋白尿退出糖尿病腎病的診斷。但如果基于判斷與ESRD和心血管死亡風險相關的關系,微量白蛋白尿依然是現階段不可替代的指標,在判斷腎臟狀況時如果結合患者eGFR的變化則更有意義。目前仍缺乏早期診斷糖尿病腎病的有效手段,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微血管并發(fā)癥學組制定的《糖尿病腎病防治專家共識(2014年版)》推薦了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方法,但仍有待改進[4]。因此,如何診斷早期糖尿病腎病今后仍需要開展大量工作,尋找新的標志物,現階段臨床上在使用尿白蛋白這個指標時必須多次檢測后結果重復才可判定,而且需要長期隨訪。
盡管近年來出現過一些其他藥物治療糖尿病腎病的臨床研究,如醛糖還原酶抑制劑、PKC抑制劑、中藥抽提物及中成藥等,也出現了一些針對糖尿病腎病發(fā)病機制的藥物,但目前都缺乏充分的循證醫(yī)學證據。因此,對于糖尿病腎病的預防和治療,我們在臨床工作中仍然應該把重點放在各項基本指標的控制上面,通過生活方式干預和合理用藥控制好血糖、血脂等代謝指標,而應用RAS阻斷劑控制血壓、合理膳食以減少尿蛋白,則是防治其他糖尿病并發(fā)癥的基本手段。而事實上,很多醫(yī)生和患者在這些基本措施上面都還做得很不夠,應當予以重視。
1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4,30(lO):893-942.
2 KDOQI. K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for Diabetes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J]. Am J Kidney Dis,2007,49(2 Suppl 2):S12-154.
3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3[J]. Diabetes Care,2013,36 Suppl:S11-66.
4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微血管并發(fā)癥學組. 《糖尿病腎病防治專家共識(2014年版)》. 中華糖尿病雜志,2014,6(11):792-801.
10.3969/j.issn.1672-7851.2015.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