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空中極限運動與人之本真
        ——一個基于海德格爾存在哲學的闡釋

        2015-12-05 17:33:01李銀萍龐慶軍
        山東體育科技 2015年5期
        關鍵詞:懸空極限運動海德格爾

        李銀萍,龐慶軍

        (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體育藝術學院,長沙 410128)

        空中極限運動與人之本真
        ——一個基于海德格爾存在哲學的闡釋

        李銀萍,龐慶軍

        (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體育藝術學院,長沙 410128)

        此在、共在、沉淪和異化是海德格爾對現(xiàn)代人類生活境況的高度概括。人們生活于一個平均的世界和工具的圍城當中,不斷通過壓平自己來融入非本真的他者。通過對空中極限運動的分析和論述,認為,當人們突然處于懸空狀態(tài)時,經(jīng)驗的世界和工具性圍城就會被這一狀態(tài)所打破,同時,運動所帶來的強烈畏懼感和可能發(fā)生的死亡,使從事此項運動的人可以最大程度的還原人之本真。

        空中極限運動;本真;非本真;此在;畏

        極限運動譯自英文的Extreme Sport,目前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是結合了一些難度較高、且挑戰(zhàn)性較大的組合運動項目的統(tǒng)稱[1]。因為其項目雜而多,所以分類方法不盡相同,有研究者按照參與運動的空間分布把極限運動分為高地項目、水上項目、空中項目和平地項目[2]。本研究選取了其中的“空中極限運動”項目作為研究分析的對象,這其中包括跳傘、蹦極、滑翔傘等。之所以選取空中項目,是因為此類運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參與運動的人都會經(jīng)歷從空中下落的過程,有數(shù)十秒到數(shù)十分鐘不等的懸空時間。這段懸空的時間讓人完全脫離了自己生活的周圍世界,居于一個四面無物的空間,其身心體驗就仿同海德格爾所說的超脫于生活之外。在海德格爾看來,長期以來人們都生活在一種“煩”的非本真日常生活中,只有人粉碎周圍的世界和工具的圍城才可能達到本真之態(tài),大畏和大死就是通往這一情態(tài)的必由之路。空中極限運動給人帶來的畏懼感和趨向死亡的可能性,使得這一類運動具有了非常特別的哲學內(nèi)涵。面對狂飆式發(fā)展的當今社會,人們像工具一樣被壓平(leveling down)在庸碌的生活狀態(tài)下,在共在中沉淪,在沉淪中異化。因此,我們希冀通過討論和分析空中極限運動的意蘊,為異化于平均世界的大眾提供一個還原本真的途徑和建議。

        1 此在的日常在世界之中——運動場和木工坊

        海德格爾終其一生的哲學訴求就在于發(fā)掘存在之本身,他認為:人類唯一的真存是從理解存在的普遍性和個體存在的特殊性上開始的。可以說,我們與世界的本質(zhì)關聯(lián)并非僅是一個理論上的理解,因為,我們不可能從這個世界上傲然獨立出來,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加拿大學者查爾斯·泰勒(Charles.Taylor)在談到海德格爾所作的杰出貢獻時,用了一個關于體育的形象比喻,他說:“我們能夠在我的一個客體影像和這個客體之間描畫一條界限,但卻無法在我們使用的那樣一個客體(the Object)和那個客體(that object)之間這么做。比如說,如果世界上并沒有足球這件東西,我們卻能夠做踢足球這件事情,這顯然是極為荒謬的。在體育運動中相關涉的任何行為都不能沒有可交互使用的客體,行為本身就包含客體。移走這個客體,我們就會變得非常不同——或許其情景就會像是在沒有觀眾的舞臺表演一個人的啞劇”[3]。

        人類存在的這種模式被海德格爾稱作“此在”(Dasein),此在因此成為闡釋“存在于世界之中”最簡單的方式[4]。繼布倫塔諾和胡塞爾之后,海德格爾主張此在是聯(lián)結世界的最原始和最根本的概念,因為沒有一個世界不是此在的[5]。自從此在作為存在含義的一種理解方式,它就不僅能解釋此在自身,也能夠解釋存在于它內(nèi)部的其它存在者。世間的事物首先并且是大部分時間都作為工具,而不是純粹的物自體而呈現(xiàn),它們的存在是為了用于各種不同的目的。這些事物的工具性屬性總是比它們的客觀屬性更加根本,只有當我們被動地注視它們、描述它們、把它們分解開來作為去情景化的客體進行分析時它們才單獨呈現(xiàn)出來??茖W探索世界的模式,就是采用最先進的方法來研究這么一些純粹的客觀物。

        此在的日常生活總是被各種工具化的繁忙庸碌所占據(jù),我們用工具(Zeug)書寫、用工具操作、用工具駕駛(Schreib-zeug,Werk-zeug,F(xiàn)ahr-zeug)。在木匠的木工坊里,做木工的工具都按照一定規(guī)律擺在手邊以待使用,譬如像是錘子、釘子和木板等等。這些工具都是被“用來”做某件工作,如錘子就是用來敲打釘子的,釘子就是用來固定木板的,木板是用來建房子的,房子又是為了居住的,而居住就是之前一切的總和。這些工具在上下順承的關聯(lián)性中彼此聯(lián)系起來,它們被用來指向一個最終的人類居住目標——“寓居于世界之中”(being-in-the-world)。因而,日常的這些工具常常消失在存在的上下關聯(lián)之中,因為,它們不能被它們自己呈現(xiàn)或者完全孤立存在。這些工具的存在完全取決于它們能否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并且被組織起來為了某個人類的需要而被使用,例如建房子。世界正是以這種組織交往的方式把我們組合在一起以形成一個世界系統(tǒng)。

        通過木匠工作的例子,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事物是怎么被當作工具使用的,但是海德格爾所說的工具性卻包含了設計和建造教堂塔樓或修建地鐵車站這類復雜事物,工具性因此而具備了更廣的范疇,這個范疇包括所有為某種目的而使用工具的各種形式,如“為了某事”、“用于”、“指向某處”或“為了某個目的而做”。那么,若要用這個擴展后的概念解釋當今體育的工具化關聯(lián),就首先要澄明體育和一般意義上工作之間在工具系統(tǒng)上的差異,因為,體育本身并不是一種具有生產(chǎn)性的人類活動。如帆船或者汽車,它們可以被用來運輸貨物,也可用于比賽,但是專門制造的賽車/帆船卻完全不同于日常產(chǎn)品。所以用于體育比賽的工具會把體育運動與其特殊的功能緊密聯(lián)系起來。即便是一個僅用于社區(qū)小型比賽的足球,它所承擔的工具作用與一切足球比賽使用的足球毫無二致。參賽者們隨時可以發(fā)展出像是控球、運球射門等高級技能。體育用品因此而具備了特別的工具范疇,它不同于日常生產(chǎn)所使用的工具,體育運動的目的并非是改造世界,而只是在游戲中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游戲方式[6]。海德格爾雖沒有對這兩種不同形式的工具化范疇進行區(qū)別對待,但我們卻可以借他的理論對體育進行更加細致的現(xiàn)象學分析。

        根據(jù)海德格爾此在的內(nèi)涵,在大部分時候,我們在工作中都無法意識到工具的功能就存在于整個工具系統(tǒng)中,除非這個工具被單獨置于一隅或者工具系統(tǒng)中的某一個零件出現(xiàn)問題。錘子在作為一種日常工具存在時,就其本身而論,它的功能并不引人注目,只有當需要釘釘子時,錘子的丟失或損壞才引起我們的特別關注,整個與之關聯(lián)的系統(tǒng)都會因此而停滯。這就如同人們準備踢足球時發(fā)現(xiàn)足球壞了,一個普通足球的必須性功能方才凸顯。因而,海德格爾認為,這個世界就是存在于此在之內(nèi)的世界本身,一個聯(lián)系一切作為工具的事物之此在本身。這個世界其實就是整個上下關聯(lián)的工具系統(tǒng)的所有功能的集合,它生存和行進于此在之中,其全部的含義就是此在。

        當工具分離其系統(tǒng)時,不僅是周圍世界的特殊性暴露無余,而且工具本身也會從有用途的存在變作具有某種性能和屬性的純粹物自體。我們會因此而更加關注其客觀性的某些特征。比如當錘子在我們無須使用時單獨呈現(xiàn),我們就會把工作時錘子的工具性能轉(zhuǎn)變成為一個具有某種特定形狀、顏色、重量、硬度的實體。這種轉(zhuǎn)變通常有以下3種情況:

        首先,一件工具損壞或者不再適用時,這件工具就變成了無用品,屬性的突顯(conspicuousness)使它由上手之物(readiness-at-h(huán)and)變?yōu)楝F(xiàn)在的在手之物(Present-at-h(huán)and)。

        其次,如果我們過度關注工具的使用屬性,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它其實并不那么合用,而且還容易發(fā)生故障。海德格爾稱此為“強迫”(obtrusiveness)。越是緊迫的環(huán)境,故障工具的不可用性就越加明顯。此時,整個工具結構便轉(zhuǎn)化成為在手之物。

        第三,當上手的東西(ready-to-h(huán)and)變化現(xiàn)成的東西(unready-to-h(huán)and)時,工具不僅不能被使用,也不能以某種方式被我們認識。例如,我們不得不首先執(zhí)著(obstinacy)于解決一件與直接利益相關而放下一件我們特別想做的事情時,這種讓位造成了原本要做的事情反而不是上手之物[7]。

        在以上3種情況中,上手的東西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它們的可用性,就是因為“突顯”、“強迫”和“執(zhí)著”(conspicuousness,obtrusiveness,obstinacy)。海德格爾似乎認為,只有當工具系統(tǒng)解體時世界方才得以作為世界而顯現(xiàn)。

        2 與世界的分裂——從空中墜落

        與跳傘相類似,蹦極、懸崖跳水、滑翔傘等空中極限運動都有一個從空中墜落的過程,初學者或者新手都會從墜落的那一瞬陷入無意識的混亂狀態(tài),此時我們在陸地上的協(xié)調(diào)感蕩然無存,其結果就是手足無措的墜落下來。這里并不存在一個在把某些工具彼此聯(lián)結和組織起來的經(jīng)驗世界,甚至連一塊落腳的地方都沒有,沒有什么可以抓得到或把得住,只有迷失方向和失去控制的持續(xù)墜落。在跳下后的時間里和懸掛在降落傘/蹦極繩/滑翔傘上之間,唯一存在的就是徹底的懸空?!霸⒕釉谑澜缰小保╞eing-in-the-world)已經(jīng)變成了“寓居在懸空之中”(being-in-the-void)。此刻,工具聯(lián)結不僅被破壞了,而且過去的經(jīng)驗也毫無用處。這里無可依靠,只有墜落的方向本身,只有無所“尋視”(Umsicht)。

        首先,這沒有我們?nèi)粘I钪械墓ぞ撸旧砭褪枪ぞ?,因而這里沒有任何抓得到的東西與世界產(chǎn)生關聯(lián)。其次,這里就沒有可以供建立上下關聯(lián)或者失去關聯(lián)的可能,關聯(lián)本身就不存在。這里就沒有世界,而只有一個懸空,只有一個跳傘者(蹦極者,懸崖跳水者,滑翔者)在空中墜落。這在很大意義上都與海德格爾所稱的“拋擲態(tài)”(Geworfenheit)非常相似,即存在的事實被拋于一個什么都沒有,只是存活著的世界當中。在海德格爾看來,生活的含義就是不能言說的主體,我們的本質(zhì)狀態(tài)就是一個“獨存的我”(solus ipse)。這個獨存的我用某種途徑把第一次參與跳傘/蹦極/懸崖跳水/高山滑雪的初學者帶回到人本然的狀態(tài)當中,同時,直接指向了他們的死亡之態(tài)。

        但是,空中極限運動的墜落與木工坊都具有一個相似的情況,即在從事木匠工作之前,工人已經(jīng)將相應的工具和輔助的工作悉數(shù)完成。對空中極限運動而言,參與者在參加那項運動之前,已經(jīng)處在一個人類經(jīng)過長期實踐而建立的完整系統(tǒng)當中,初學者通過學習實質(zhì)上已然從一個茫然無知者變成了專家。然而,成為一個木匠和成為一個空中極限運動員之間的不同就是木匠是在我們?nèi)粘I畹慕?jīng)驗包圍中逐漸學習而成的,他們所需要做的和所用的工具也是我們所熟知的,但極限運動者一開始就被完全拋擲在一個新的情境中,而且是迅速而且非連續(xù)地從經(jīng)驗世界進入懸空當中,它不可能是一點一點的從高處跳下去。從這個意義上講,空中極限運動就像是出生的體驗。當一個人出生時,一個突然和完全地轉(zhuǎn)變即刻發(fā)生了。

        3 寓居在懸空之中——與之伴隨的是怕還是畏

        自從此在被拋于世,它自己已經(jīng)真實存在了,已經(jīng)按照一定的方法和心理傾向存在了。日常對象的世界被各種情感所伴隨,但海德格爾并沒有廣泛分析日常生活經(jīng)驗范圍中的普通情感,而是集中研究諸如怕和畏等最重要的基本情感和少數(shù)情感。怕是此在內(nèi)一種害怕某物的情感,它只指向一些具有特定害怕經(jīng)驗的事情??赡苁嵌旧?、烈火或是即將上門的強盜。這些令人害怕的事情用一種特定的方式威脅著此在。海德格爾說:“當我們害怕時,從一個切近的可能性跳入另一個切近的可能性,因為忘卻了自己,所以不能抓住任何確定的可能。[8]”在這種情況下,倘若沒有此在周圍世界并不會消失,周圍世界就是“不再在周圍世界之中認出自己的境況下的遭遇。[8]”用Dreyfus的解釋就是,此在與工具的損壞和突顯往往是平行的。此在不能在日常生活中運行,因為害怕工具損壞所造成整體癱瘓,方使得此在從日常生活中析出。通過這種途徑,工具圍城本身和世界的最終現(xiàn)象本身才得以矗立起來。

        畏比怕更深刻,它從毫無插針之地的世界腳下游離出來,是一個不能被它的屬性所定義的概念,它無處不在,卻如影隨形。畏不從特定方向或是特別方式中來,一個人不知道它怕什么,也不知道畏來自哪里,更不知道畏為何物。海德格爾認為畏就在其中,此在就是畏其所畏,是“一個直面世界存在本身的畏”[8]。自從畏不再與這個世界上某些特別的東西相關時,它就指向了一個世界本身存有的可能性。畏是對在此存在和世界本身所產(chǎn)生的現(xiàn)身情態(tài),它不僅是“對……而生畏”,也不是“為……而畏”,換而言之,畏以所畏將此在作為可能的存在開展出來。這意味著從空中跳下和“寓居于懸空之中”都是無所依、無所靠的畏而不是害怕的一種情態(tài)。從空中跳下這一過程揭示了一種“上手之物”、工具性消弭和不可被構建之世界的情境。這里沒有任何工具和聯(lián)系,只有一個字面意義上的懸空,一個虛無的情境。這即是海德格爾所言的完全不可確定的虛無之境。一個在畏中人所害怕就是沒有任何特別來源的、茫然無知的、無所不在的那個虛無(nihil)。當一個人在極限運動中跌入懸空時,他突然發(fā)現(xiàn)在這里什么抓把不住,什么也碰不到,只有不可阻遏的自由落體。

        一項對空中極限運動的實證研究表明,當人們得知自己要從高處墜落時,他們的心率會快速上升。初次參與者們的平均心率在下跳前普遍能達到每分鐘170次以上[9]。因此,這些運動無論是從生理還是心理層面都具有強烈地刺激性效果。新手僅是坐在高處想象將要發(fā)生的事情就會變得非??謶?。那么,在海德格爾的術語體系里他們究竟是怕還是畏呢?想象一下,他們將要面對全新的事物,將要跌入完全的失控,很可能會面臨降落傘無法打開、蹦極繩捆綁錯誤、滑翔翼破損等緊急事件,也可能會因為某些操作錯誤而摔死,死的陰影無論在意識還是潛意識中都存在著。同時,人的生物本能也使人恐懼于從高處跌落,一項針對嬰兒的視覺懸崖實驗證明了該本能反映。但是這究竟是怕還是畏呢?可能有人會說,這種情況下人是處在周圍世界的“上手狀態(tài)”和工具系統(tǒng)中的一環(huán)。但這只注意到了人與周圍世界相關涉的情境,卻沒有注意到初次體驗者害怕的其實是跳下去以后將發(fā)生的事情。引起心臟加速和恐懼的罪魁實際是人對未知世界、懸入空中以及可能會死的那種假想,這些假象將成為接近畏的經(jīng)驗和成為畏的可能性的臨時之怕??梢哉f,在空中極限運動中,無論是怕/畏還是喜悅/幸福都是一種印象深刻的體驗,這種強烈的身心體驗使大腦中的血液和激素物質(zhì),如腎上腺素、內(nèi)啡肽、多巴胺、五羥色胺和皮質(zhì)醇提升到了很高的水平。

        4 畏、死及本真的生活

        在海德格爾的視域中,自我和世界實質(zhì)上是縛在一起的集合。人的存在就是一個“寓居在世界之中”的情態(tài)。但是,自我往往會趨向于自我迷失和自我沉淪,這使得人們寓居于本真生活之中變得愈加困難。對本真和非本真(authentic and inauthentic)生活的思考已有很長的一段歷史傳統(tǒng),加拿大學者查爾斯·泰勒從宗教性來源出發(fā),認為本真性是來自一個內(nèi)在于上帝的世俗觀念[10]。從本質(zhì)上來說,本真就是內(nèi)在于我們自己。美國學者Guignon則指出,這一觀念實質(zhì)上是現(xiàn)代哲學的核心[6,13]。培植自我性和釋放本然之善的思想從愛默生和尼采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倫理學者伯納德·威廉姆斯繼承性地指出,本真就是一種內(nèi)在于人的本質(zhì)意識(essential sense),它能夠讓人自由的表達我是什么和其他人不是什么[11]。哈弗大學的Stanley Cavell教授認為,本真是道德完善的重點,其目標是釋放善而非抑制[12]。

        在海德格爾看來,此在沉淪(falls)于世和在一個非本真的方式上理解它們自己是人類的常態(tài)。人們有一種仿照別人在做什么和別人怎么做的趨向,Guignon評論說:“非本真實質(zhì)上就是被‘沉淪’和‘被遺忘’。此在在社會當下變成了誘餌,使平均日常狀態(tài)(average everydayness)理所當然的隨波逐流。我們把自己隱藏在社會角色身后,裝扮成肥皂劇的男女主角,遵從著社會交際的游戲規(guī)則。[5]”我們做我們被他人期望做的事情,亦步亦趨于平均、通常和普遍。海德格爾把這種抽象的規(guī)則實體稱為“常人”(das Man)。我們趨從于常人,常人影響著我們的所作所為、我們的所思所想,它是我們遵從的標準,即便是這個標準和目標非我們所愿。海德格爾尖銳的指出,我們并沒有生活在“本征”(Eigentlich)之中,而“Eigen”在德文中的意思就是“自己”。我們并未根據(jù)自己內(nèi)心最深處的期望而生活,而是采用一個屈于“常人”的非本真態(tài)度。只有在一個特定的周圍世界中,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下,我們才可能知道我們的行為來自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期望和目標,才可能找尋得到我們真正是什么,真正應當做什么。

        而畏恰能開啟一扇與自我極限、與死亡、與本真生活照面的大門。發(fā)生在畏中的是我們的周圍世界和世界內(nèi)的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命名,畏使得這個世界失去了意義和變得微不足道起來。世界實際在自我塌縮,此在現(xiàn)在變成了未決,它不再寓居在世界之鄉(xiāng),它被拋回入自己,變成了獨存的自我。換而言之,此在就在此在自身。這意味著在畏中,此在被從沉淪的世界中帶回,與它自己的極限和死亡面面相照。

        Guignon堅持認為,本真性不會把我們從世界中超脫出來[7]。它不是與深層次的內(nèi)在自我或卓然超群外在自我相關聯(lián)的東西,而是一個與我們自己相照面之物。他說:“在畏的經(jīng)歷中,我們不得不面對我們自己的局限。[13]”我們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一個可能實現(xiàn)的有限區(qū)域內(nèi),其最終結果和過程都作為有限物而為我們可知。我們喜歡固執(zhí)地把自己置入安居之所(situatedness)。Guignon還說:“本真性的自我關注,應理解為一個堅定的指向,指向一個可能的區(qū)域,并能賦予一致性、內(nèi)聚力和完整的生活歷程。[13]”空中極限運動似乎恰能為自我關注和自我凝聚提供這樣一種可能。人從空中跳下后,充滿畏懼的墜入懸空這一情態(tài)才是原初的情況,它揭示了“赤裸”的人在世界中的境況。畏高癥就是一種從怕轉(zhuǎn)變?yōu)槲返奶厥庑睦頎顟B(tài),這種心理畏懼往往就發(fā)生在人們起跳前對安全措施檢驗的過程中。

        畏通常被人們看作一種負面情緒而竭力予以避免,但對于海德格爾來說,畏反倒是人們深刻知曉自己真實存在的最重要和最必須的途徑。畏揭示了我們從根本上是有限的存在者,不得不以某種必然方式面對我們自己的死亡。依海德格爾來看,“存在向死”既不是一個作為身體存在變化的生理學現(xiàn)象,也不是像一個人生命存在終結那樣簡單的事件,它或早或晚的發(fā)生在每一個人的身上。與之相反的是,死使得此在的自己得以延續(xù)、得以定義變成一種可能。死是不可能的可能,它給了此在的生活一個整體性和完整性。死是某件內(nèi)化于生活,總是關涉于生活,也揭示生活和直面生活的獨特存在。

        在此在面對畏時,畏提供了一個切近本真的機會,一個讓人們的自我死亡成為一種可能的機會,一個能夠從個人的意識和目標深處自由挑選的機會。然而,此在并不能維持生活的本真狀態(tài),因為此在會使人隨時沉淪回世界,沉落回此在本身,沉淪回掩蓋可能性的日常瑣事中。我們在大多數(shù)的時間里都生活在非本真的生活方式中。這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即便我們成為一個能夠明智對待周圍世界的工具專家,也不能讓自己不可逆轉(zhuǎn)的生活在本真之中。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地沉淪回“世俗地”來理解自己。本真只是瞬時的情態(tài),而不是持續(xù)不斷上升的過程。在初次體驗者首度在自由的墜落中與本真擦肩而過后,他們將會很快沉淪回此在的平均世界。

        5 經(jīng)驗如何使運動參與者重回非本真的世界

        在初次體驗后,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會選擇繼續(xù)參與這項極限運動。他們可能會逐漸成長為該項運動的專家。在學習過程中他們慢慢諳熟了各種技巧,開始習慣于懸空狀態(tài),習慣于在萬有引力和空氣壓力中機動飛行。胳膊和腿變成了一種穩(wěn)定和控制身體的工具,懸空通過這種方法變成了日常的世界,變成了一個可以“游戲的空間”。同時,畏也讓位于因為緊急情況而產(chǎn)生的害怕,怕和畏在此刻成為了一對無差別的概念。當一個跳傘運動員發(fā)現(xiàn)控制降落傘的繩子纏繞在一起時,他就會啟動一系列緊急措施來消除這種可能威脅到生命的情況。此時,畏便讓位于可知結果的怕。

        人們一旦精通地掌握了應付空中的各種方法,一個新的工具系統(tǒng)就構建起來了。運動者能夠像操控工具一樣操控他的身體,此刻,他與在木工坊內(nèi)做木工已無本質(zhì)差別。適應于懸空的“世界”意味著在這里問題不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特殊的和有限的。那么,就像是木工坊里的諸多工具一樣可能發(fā)生故障和行動強迫。蹦極的繩子(纏繞)、滑翔傘的方向舵、跳傘用的測高儀、降落傘等都可能發(fā)生不期而遇的故障。同樣,執(zhí)著性讓位也會發(fā)生,因為現(xiàn)代人有太多的工作要忙,沒有充足的時間來參加這些運動。也或者,在進行運動前發(fā)現(xiàn)某件重要的器械(如避風眼鏡)損壞,運動則被迫中止。工具的各種故障可能導致運動者在那段時間里產(chǎn)生害怕情緒,但是,只要他冷靜謹慎的把當下的問題處理妥當,排除故障就不是一件難事??梢坏﹩栴}完全可控和可知,空中極限運動就與其他任何工作一樣沉淪于世了。

        因此,熟練的運動者變成了“跳傘\滑翔\跳水\蹦極的世界”的一部分,進入了非本真之態(tài)。他們做那個世界所需要他們的事情。他們被日常所引領,不再生活于他們自己最深、最本真的中心。他們也不再需要直面畏和死亡的可能。這看起來可能有些奇怪,運動者變成了運動世界的一部分,變成了這項運動的專家,他們的冒險卻成了去本真的行為。用海德格爾的觀點看,人們只要處理與工具性圍城相關的問題,就會致使自身被這個周圍世界吞噬。本真的生活終結于日常世界,同樣終結于日常的人(dasMan)。這一事實也發(fā)生在空中極限運動之中,因為,運動的世界也變成日常世界的一部分。這意味著本真不再與運動自身相聯(lián),而是一種工具或不斷增長經(jīng)驗的方法,此時的運動已然變身成為一個導致非本真化的引路者。

        6 冒險者是否更容易接近本真的生活

        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似乎推衍出了一個悖論性的結論,仿佛人們的運動經(jīng)驗越是豐富,越加遠離本真的生活。照此來說,如果一個人想生活在本真當中,他/她就必須把自己暴露在完全陌生的世界中,一個必須能使經(jīng)驗及工具體系崩潰和令人生畏的世界中。一旦經(jīng)驗生成,人們就會被毫不留情的拋回原本生活的世界。經(jīng)驗就是曾經(jīng)的“獨存的自我”和“無世界的自我”(worldless-self)。世界已然坍塌,自我面對著無垠的懸空。用海德格爾的術語表達就是:世界已經(jīng)再一次變得“Unheimlich”(無家可歸),此在也已不在世界之家[8]。

        有一項實證研究表明,喜歡強烈刺激的人比往往其他人熱衷于參與具有挑戰(zhàn)性和冒險性的活動[14]。他們會在生活中的各個地方冒險,尤其趨向于參與冒險性很強的體育運動。他們常被形容成不負責任的、享樂主義者和自私的人。但是,基于我們以上的分析,這明顯是一群寧愿生活或試圖生活于更本真世界的人們。他們渴望冒險,渴望把他們自己置于失控和暴露于畏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講,這是直面自己可能的死亡的行為。當然,這樣解釋顯得過于簡單。

        首先,畏的不僅發(fā)生在空中極限運動中,而且也發(fā)生在其它具有冒險性的體育項目中。海德格爾認為,畏只會在不可測和不可控的某一時間或地點浮現(xiàn)出來。這就是為什么畏總是無所不在、無所不往,出乎意料。其次,即便你已成為一個具有專業(yè)水準的空中極限運動者,你的內(nèi)心也會知道這種運動永遠沒有絕對安全。以蹦極為例,在參加蹦極時除主保險繩外還有一條備用繩,既便如此,我們也不能保證這條備用繩就是萬無一失的(美國曾發(fā)生過一起主保險繩斷裂,備用繩卻長度不足的事故),一旦發(fā)生事故,死亡則絕無避免。這意味著威脅總?cè)缬半S形,畏不可避免地藏匿在潛意識中,并可隨時爆發(fā)。即便是對教練員而言,害怕也可能隨時轉(zhuǎn)化為畏懼。

        相對畏而言,此在具有一種沉淪于世和從萬物的世界中理解它自己的傾向。因而,圍城世界內(nèi)的此在就是人類“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必須部分。因而,無論是非本真還是本真的生活只要是此在存在的必須部分,就都有相同的價值。美國學者Taylor Carman說:“本真是可能的,那么,此在因而具有了抗拒在沉淪中繼續(xù)沉淪的力量,在對剩余力量進行持續(xù)把握時,僅僅只有此在能夠抗拒沉淪的強力。[15]”即是說,如果我們在非常努力的情況下以失敗告終,只能說明我們的肉體和心靈是有限的。非本真因此成為此在對沉淪的有限性抗拒之最終結果。無論如何,空中極限運動初驗者的情況都非常恰和對畏的現(xiàn)象學分析。下跳激發(fā)了初驗者通向畏的路徑,輕易的讓人對生活是什么、生活從哪里來又將往哪里去這樣的問題進行深刻反思。對很多人來說,僅僅是報名參加空中極限運動,也會使他們不得不直面畏和可能發(fā)生的死。

        7 結語

        綜上所論,無論是空中極限運動的初學者還是運動員,都處在一個獨特而具體的環(huán)境內(nèi),這個敞開的世界存在的可能性被懸空的狀態(tài)所代替,這是一種人在日常中從未體驗和思考過的“空”(void)。對空的闡釋能夠打開通往人們更深刻靈魂的大門,并在塌縮的世界,畏在通向死與本真生活的可能之間建立一座橋梁。然而,畏的體驗和瀕死的可能并不限于這項或其它各項運動。駕駛一架突然失控的汽車、得了不可治愈的疾病、從山崖上跌落等都可能引發(fā)個人世界的塌縮和工具性圍城的坍圮。那么,空中運動初驗者的特殊性就在于,通過參與這項運動,人不僅可以摧毀周圍的世界,還可以完全消失于空寂之中。J.S.Russell在《體育哲學雜志》發(fā)表的《危險運動的價值》一文中指出:“……其價值就在于促進了‘自我肯定’,因為,這給人一個機會,一個對抗和因壓超越(Pressing beyond)人這個有限個體的機會,一個獲得常人都不能夠承擔的身心能力的機會”[16]。這個“因壓超越”能讓人深切地接近于本真存在的狀態(tài)。用海德格爾的觀點來看,冒險性的體育運動使人們更有可能直面自我和進入本真生活,因為這些運動能讓人更切近死亡。我們被拋入的這個世界其唯一的出口就是死亡,冒險運動會時刻警醒我們,這是一座通往彼岸的獨木橋。

        [1]王米娜,舒盛芳.我國開展極限運動的研究綜述[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6,22(4):58-59.

        [2]朱紅香,于素梅.論極限運動與健康[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5):709-710.

        [3]Taylor,C.Philosophical Arguments[M].Cambridge,Massachusetts and London,England.New Yor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12.

        [4]Dreyfus,H.L.“Refocusing the question:Can there be skillful coping without propositional representations or brain representations”[J].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I,2002,413-425.

        [5]查爾斯.基尼翁.本真性,道德價值與心理治療.[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7.

        [6]Guignon,Charles.On Being Authentic[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4.

        [7]馬丁·海德格爾.現(xiàn)象學之基本問題[M].丁耘,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8]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應,王慶節(jié),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7.

        [9]Breivik.G,Roth.W.T and J?rgensen,P.E.“Personality,psychological states and heart rate in novice and expert parachutist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8,25,365-380.

        [10]Taylor,C.The Ethics of Authenticity.[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29.

        [11]Williams,B.Truth and Truthfulness:An Essay in Genealogy.[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2002:125.

        [12]卡維爾·S.言必所指[M].上海:上海外國語教育出版社(英文版).2009:163.

        [13]查爾斯.基尼翁.哲學及其本真:海德格爾為哲學思維所尋找的建構[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6.

        [14]Apter,M.Danger.Our Quest for Excitement.[M].Oxford:Oneworld,2007.6:53.

        [15]Carman.T,“Must We Be Inauthentic?”In Heidegger,Authenticity,and Modernity.[M].Cambridge,Massacusetts;London:The MIT Press,2000,28.

        [16]Russell,J.S.“The value of Dangerous Sport.”[J].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2005,32,1-19.

        Air extreme sport and authentic condition of human being:an interpretation of Heidegger's existentialism philosophy

        Li Yin-ping,Pang Qing-jun
        (School of Sports and Arts,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Hunan,China)

        Dasein,Meitsein,F(xiàn)allen and Entefremden are the highlights of our living situation of modern human in Heidegger's sight.We are living in an average everydayness world and equipmental context,therefore have to level ourselves beneath the inauthentically others'world. By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air extreme sport,this paper believes thatwhen people are hanging in the air in a sudden,all of their experience world and equipmental contextwould be broken down,furthermore,the strong anxiety and possibility imminent to death on this sport could make sportsmen ultimately own their authentic.

        air extreme sport;authentic;inauthentic;Dasein;anxiety

        G80-051

        A

        1009-9840(2015)05-0044-04

        2015-05-10

        李銀萍(1974- ),男,山東滕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運動心理學。

        猜你喜歡
        懸空極限運動海德格爾
        海德格爾的荷爾德林闡釋進路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08
        實踐哲學視域下海德格爾的“存在”
        時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00
        2018“三峽之巔”CHINA X3中國·奉節(jié)國際極限運動季隆重開幕
        跳傘極限運動攝影
        中外文摘(2018年11期)2018-06-01 01:08:03
        大寶小神探·山澗懸空城
        琴童(2018年2期)2018-03-06 16:36:52
        死亡是一種事件嗎?——海德格爾與馬里翁的死亡觀比較
        哲學評論(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0
        懸空的水
        基于MPU6050六軸傳感器的懸空鼠標設計與實現(xiàn)
        電子制作(2016年15期)2017-01-15 13:39:11
        從海德格爾的“形式指引”看《詩》《書》中的“帝”與“天”
        中國詮釋學(2016年0期)2016-05-17 06:12:29
        挑戰(zhàn)極限運動
        亚洲精品夜夜夜| 1000部夫妻午夜免费| 超清纯白嫩大学生无码网站| 国产内射999视频一区| 日韩AV有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女人精品毛片 | 97影院在线午夜| 老男人久久青草AV高清| 99热成人精品国产免| 无码av永久免费大全| 国产女主播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亚洲我射av大全| av男人的天堂亚洲综合网|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男同|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人妻精品动漫h无码网站| 人妻去按摩店被黑人按中出| 无码中文日韩Av|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久久av| 国产精品自拍视频免费看| 成年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蜜桃视频插满18在线观看| 性一交一乱一乱一视频| 久久aⅴ无码av免费一区|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2| 亚洲偷自拍国综合第一页国模| 澳门蜜桃av成人av|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 国产av综合影院| 乱子真实露脸刺激对白| 九九在线精品视频xxx| 色哟哟精品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第一区二区精品三区在线| 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开心| а天堂中文在线官网| 三上悠亚av影院在线看|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系列专区无遮 | 欧美xxxx新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色视频在线观看了| 麻豆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