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會領袖被暗殺
1912年1月14日凌晨兩點,風高月黑。上海廣慈醫(yī)院墻外,突然出現(xiàn)兩個不速之客。跳墻,上樓,身手敏捷,飛速走進一間頭等病房,對著臉部朝里熟睡的一位病人連聲急喊:“陶先生!陶先生!”就在病人轉過身子的一剎那,兩人立即掏出手槍射擊,子彈從病人的左頸喉管旁深入腦部。熱血汩汩外涌,病人當即氣絕而亡。
這位病人,不是別人,正是當時江浙一帶赫赫有名的光復會領袖陶成章。
那么陶成章究竟是何許人也?暗殺他的兇手是誰?有無幕后黑手?這個幕后黑手是否如臺灣學者李敖所指,就是當時正與陶氏大起紛爭的孫中山呢?
陶成章 (1878—1912),字煥卿,紹興會稽陶堰西上塘人,清朝末年著名革命家。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陶憂心如焚,即定下從戎之心。義和團運動爆發(fā),曾兩次赴京擬刺殺慈禧未果。鑒于陶氏對辛亥革命在江浙兩省的成功做出的巨大貢獻,1912年浙江光復后,他被推舉為省臨時參議會議長。陶氏死前,眾多革命黨人在光復會另一位重要首領,近代名動一時的國學泰斗章太炎的帶頭熱議下,正公推陶為浙省督軍。只是陶氏未及接命,卻突然病倒,住進了上海廣慈醫(yī)院。
豈料這一住,竟遭暗殺,死于同志之手。
要知道,陶氏絕非一般意義上的革命黨人。請看一下他的革命履歷:
1900年,陶氏赴京,兩次圖謀暗殺西太后未果。
1902年,只身至日本留學,后轉入成城學校學習軍事。因倡言革命,言辭激烈,為清政府駐日公使所忌,1903年被誆歸國,取消其留日學籍。于是,革命之志愈堅。
1904年初,深入浙江內地聯(lián)絡各地會黨,在云和創(chuàng)辦先志學堂,建立據點。是年,與蔡元培等在上海創(chuàng)立光復會,推蔡元培任會長,陶成章?lián)撀?lián)絡蘇、浙、閩、皖、贛五省會黨之重任。
1905年8月與徐錫麟等在紹興創(chuàng)辦大通學堂,為浙江會黨培訓骨干。是年冬復去日本,謀入聯(lián)隊、振武學校學軍事,均未成。
1906年,以個人名義在東京加入同盟會,任留日會員浙江分會會長,兼 《民報》 編輯。不久回國,聯(lián)絡閩、皖各省,成立光復軍,被推為五省大都督,與徐錫麟、秋瑾加緊皖浙起義準備。次年7月,安慶起義失敗,徐錫麟、秋瑾相繼殉難,陶成章悲痛欲絕,因遭清廷通緝,國內無法立足,再度亡命日本。
1908年由日本轉赴南洋,足跡遍布南洋群島。主持新加坡 《南洋日報》 及仰光 《光華日報》 筆政,鼓吹民主革命,捐款資助國內革命。由于籌款受阻,決計在爪哇一帶建立光復會組織,但名義仍附屬同盟會總部。
1910年,重建光復會,在日本東京設總部,舉章太炎為會長,陶成章為副會長,南洋建立執(zhí)行總部。
1911年,由南洋回上?;顒?,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后,建立光復會秘密機關“銳俊學社”,后又重返南洋籌集經費。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后回國,往來于淞滬間,號召舊部以為犄角,積極籌劃光復會員光復杭州、南京。
1912年 (即民國元年),年僅35歲的陶成章,已是當時江浙地區(qū)革命黨人公認的革命領袖,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革命黨人中享有較高聲望。
在上述履歷當中,尤為值得一書的是,陶氏早年在上海與蔡元培、章太炎等人創(chuàng)立的光復會,這個江浙地區(qū)重要的革命團體,與當時孫中山等人的兩廣興中會和黃興等人的兩湖華興會比肩齊名。后來三會一體,共同構成“中國同盟會”。而中國同盟會又是中國國民黨的前身和雛形。
有史料記載,當時他奔走浙贛閩皖數(shù)省之間,常麻繩束腰,兩腳芒鞋,每日步行一百余里,四處聯(lián)絡江浙閩皖四省會黨,策劃起義。
因募款生嫌隙
瀏覽陶氏革命履歷,筆者對其中一個細節(jié)產生疑惑:陶氏作為光復會實際領袖,1906年在日本為何僅以個人名義加入同盟會,而不像黃興、劉揆一、宋教仁等人那樣以華興會領袖的身份入盟呢?
經過研究,筆者以為這里面大有玄機。此中可能既掩埋著陶氏后來被謀殺的歷史由頭,也暗藏著后世國民黨內部為何幫派林立、幾至分裂的某種歷史淵源。
筆者不得不花費些筆墨略作剖析。
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粗具政黨意義的革命團體,只不過組織關系上遠不如政黨那么嚴密罷了。雖說中國同盟會會員當時囊括十數(shù)省,算得上全國性革命組織,但實質上還是以孫中山等兩廣籍人士的興中會會員,和黃興、宋教仁、劉揆一等兩湖籍人士的華興會,以及稍后入盟的蔡元培、陶成章、章太炎等江浙籍的光復會會員居多。這也是后來中國國民黨要人,為何多屬上述三個地區(qū)省份的重要原因。
可以說,中國同盟會是當時國內最具影響力的三大主要革命派別的寬泛聯(lián)合。
應該說,三派的終極革命目標是高度一致的,因此才能最終聯(lián)合在同一面革命大旗下。
但是,由于各派別的革命路線主張略有不同,行動能力也各有側重,聯(lián)合之后,在具體革命方略和革命推進計劃方面,不免存有分歧,可能也還隱含著各派對革命主導權的爭奪,所以難免產生一些紛爭。
孫中山歷來強調革命當以我為主,主張武裝起事應先自革命風氣濃厚、清廷統(tǒng)治力量相對薄弱的兩廣地區(qū)開始,先易后難,由南及北,逐次達成革命的最終目的。黃興等人則主張只要能推翻清廷,結束帝制,完成建立共和的最后革命目標,則應聯(lián)合各派力量,甚至包括袁世凱這樣后來的革命對象也無不可。而陶成章等光復會領導成員則主張革命黨人應少說多做,深入各地,打進基層,積極發(fā)動各省民眾,為了達到革命目的,不惜利用暗殺等一切方式進行武裝起事。
實際上,三派的上述差異,本無損于革命最終目標的達成。如能抱成一團,反而會產生互補效應,恰好能形成強大的團隊優(yōu)勢,大大有助于革命事業(yè)的成功。
可惜事與愿違,三派聯(lián)合之后,常常因為一時異見,便大起風波。
光復會的諸多同志,一開始就對是否加入以孫中山為總理的同盟會持有異議。特別是會員徐錫麟,更是嚴詞拒絕加入同盟會。而孫中山呢,則對光復會動輒用暗殺手段向不以為然,認為暗殺手段“不免有缺光明,其結果定不良也”。他擔心,革命非但不以刺殺某一兩個關鍵人物就能完成,反而有可能給清政府進行外交干涉找到口實,最終不利于海外革命大本營的穩(wěn)定。
應該說,正是兩派這些分歧的存在,導致蔡元培、陶成章、章太炎等人無法帶領光復會成員整體入盟。所以,他們幾人才以個人身份入盟。
可是,帶有歧見的政治盟友,畢竟?jié)摲押?,難以建立長久的互信。
果然不出所料,陶成章入盟后不久便與孫中山本人大起紛爭。尤其是后來發(fā)生的一件事,直接導致了陶氏與孫兩人的失和。
那就是華僑募款問題。論起籌錢的本事,孫中山同志始終排名第一。
一來,他在海外華僑當中名氣最大,那些不滿清廷腐朽統(tǒng)治、心向革命志在救國者,早就將他看成是精神領袖。二來呢,究竟還是他當眾演講的功夫了得,不然時人怎會送他“孫大炮”的雅號呢!把原本就是民國炮手的張奚若都折服了,可想中山先生的口才是如何了得!
據說,猶太人早就撂下過一句話,說世界上最難的事,莫過于將錢從別人的口袋弄到你的口袋。我想,那位猶太人撂話之前定然沒見過我們的孫中山先生。
當時海外募款的場景常常是:孫中山在臺上做一番十來分鐘的革命游說,臺下無論是手捏三五塊閑錢的僑胞,還是腰纏萬貫的巨子,便個個心甘情愿地掏錢為孫中山購買起義所需的槍械物什。更讓人佩服的是,下次孫中山再來演講,他們還是搶著掏錢,就怕孫中山他不來。
有了這手獨門功夫,革命陣營中舉凡籌款之事,則非要煩勞孫中山不可。1908年,陶成章就來煩勞他孫中山了。
這年秋天,陶氏打算在江浙一帶進行革命活動,請孫中山協(xié)助向華僑募款五萬元,但孫沒有答應,說南洋經濟恐慌,恐怕募捐不來錢。陶沒辦法,只好拿著孫中山的介紹信自己親自去籌款,沒想到應者寥寥!陶認為這是孫在暗中搗鬼所致,因此十分不快。
自此,陶氏對孫日漸不滿。聯(lián)想到上次章太炎跟自己說起,有一次,孫文動身去南洋之前,曾私自接受日本西原寺內閣暗中饋贈他五千元錢的事,又豈能不大為光火?只是為了革命大局,也為了自己的風度,隱忍不發(fā)罷了。當然私下跟幾個同志小聲說著自己心底的懷疑,說幾回孫中山吞噬華僑巨款的言論可能也是有的。
這口氣一憋就是兩年。恰好戰(zhàn)友章太炎回來了,兩人見面自然免不了互訴衷腸。本來章太炎心里也憋著一股惡氣。這幾年他章太炎為辦好 《民報》 差點沒窮死,找孫文討要了幾回經費都沒見他哪次痛快地給過!好嘛,沒想到老陶這幾年也教他孫文欺負成這樣。這還像話嗎?他孫文敢情盡在我們光復會的老桿子們跟前拿大呀!哼!干脆哥倆一不做二不休,來他個豬八戒打敗仗,倒打他孫大炮一耙。
在他的鼓動下,1909年7月,陶成章糾合舊部,公開發(fā)布 《七省同盟會員意見書》,指責孫中山。該書列舉了很多條孫中山罪狀,說他“蒙蔽同志”“敗壞全體聲譽”,指責孫假借革命沽名釣譽,謀得領袖地位,認為“惡莠不除,嘉禾不長”。要求同盟會將之開除,改選總理。所以該書又被稱為《孫中山罪狀》。
此書發(fā)布后,遭到黃興等人極力反對和抵制后,陶氏不僅不罷手,反而將該公函在中外各報發(fā)表,宣布與孫中山“已不兩立”。隨后,陶氏果真不跟同盟會玩了。
1910年初,陶氏組織成立了光復會東京總會,以章太炎為會長,自任副會長,獨自開展革命活動了。
殺陶案的背后
由于陶氏與孫中山這一激烈紛爭,使人不免懷疑,陶氏雖然死于兇手光復會叛徒王竹卿的槍下,可幕后真正扣動扳機者,會不會是孫中山呢?臺灣學者李敖1985年在其 《蔣介石怎樣暗殺革命元勛》 一文中,就一口咬定孫中山同志縱然不是主謀,也肯定為陶氏之死而偷著樂!李敖此論并非空穴來風,蔣介石在他的日記中就把孫中山后來看重自己的原因推測為“自己幫孫先生殺了想殺而不便殺”的陶成章。但這只是蔣介石的妄自揣度,一家之言實不足信,反而從另一面證明當時他并未接到孫中山要他殺陶的任何指令。
今天,歷史真相已經大白,暗殺陶氏的幕后主謀是當時滬軍都督陳其美,為的是與陶氏爭奪江浙革命主導權,阻止陶就任浙省督軍。所以,派出其手下干將蔣介石用金錢收買王竹卿這個光復會叛徒,暗中做了陶。當然,考慮到陳其美是孫中山的親信,李敖同志想象力豐富一點,痛打蔣介石屁股時,順便運用點律師手段,為此找?guī)讞l證據,來他個先打槍后畫靶,也是可以理解的。
李敖說孫中山乃是殺陶真正主謀,根據就是陶孫兩人存在的上述矛盾。
的確,就在陶氏被殺十數(shù)天前,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tǒng)不久,還曾親自寫信詰問陶氏從前宣布自己罪狀的理由。他說自己不是以大總統(tǒng)資格與他交涉,而是以個人資格。不曾想,陶氏接到該信三天后,就被刺身死。
因此陶氏被害后,恐怕不止李敖一人做此聯(lián)想,當時浙江革命黨人,有類似腹疑揣度的想來不會少。
但歷史畢竟不同于司法官司,是非對錯,有時要看律師的本事。倘若律師能說會道,善用證據,對的有可能變成錯的,死人借他一口氣也許就會活下來。歷史自有它本來的面目。
時過境遷,今天陶案真相大抵清楚。陶氏與孫交惡,公開誣孫私吞華僑巨款,乃至重建光復會,公然分裂同盟會,最多只是為陳其美指使蔣介石買兇殺陶提供了一個最合適不過的革命由頭。
今天,陶案的疑點雖未完全大白,但筆者根據對孫中山的研究,以為說孫氏為陶案元兇主謀,未免有些牽強。
一者,孫中山作為革命領袖,雖說自身多有缺點,二次革命時期叫人按手指印把命交給他,固有不足道之處。但我們別忘了馬丁·路德·金說過的話:“不擇手段,為了道德的目標?!碑吘共皇且么蠹业拿シN他自家菜園。為了民主革命,其法不可取,其情當能諒之。何況孫中山本人素有赤子情懷,政治人格之高尚,胸襟之宏闊,早為國人所熟知。
二者,孫中山本人一貫反對以不光明的暗殺手段對待敵人,既然不齒于用暗箭制敵,何乃竟為兩人之間這點綠豆芝麻大的誤會嫌隙,就安心躲在暗處以冷槍射殺自己的同志?
由此而論,陶孫兩人之間的矛盾,到底只是同志之間的一時誤會,不是仇敵。說得再難聽點,也無非門戶之見派別之爭而已。
但無論陶成章及光復會與孫中山及同盟會,在以武力推翻清王朝這一總的革命目標上,本質還是高度一致的。
從孫中山這方面來講,后來他當上廣州軍政府大元帥時,還不計前嫌,延聘多次反對自己的章太炎為秘書長,而章氏也慨然受之。
從陶成章這方面而言,辛亥革命時期,他對自己分裂革命同盟危害革命大局一事似乎已經有所悔悟,所以才能在風聞武昌起義后,立刻拋開自己對孫中山的門戶之見,旋即奔走江浙,積極主持東南革命大局,最終以光復杭州、上海、南京等一系列革命實績呼應支持孫氏等人領導的辛亥革命。
其實,兩人之間的誤會與紛爭,也怪當時孫陶兩人身邊那些嘰嘰歪歪的大嘴巴來回搬弄是非。不消說陶氏耳邊,有一個章太炎大嘴巴,孫中山耳邊同樣也有一個吳大嘴巴。此人名叫吳敬恒,字稚暉,后來也算國民黨內五位大佬之一。據說吳大嘴巴當年在國內 《蘇報》 事件中,涉嫌向租界當局暗中告密,最后導致章大嘴巴深陷囹圄,害得人家小兄弟鄒容未在牢底坐穿之前,不幸把命都丟在了獄中。所以兩個大嘴巴后來就摽上對方了。好在人家孫中山畢竟是領袖,耳朵根子不像咱們陶成章同志那么軟,所以一直未加深信。
這些自然都是當年同志們的閑扯淡,我們作不得真。
但孫中山本人1911年7月,確實就身邊大嘴巴們說陶成章欲自立山頭,背叛革命,疑其心懷異志一事,與一位黨人談過話,還將陶成章與章太炎進行了一番比較。他說:“陶君為人予信其亦無他,不過東京黨人以其與太炎接近,遂疑及耳,唯予則不信其有異志,以才論,陶勝于章也。”
綜上所述,為革命大局著想,孫中山不但不會因陶與他個人一時成見而起紛爭來殺他,相反,只會因陶對革命的貢獻和作用重大,擔心陶氏死后削弱革命同盟力量而憂心痛惜!
史料記載,孫中山聞陶被殺的消息后,十分氣憤,公開向報界宣布,這是一起“挾私復怨”“擅行仇殺”的血案。對陶慘遭暗害,他深表痛惜,立即發(fā)來唁電,電文曰:“陶君抱革命宗旨十有余年,奔走運動不遺余力。光復之際,陶君實有巨功,猝遭慘禍,可為我民國前途痛惜!豈容不軌橫行?!辈⑾铝睿骸皣浪倬烤儯瑒樟顑赐骄瞳@,明正其罪,以泄天下之憤?!?/p>
民國五年 (1916年)8月,孫中山還親自蒞臨紹興東湖陶社祭陶,稱其“奔走革命不遺余力,光復之際陶君實有巨功”,題“氣壯山河”匾額。
(選自《兩個人的江湖:大人物的黨與仇》/江南 著/金城出版社/ 2015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