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
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的青島天價蝦事件還未結束,云南瀘沽湖景區(qū)的豪奢石斛便成功“搶戲”。據(jù)悉,云南的豪奢石斛標價達到3千元一把,且存在強制交易。對此瀘沽湖景區(qū)管理局表示,將會先無條件退款查實后再嚴肅處理。(10月9日中國新聞網(wǎng))
平心而論,青島大蝦的風波還未平息,云南的豪奢石斛又出來“興風作浪”,這一連串的鬧劇著實令人惱怒。一來,這說明景區(qū)宰客已是普遍存在,旅游市場并非如官方宣傳那樣規(guī)范和公平,消費者的權益實在難以保障。二來,旅游景區(qū)的主管部門總是“被動執(zhí)法”,盡管事后補救十分及時,但事前預防情況卻乏善可陳,更無法達到“斬草除根”的效果。凡此種種,不僅令游客不滿,更讓公眾大失所望。
當然,由此我們可以指責有關部門管理措施不得力,方法不對路。但筆者認為,這些都是表象原因。大蝦還未落幕,石斛便已登場的根源其實是“向錢看向厚賺”的畸形理念使然。作為市場主體的商家,不滿足于現(xiàn)有利潤。憑借著景區(qū)所賦予的獨有優(yōu)勢,光天化日下踐踏契約精神。利用游客人生地不熟和“舍財求平安”的心理,不擇手段瘋狂逐利。以云南的豪奢石斛為例,網(wǎng)絡上最貴才3元一克,而瀘沽湖景區(qū)的報價竟然高出幾十倍,這豈不是“向錢看向厚賺”的真實寫照嗎?更何況,商家不顧消費者意愿,硬是將石斛搗碎成粉,標價3000強買強賣,這難道不是掉進錢眼里爬不出來?雖然景區(qū)商鋪的稀缺性助推了商品售價,但毫不顧及誠信的“搶錢營銷”,卻沾滿了金錢的銅臭,污濁了景區(qū)環(huán)境和市場秩序。
事實上,我們在批評商販唯利是圖的同時,還應當看到更深層次的隱憂,那就是管理部門或多或少也存在著“向錢看向厚賺”的影子。眾所周知,任何一個城市的景區(qū)管理機構,歷來都是“肥缺”。不僅決定著景區(qū)建設等大事,也管理著數(shù)以千計的攤位和店鋪。也正因此,商販如眾星捧月般“供奉”他們。由此推想,其中權力尋租的機會很多。即使不存在明目張膽的貪腐行為,但平時的吃拿卡要想必是無法避免的?;蛟S是基于此,所以無論是青島的天價蝦還是云南的豪奢石斛,縱然民意強烈,但景區(qū)管理部門也只是對涉事商戶罰款了事。試問,這到底是在給商戶改過自新的機會,還是因為“拿了人家的手軟”?更值得深思的是,這樣“蜻蜓點水”的處罰,是否在向外界傳遞“宰客行為成本低,商家速來”的信號?如果不進行退市、禁商等處罰,那景區(qū)管理部門又怎么證明自己并非涉事商戶的保護傘?
總之,豪奢石斛之所以能搶了天價蝦的戲,“向錢看向厚賺”的畸形理念固然不可忽略,但景區(qū)管理部門為了一己私利,就將職責拋諸腦后,通過“明罰暗?!钡姆绞?,助長宰客行為的囂張氣焰,卻是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