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璽
小興安嶺深處的環(huán)保人
杜玉璽
潘氏夫婦
再次見到潘大爺、潘大娘是2013年的冬天,我第一次去東北,先去了朝思暮想的雪鄉(xiāng),可能是不習慣原始林海中的人聲嘈雜,匆匆結(jié)束雪鄉(xiāng)之行后,便直奔他們生活的地方——伊春翠巒。
大家可能并不知道翠巒這個地方,印象中最多也只是伊春,中國的林都,天然氧吧。翠巒是何地,為什么能讓我如此鐘情,短短三年從青島不遠千里去過七次。
翠巒是伊春市下屬的一個區(qū),位于小興安嶺南坡,因森林茂密、山巒翠綠而得名。和所有的林區(qū)一樣,這里最大的資源便是木材。走進山里,你就猶如步入原始林海,幾百年的紅松林就生活在這里。
我喜歡這里,除了原始之外,更多是這片土地的寧靜。來這里可以享受一個人的呼吸,沒有工業(yè),沒有霧霾,空氣清新得讓人驚喜。這里的雪也很純凈,如白砂糖一樣清甜可口。冬天來這里,走在林間,雪地上除了山雞野禽的腳印再無其他……
可以說翠巒彌補了雪鄉(xiāng)給我留下的遺憾,我也對東北的林海雪原有了最親切的體驗,于是這幾年一直把這座小城放在心上,一直關(guān)注著她,希望她的生態(tài)不要遭到破壞,她的綠色不要褪去,努力守住中國為數(shù)不多的幾片凈土。
和我一樣關(guān)心在乎這片土地的還有他們——潘大爺、潘大娘,來自城里的環(huán)保人。
早在青島便認識他們,經(jīng)常一起爬山,每次去嶗山,他們都會帶下幾袋垃圾,礦泉水瓶、塑料制品。當時我還年輕,不大理解,偌大的一個山只憑你們兩雙手何時才能撿干凈,他們笑了笑,慈祥的告訴我:“做還是要做,不怕力量小……”這句話直到后來和他們重逢在翠巒這座不諳世事的小城后才體會到其中的意義。星星之火真的可以燎原,做了便有希望。
對他們退休后毅然決然放棄青島舒適的晚年生活,不遠千里來到翠巒,我一直存在困惑,因為走進小興安嶺,就意味著要放棄很多東西,這種勇氣和魄力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后來直到我第一次走進他們翠巒的家,一切都有了答案。原來這里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種花養(yǎng)魚,奔于林間,暢然呼吸,這一切只有翠巒才能給與他們!
他們的日常生活很簡單,處處都蘊含著環(huán)保理念。在房子的裝飾上最有智慧,他們沒有采用社會上千篇一律的富麗堂皇,而是盡可能的古樸自然,遵循大自然的氣息。家中的家具要么是從當?shù)嘏f貨市場淘來的,要么是舊城改造時老房子留下的無人問津的老木頭,他們收集過來,親自動手拔掉釘子,然后做成自己心目中的樣子,老木重換青春。廳中間的那張笨木桌最引人注目,我喜歡在上面伏案寫作,它讓我更接近自然,更有歲月的厚度。
家中不大不小的一個書架也是我的最愛,松木點綴著這里的一切,四根原木綁著草繩支起了小興安嶺深處的書房,白樺樹皮在他們的手里也成了寶貝,他們在樹皮上作畫,為我們帶來了最純正的顏色,春夏秋冬在他們的筆尖流動……
家中的另一面墻上掛著翠巒以及整個伊春地區(qū)的四季風光,很多都是當?shù)財z影愛好者的作品,當他們把這些散落在民間的“藝術(shù)品”收集起來后,奇跡出現(xiàn)了,每一個來這里的背包客都無不贊嘆這片土地的神奇,就連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人也瞪大了眼睛,不敢想象這竟是自己一直生活的地方,美的讓人不敢相信。
夫妻倆后來告訴我,他們這么做只有一個目的:讓人們意識到這片土地的寶貴從而珍惜她。其實,我知道他們的想法, 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力量能喚醒并影響到身邊的每一個人,只有大家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這片土地才會一直永葆綠色。
隨著我來這里次數(shù)的增多,和他們的溝通越來越深入,我從他們的眼神中越發(fā)感覺到一種憂慮,我知道這份憂慮背后的原因,“越是美麗的地方,她的生態(tài)保護越重要,也越脆弱,如果從一開始不加以保護和珍惜,那么很多東西都會消失,在中國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想到了可可西里,不知道這種對比是否恰切?,F(xiàn)在的這里植被茂盛,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經(jīng)常能看到袍子、灰狗、棕熊的生活痕跡。這里的紅松也最為出名,最為珍貴,是研究地質(zhì)變遷的活化石,其中很多都有幾百年的歷史,但是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保護,也許它們就會是下一個可可西里上的藏羚羊……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為滿足歐美市場對藏羚羊絨的需求,藏羚羊被大量獵殺,短短幾年,藏羚羊的數(shù)量便從一百萬只銳減到不足一萬只,后來在國家采取保護政策后,才免于滅絕……
潘大爺、潘大娘一直在踐行著自己的“環(huán)保夢想”,他們也在默默影響身邊每一個人,使他們的生活方式更自然、更環(huán)保、更健康。
他們不吃野生動物,提倡保護林蛙,他們對山里的野菜情有獨鐘,每年春天都是他們最高興的時候,柳蒿芽、刺嫩芽、婆婆丁……在他們手里總會變幻出“十二道鋒味”,他們說這是大自然最寶貴的饋贈,不敢不用心。
他們擅長廢物利用,變廢為藝術(shù)。在松塔上涂上彩虹的顏色,掛在家里屋梁上,松林搬到家里,坐聽陣陣松濤;他們把喝完的可樂瓶子收集再加工,剪成各種可愛的模樣,然后涂上幸福的顏色,裝滿小興安嶺的黑土,撒上種子,待春暖花開時,家里便成了花的海洋,有了陽光的味道;他們喜歡拼布,別人眼里破碎的、完全可以扔進垃圾桶的布頭,在他們手里卻是一塊寶,自己美麗的心情隨著針線穿梭,慢慢地整個世界都如同她一樣美麗。
潘大爺、潘大娘用自己的行動影響了當?shù)厝说纳罘绞?,讓他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除了吃喝之外還可以這樣快樂簡單有品位的生活,這是他們的幸福,也是他們的幸運。
潘大爺、潘大娘不遺余力地向每一位來到這里的游客進行環(huán)保宣傳,愛惜這里的一草一木,珍愛自然。
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他們的付出收到回報,每一個來過的人無不對這里的綠色癡迷,對這里能夠原始的如此純粹而震撼。慢慢的,所有人都愛上了這片土地,特別是我。
還記得剛從可可西里、長江源沱沱河做完環(huán)保志愿者之后,他們便向我發(fā)來邀請,希望我能來,給這里的孩子分享一下志愿者的經(jīng)歷,讓他們意識到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我義不容辭接受,馬不停蹄趕過來,因為這是一份榮耀,也是一份責任,在長江源做志愿者的那段時光讓我深刻體驗到“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真的不是一句空話,一個人的力量再小,也是一份希望。
后來,當我在課堂上看到孩子們一雙雙純凈、渴望外面世界的眼睛時,我感到了一份自豪,我為自己的努力驕傲,保護環(huán)境有我的一份力量,我也為潘大爺、潘大娘自豪,這片土地應(yīng)該感謝他們,正是他們默默無聞的付出,才讓更多的人知道了這里,并且珍惜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