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筠
清早,老婆甜蜜地親吻你一下,輕柔地對你道聲:“早安,該起床了!”哇!睡眼惺忪的你頓時覺得身心舒暢,爽呆了!
上班途中,遇上大塞車,你夾在車陣當中進退不得,眼看快遲到了,已經(jīng)心急如焚,后面的車子還不識相地拼命按喇叭,你氣急敗壞地探出頭向后望,卻見后面那部車的駕駛員居然沖著你大罵“三字經(jīng)”,你只覺得一下子血液全沖向腦門,氣得快要爆炸!
這“爽”、這“氣”,就是我們的情緒。
情緒ABC
人有很多種情緒,“情緒”到底是什么?以心理學上的定義來說,情緒是“人對于自我需要或目的之情況所產(chǎn)生出的反應。”而完整地來說,情緒包括:生理變化、主觀感覺、表情、行為沖動四方面。
以上述的例子而言,當被人辱罵時,我們的身體馬上會產(chǎn)生血流加速、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現(xiàn)象,這就是情緒的生理變化部分。這時你會感到自己非常不悅,而覺得“我生氣了”,這種主觀的感覺就是情緒的第二部分。接著很自然地,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臉部及身體產(chǎn)生表情與動作,像眉毛緊皺、嘴角下垂、拳頭緊握、肌肉緊繃等,這些表情變化非常明顯,可以一眼看出,所以我們常說可以經(jīng)由察言觀色,來看出情緒的變化,這是屬于情緒的第三部分。再接下來,你可能會有想打人,想摔東西等念頭,這就是情緒的第四部分———“行為沖動”。這四部分完整地呈現(xiàn)一個人的情緒全貌,所以,情緒不僅只是一般人認為的“主觀的感覺”而已,還包括了生理變化、表情及行為沖動等三個成分。
那么,到底情緒是怎么產(chǎn)生的?而我們?yōu)槭裁磿坝X得”生氣,或“感到”興奮呢?
最早有一位心理學家詹姆士(W. J amee)認為,我們之所以能夠辨識不同的情緒,是因為每種情緒都有特殊的生理模式。例如,生氣時會心跳加速,血壓升高……所以當我們接收到外界的刺激(例如“有人罵我白癡”),生理立即產(chǎn)生變化,然后大腦辨識這些生理上的改變,由心跳、血壓的特征而得知其符合“生氣”的生理模式,因此我們會“感覺”到自己生氣了。又例如在海邊游泳,一轉(zhuǎn)身看到鯊魚,我們的腎上腺素立即分泌激增,心跳隨之加速等等,大腦于是作出判斷:我們處于“害怕”的情緒當中。換句話說,情緒是藉由不同生理變化所區(qū)分出的感覺。
這樣的看法,不知道你同不同意?而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有一些心理學者將一種無害的放射性液體,注射入一些受試者的體內(nèi),等其隨血液遍布全身且為細胞吸收后,追蹤其變化,看看大腦在悲傷及快樂兩種情緒時的反應是否真有不同。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當悲傷時,大腦中的丘腦、下視丘及扣帶回等部位的活動特別劇烈;反之在快樂時,大腦皮質(zhì)部位的中間及前方的活動力減弱。所以,研究者認為情緒與特定生理反應有密切關聯(lián)。因為生理狀況會隨著情緒而起變化,因此有了“測謊器”的發(fā)明(相信許多太太都希望能在門口放上一部這機器,好測試一下夜不歸營的老公,到底有沒有說實話)。它的原理,就是運用當我們因說謊而產(chǎn)生緊張焦慮的感覺時,生理會隨之不由自主,產(chǎn)生變化的情況,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在說老實話。
生理+心理=情緒
因為相關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有一些負面情緒,例如:害怕、憤怒及悲傷,三者所產(chǎn)生的生理現(xiàn)象相當類似,都是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呼吸急促,而不易區(qū)分。因此另一些學者們認為,大腦如果只對生理現(xiàn)象作辨識工作的話,將不易分辨到底是憤怒,還是害怕、悲傷,由此可見,我們必須自動自發(fā)一些,主動地去解釋這個外在刺激的意義。例如,我們看到走廊的那頭冒出火花,在眼睛看到火的那一剎那,視像進入大腦,接著,開始肌肉緊繃、心跳加快,同時也展開對當下情況做分析的作業(yè)。比方說看到大家都在跑,你的大腦經(jīng)過評估,這有危險了!于是會產(chǎn)生出害怕的情緒來;但如果發(fā)現(xiàn)來來往往的人都毫不以為意,于是就會作出其他的結(jié)論。
所以最合理的結(jié)論應該是如此的:情緒的產(chǎn)生除了靠生理反應的辨識外,另外也加上了人為的主觀思考及判讀,才能做出完整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