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劍萍,邱 萍,周海燕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yī)醫(yī)院,上海 200071)
腦卒中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常見病。近年來,隨著腦卒中診斷治療水平的提高,患者死亡率有所下降,但運動功能障礙仍是恢復期患者最常見的功能障礙。研究表明,康復護理可以明顯降低腦卒中患者的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1]。因此,如何讓腦卒中患者接受正規(guī)、有效、便于在家中實施的持續(xù)、簡便的康復治療方法,是急需解決的問題。我科根據(jù)中醫(yī)經(jīng)絡學及穴位按壓原理,自創(chuàng)“疏經(jīng)通絡操”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效果良好,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3年5月—2014年4月于我院神經(jīng)內科住院的腦卒中恢復期患者91例,全部病例診斷符合第4屆全國腦血病學術會議的診斷標準[2]。并經(jīng)CT或MRI確診為缺血性腦卒中。納入標準:① 年齡在30~80歲;②病程在4~8周,病情穩(wěn)定,經(jīng)評估可耐受康復操鍛煉;③已明確由腦卒中引起肢體功能障礙,肌力I-Ⅳ;④無明顯意識障礙;⑤知情同意;⑥居住于上海,便于后期上門隨訪。排除標準:①腦萎縮、老年性癡呆、昏迷患者;②有嚴重的心、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③有語言障礙者;④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按入院先后順序,2013年5—10月收治的45例患者為觀察組,2013年11月—2014年4月收治的46例患者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47~79歲,平均年齡(62.7±4.6)歲;左側肢體癱瘓25例,右側肢體癱瘓20例,平均住院時間為(16.46±4.78)d。對照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齡49~78歲,平均年齡(61.5±5.4)歲;左側肢體癱瘓26例,右側肢體癱瘓 20例,平均住院時間為(14.46±5.24)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腦卒中類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神經(jīng)科常規(guī)藥物治療,恢復期主要用腦細胞活化劑、血小板凝集抑制劑等藥物及常規(guī)進行康復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進行疏經(jīng)通絡操鍛煉,具體方法如下。
1.2.1.1 頭部操 ①頸部拉伸運動:坐在椅上,雙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握拳,放在大腿上。頭部慢慢地向左、向右轉動各5~10次。接著頭部向上、向下做俯仰運動各5~10次。②揉按百會:兩手拇指疊指點按百會穴,也可用右手掌緊貼百會穴旋轉,旋轉1周為1拍(4個8拍),手法宜輕。③按揉風池:以雙手拇指螺紋面掃揉雙側風池穴,順時針旋轉1周為1拍(4個8拍)。在患者可接受的情況下,手法宜重,用力方向應分別朝向對側的額角。④叩齒彈舌法:每日早晚彈舌各30次。⑤頸項部按摩法:操作先用左手大魚際擦右頸部胸鎖乳突肌,再換右手擦右頸,1次為1拍(4個8拍)。
1.2.1.2 上肢操 ①上肢關節(jié)放松運動:雙手交叉互握,肘伸直,雙臂盡量往前伸直。手臂腕關節(jié)、肘關節(jié)同時向左或向右旋轉。然后上半身向右轉動,再向左轉動,操作5~10次。②按揉曲池:右手大拇指微曲,按壓左側曲池穴,用同樣的方法按壓對側。力度由輕至重,每次持續(xù)用力3~5 s。③按揉手三里:用拇指按揉手三里,用同樣的方法按壓對側。力度由輕至重,每次持續(xù)用力3~5 s。④按揉合谷:用拇指按揉合谷,用同樣的方法按壓對側。力度由輕至重,每次持續(xù)用力3~5 s。⑤手指操:雙手手心向上,在手掌和手指充分放松以后,將手掌變拳逐漸握緊,雙手握固(拇指在內,四指在外)連續(xù)握緊不放松,并逐漸越握越緊(無論有沒有握緊都努力那么做),每一次握緊為一個節(jié)拍,持續(xù)握緊1~2個8拍后開始逐漸放松。⑥上肢部拍打法:即從上內側腋下部位至腕部內側;從外側腕部至肩部,此法有疏通上肢經(jīng)脈、調和氣血之功效。每日早晚拍打各60次。
1.2.1.3 腰部操 摩兩肋:操作者雙手手掌在腰部由上而下來回摩搓。手掌順時針按摩腹部30下。五指并攏、空掌,從腹部左邊順時針方向,呈圓圈拍打,伴隨向下蹲動作(無法站立者可坐在椅子上進行)。
1.2.1.4 下肢操 ①下肢屈膝運動:兩手臂抱住右膝,右大腿努力貼近胸部,雙腿交替進行,各做5次。②按揉梁丘穴:操作者用拇指點揉梁丘穴,也可用空拳有節(jié)律的叩擊梁丘穴。③按揉血海穴:用拇指點揉血海穴,使患者有酸脹麻感。力度由輕至重,每次持續(xù)用力3~5 s。④按揉足三里:拇指垂直下垵,增加揉的動作,力度要大,不僅有酸麻脹的感覺,最好還有一些竄的感覺。旋轉1周為1拍(4個8拍)。⑤按揉太沖穴:取坐位,右足足跟敲擊左足太沖穴40~80次,用同樣的方法敲擊對側。⑥雙腳訓練:在雙腳充分放松以后,努力使腳尖向內勾緊(無論有沒有勾緊都努力這么做),同時,努力使雙腳都伸直,逐漸使腳尖向內越勾越緊、雙腳也都越伸越直,這樣每1次勾緊為1個節(jié)拍,持續(xù)勾緊1~2個8拍后開始逐漸放松,連續(xù)放松半分鐘左右。⑦下肢部拍打法:雙手向兩側伸直,用大臂帶動小臂和腕力空掌用力拍打到腳腕,伴隨下蹲動作。每天做2次,早晚各做1次,每次6個8拍。每日早晚拍打,由下(三陰交穴—懸中穴)向上(足三里—陰陵泉),由股下段(梁丘穴—血海穴)至股上段(風市、環(huán)跳穴),如此反復拍打60次。
1.2.2 實施指導及隨訪 首先由課題組成員于入院后第4天對患者及家屬進行一對一的疏經(jīng)通絡操鍛煉指導。每日1次,每次30 min左右?;颊呒覍俟潭ㄒ幻诖才杂^看,課題組成員邊操作邊講解,并隨時解答患者家屬提出的各種問題。再漸漸過渡到由家屬協(xié)助患者進行鍛煉,課題組成員在床旁觀看,并隨時糾正家屬的手法,直到家屬及患者完全掌握為止。住院期間肌力Ⅰ~Ⅲ級的患者由責任護士或家屬協(xié)助完成,Ⅳ級者在護士指導下由患者主動完成。由簡單到復雜,逐步過渡到全節(jié)使用。并遵循先健側再患側的原則。出院后第1周課題組成員上門指導1次,第2周以后改為每周電話指導,每周2次。第3周每周電話指導1次,以后每2周隨訪一次,采用門診復查、電話聯(lián)系或上門家訪指導等形式,直到觀察期結束。
1.2.3 療效評定標準 ①采用簡式 Fugl-Meyer(FMA)運動功能評分法[3]。上肢滿分66分,下肢滿分34分,合計100分。②肌力:采用0~5級肌力評定法評定上下肢肌力[4]。兩組患者于患者入院后第3天及干預后第2個月、第6個月分別評價FMA指數(shù)、肌力各1次。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兩組患者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采用t檢驗,肌力評分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上肢肌力比較 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下肢肌力比較 見表2。
2.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FMA評分情況 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上肢肌力比較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下肢肌力比較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FMA評分情況(分,±s)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FMA評分情況(分,±s)
入組時26組 別 n 個月后 個月后上肢 下肢觀察組 45 12.23 ±6.89 10.12 ±6.51 15.31 ±10.48 12.46 ±上肢 下肢 上肢 下肢8.94 33.53 ±13.33 29.56 ±15.24對照組 46 13.02 ±7.01 10.23 ±6.76 16.32 ±12.12 12.66 ±8.14 19.12 ±13.21 16.15 ±11.86 t值 -0.559 -0.132 -1.716 -0.462 7.371 8.72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1 <0.01
3.1 腦卒中患者康復鍛煉的機理 運動功能障礙是腦卒中恢復期患者最常見的功能障礙。腦卒中患者在急性期至恢復期的過程中,可能由于缺乏必要的康復護理方法或未能堅持康復訓練而發(fā)生“廢用綜合癥”,或進行非科學的康復鍛煉發(fā)生“誤用綜合癥”,進而造成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障礙,降低生活質量。國內外許多研究認為,康復的介入可降低腦卒中致殘率[5-6];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腦卒中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在結構上或功能上具有重新組織能力或可塑性,在適宜條件時部分神經(jīng)元可以再生,因此康復治療中通過輸入正常的運動功能模式來影響輸出,從而促進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達到運動功能最大限度恢復的目的。
3.2 疏經(jīng)通絡操促進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康復的機制及效果 中醫(yī)學認為:經(jīng)絡是一個“內屬臟腑,外絡于肢節(jié)”的系統(tǒng),它具有溝通表里、行氣血、營養(yǎng)全身、抗御外邪、平衡陰陽及調節(jié)臟腑功能[7]?!端貑枴ゐ魷S》云:“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閨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因此,經(jīng)絡通暢尤其是陽明經(jīng)的通暢,氣血才能營運于全身,維持機體的生命活動[8]。本套疏經(jīng)通絡操正是汲取了五禽戲、八段錦等傳統(tǒng)養(yǎng)生健身法的精髓,重在疏通經(jīng)絡,通過按摩對應的經(jīng)絡與穴位來調理臟腑的功能,使機體新陳代謝水平有所提高。本操重點選用陽明經(jīng)之合谷、手三里、曲池、足三里等穴位進行指壓,并自上而下循手三陰、手三陽經(jīng),及足三陰、足三陽經(jīng)進行拍打,通過穴位的叩擊進一步達到疏通經(jīng)脈、調和氣血的功效。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2個月后肌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干預6個月后FMA得分和肌力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下肢肌力比上肢肌力恢復更快,提示盡管腦卒中偏癱患者隨著時間的推移、疾病的自然演變,其運動功能可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早期規(guī)范的康復護理干預,可以明顯改善偏癱患者肌力與運動功能,預防各種繼發(fā)性功能障礙,更大程度地改善患者運動功能,達到康復或減輕殘疾的目的。結果亦證實了疏經(jīng)通絡操在促進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康復方面,有獨特的療效。
3.3 疏經(jīng)通絡操實施中的注意事項 在臨床實施過程中發(fā)現(xiàn),患者若能在康復期仍得到醫(yī)務人員及家屬的關注,其配合康復訓練的積極性會增強。因此訓練時,護士態(tài)度要溫和、避免命令性口氣,切記不要做超越患者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強制性活動,并且及時給予患者肯定和表揚,使患者保持最佳情緒精神狀態(tài),以利于其機體的全面恢復。
[1]劉軍.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護理體會[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0,22(7):907.
[2]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中華神經(jīng)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97-398.
[3]張皓.卒中常用康復評定量表簡介[J].中國卒中雜志,2007,2(10):842-846.
[4]Ada L,Dorsch S,Canning CG.Strengthening interventions increase strength and improve activity after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J].Aust J Physiother,2006,52(4):241-248.
[5]蔣妙華,溫德樹.早期康復訓練對卒中單元腦梗死患者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6,21(13):62-63.
[6] Heiss WD,Teasel RW.Brain recovery and rehabilitation[J].Stroke,2006,37(2):314-316.
[7]靳瑞,楊錦森.經(jīng)絡穴位解說[M].廣州:科學普及出版社廣州分社,1987:1.
[8]肖愛華,劉燕平,黃少娟,等.經(jīng)絡操加活絡油叩擊刺激穴位對腦卒中康復療效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8,22(4A):88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