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書《保訓》是一篇頗具價值的先秦古遺書,其所述的早期“地中”乃由舜所測得,地在歷山(今河南濮陽一帶)。其時囿于夷夏東西的政治格局,致所求之地中更重南、北的取中。晚期“地中”則由上甲微所測得,地在河洛有易之地(今河南嵩山、洛水一帶)。其時在夏王朝開創(chuàng)的新的政治地理的框架下,地中的思想不獨限于南、北,同時也要考慮東、西的取中,從而在九州的基礎上形成了“四方之中”的觀念。這一地中的變遷歷史不僅與考古學所反映的早期圭表的發(fā)現地點以及晚期地中的地理傳承至為吻合,而且可以 獲得文獻史料與天學傳統(tǒng)的明確佐證?!侗S枴匪d早晚地中變遷的史實體現著居中而治的政治史觀,這一傳統(tǒng)脈絡清晰,源流分明。舜測地中的說法體現了戰(zhàn)國時的古史觀念,上甲微變求地中的作為則應該可以作為信史。
(馮時,《考古學報》2015年第2期)
中國古代墓葬的演變存在周制、漢制與晉制,漢、唐經歷了由崇尚厚葬到倡導薄葬,再重厚葬的演變。與漢制相比,晉墓的變化包含著三種關鍵性內容。其一,取消了墓上立祠堂、石碑、石表、石獸的做法。其二,墓葬形制逐漸以方形單室墓為主。其三,俑群組成的儀仗成為隨葬品的核心組合。由此,墓葬外表現象和內部結構以及隨葬品為之大變,這是一場制度的變革。喪葬中的晉制是配合了 當時一系列的政治、文化調整,以新的文化符號方式順理成章進入正統(tǒng)地位,并非是自行演變中的量變,是與漢制相區(qū)別的質變 。
(齊東方,《考古學報》2015 年第3 期)
古代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認為人必然死亡,而且人死后將以靈魂的形式在地下世界繼續(xù)存在。蘇美爾人對地下世界的想象有兩種互相矛盾的觀點:一種認為地下世界是一處黑暗、荒涼而又虛無的地方,這反映了蘇美爾人樸素的唯物主義死亡觀;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地下世界是一處與現實世界相平行的地方,死后靈魂在那里過著與生前相同的生活,這種地下世界觀反應了蘇美爾人的來世觀念。蘇美爾人眼中的地府是由神明們進行統(tǒng)治的,地府諸神均有各自的頭銜和職能,他們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地下世界行政管理體系。
(陳艷麗、吳宇虹,(《史學月刊》2015 年第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