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自2011年起,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定點幫扶臨城縣。幫扶中,工委遵循“臨城需要、符合政策、工委可為”的原則,為臨城爭取到農田水利、企業(yè)投資、改善民生、招才引智等各類項目資金超過1.6億元,為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培育產業(yè)是扶貧攻堅內生動力。重點扶持以薄皮核桃為主的特色產業(yè),培植綠嶺、綠蕾等龍頭企業(yè),爭取農業(yè)綜合開發(fā)龍頭企業(yè)項目資金1400萬元建設農業(yè)產業(yè)示范區(qū),推行“政府+龍頭企業(yè)+合作社+農戶”模式,一頭補苗子、一頭補深加工?;A設施是扶貧攻堅重要保障。爭取路網改造建設資金4900萬元,其中京廣高鐵臨城連接線項目已經建成通車,縣城到高鐵站路程縮短了一半;爭取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項目資金6900萬元,顯著提高山區(qū)丘陵地區(qū)4個鄉(xiāng)鎮(zhèn)蓄水和節(jié)水灌溉能力;爭取農村飲水安全項目資金430萬元,解決了一萬多名群眾多年來吃水難、吃水臟的問題;爭取1250萬元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區(qū)貧困縣項目,有2個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的10個貧困村村容村貌得到改善,2129戶6108人受益脫貧;爭取1500萬元森林防火項目和60萬元的氣象服務“三農”項目,護航糧食生產和果樹栽培。教育育人是扶貧攻堅治本之策。工委自籌經費375.75萬元,建成4049平方米的圍場中心小學新教學樓,聯系北京成龍慈善基金會捐贈150萬元,配套有電教室、實驗室、音樂室及體育設施等,使14個村600多名山區(qū)孩子達到了學者有其室、住者有其床、餐者有其桌;聯系中國扶貧基金會,捐贈538個、總價值5萬余元的“愛心包裹”;爭取全國婦聯的支持,投資11萬元建設安康圖書館;聯系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為20所農村中心小學捐贈價值20萬元的紅十字書庫;組織工委干部職工捐助17.46萬元,解決了83名困難學生的3年吃飯問題。抓點帶面是扶貧攻堅有力抓手。工委幫助聯系農業(yè)、水利、林業(yè)等共計1100余萬元項目,支持山區(qū)治理荒山1.1萬畝,栽植優(yōu)質核桃1500畝、板栗1.2萬畝和紅富士蘋果1250畝,建蓄水池18個、機井8眼和揚水站5座。聯系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和北京成龍慈善基金會為該縣救助白血病、先天性心臟病等大病兒童15名,并分批培訓鄉(xiāng)村醫(yī)生以及建設鄉(xiāng)村衛(wèi)生站;聯系九三學社救助腦癱兒童46名。以文化民是扶貧攻堅精神力量。聯系文化部及國家文物局,申請將邢窯燒瓷技藝列入第4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協調河北省有關方面將河北邢窯博物館落戶臨城。聯系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學院、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到臨城縣開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動,在潛移默化中移風易俗,打造新時期臨城人崇文尚義、包容開放、務實創(chuàng)新、拼搏爭先的精氣神。
記者手記:
書記賣棗
9月的一天,張力從工委來到臨城縣南程村掛職第一書記,走在村頭巷尾,看到村中家家戶戶多處植有棗樹,正當棗子成熟季節(jié),處處掛果,隨處可摘??吹嚼劾鄞T果,張力滿是欣喜,但看到樹下掉了一地爛棗,又感到惋惜,這時一個點子涌上心頭,“如果緊跟季節(jié),不讓棗子壞一個,都拿到城里去賣,不就可以賺錢了嗎?”張力的腦子轉了起來,到村子后先干起了賣棗。
第2天一大早,張力與南程村支部書記一起從村民家里收了100多斤好棗。不到9點,開車出發(fā)進城。為更好地推銷棗,他們先到市里,打印了宣傳牌—“南程村支部書記、第一書記共同為您推薦南程貞節(jié)棗”,之所以取名南程貞節(jié)棗,是因村里有清代乾隆親旨修建的潘氏貞節(jié)牌坊,世代傳遞著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以此命名好記好聽吸引人”。張力說。接著,他們選擇了一片小區(qū)聚集地,支起了攤子,把棗用方便袋裝成一袋袋,就開始吆喝著賣棗了。很快就有人來問價,但他們并沒有帶秤,定價2元一斤,1袋約5斤,10元1袋。就這樣,約10點開始的生意,到12點多,只剩下3袋了。
其實,兩位書記不是只為賣棗,而是想給村民傳達兩個信息,一是致富商機無處不在,就看愿不愿干。二是生意無大小,任何大生意都是從小買賣開始的,不要瞧不起小買賣。這一次原定每斤3角收的棗,最后給收棗的村民每斤4角,并告訴他們,這次賣棗不是為了錢,而是啟發(fā)商業(yè)思維,這一次就賺了219元。賣棗這件事,張力還要把文章繼續(xù)做下去,讓村民致富從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