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人
壽陽曲
【元】貫云石
新秋至,人乍別。順長江水流殘月。悠悠畫船東去也,這思量起頭兒一夜。
水仙子·夜雨
【元】徐再思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孤館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作者小介】
貫云石號酸齋,徐再思號甜齋,兩人的散曲合稱為“酸甜樂府”。
【作品賞析】
《壽陽曲》是一首寫離別情思的小令。
在秋天剛剛到來之時,從來沒有分開過的他們卻不得不第一次品嘗離別的苦酒了。眼前,江水不停歇地向東流去,天邊那輪殘月仿佛在訴說著他們相聚的美好生活即將成為過去。小船承載著他們彼此沉重的離愁,慢悠悠地東去了,小船漸行漸遠,最后消逝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唉,船兒真的走了!一種莫名的空虛和寂寞涌上心頭,怎么也揮之不去!思念,從今天晚上開始,綿綿無盡。
《水仙子·夜雨》寫秋夜聽雨的感受。主人公大概是一位江南的年輕人,為求取功名,進京趕考,但多年蹉跎,至今仍一事無成,只能寄居在客舍之中。在秋風秋雨中,他做了一個回家的夢,夢醒時正是三更天之后,他再也無法入睡了。看著室內(nèi)燈花落在棋盤上,想到自己窮困潦倒的現(xiàn)狀,感慨萬千。他回憶起曾經(jīng)與妻子一起枕上喁喁私語的過去,想到年老體弱的父母還要為出遠門的兒子擔憂,這一顆飽經(jīng)飄零的游子的心,如何能承受這么多的憂愁痛苦??!我們仿佛聽到了這個不得志的讀書人的長吁短嘆,聽到那凄涼的秋雨依然淅淅瀝瀝地下著,落在梧桐上,落在芭蕉上,也落在他那痛苦的心靈上?!皣@新豐孤館人留”借用了《新唐書·馬周傳》的故事。馬周年輕時,生活潦倒,曾寄宿在新豐旅館,店主人見他貧窮,供應其他客商飯食,獨不招待他。這里暗示了詩人當時備受冷落的處境。
【異同比較】
這兩首小令都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壽陽曲》開篇就點明了離別的節(jié)令是初秋。悲秋傷別,可以說是中國歷代詩歌的一個傳統(tǒng)主題。北宋柳永在詞中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在蕭瑟的秋風中,與親友離別,那紛紛離開枝頭的樹葉,把離別的悲涼氣氛襯托得格外濃烈?!绊橀L江水流殘月”進一步交代了離別的地點和時間:長江邊,殘月依稀的拂曉時分?!八鳉堅隆笨此茷榭陀^的景物鏡頭,實則是恰到好處的借景抒情。以江水比喻離愁,以殘月寄托離恨,是中國古典詩詞常用的手法,如“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作者選取“水流殘月”這一意象,很自然地表達了離愁別恨。
結尾句“這思量起頭兒一夜”則直接抒發(fā)了壓抑不住的思念之情。
《水仙子·夜雨》前兩句屬借景抒情。古人作品中,雨常常和梧桐、芭蕉聯(lián)系在一起,我們讀“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時,會很自然地聯(lián)想起李清照《聲聲慢》中的句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再想開去,可以想到溫庭筠《更漏子》中的句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辈浑y看出,古代詩詞中梧桐這一意象的基本內(nèi)涵就是一個“愁”。這里的雨滴梧桐,渲染了作者無盡的愁苦和悲哀。
跟《壽陽曲》一樣,《水仙子·夜雨》也是在結尾直接抒情。
跟詞相比,元曲的文字要通俗很多,可以說,有些句子就是大白話,我們一聽就明白。從上面兩首元人小令中,我們能明顯體會到元曲語言上的這一特點?!罢砩鲜晔?,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接近今天的語言,“這思量起頭兒一夜”中的“起頭兒”更是方言俗語。
《水仙子·夜雨》用了對寫法。“枕上十年事”作者可以像放電影一樣地回憶,但“江南二老憂”作者是看不到的,這里,詩人用了傳統(tǒng)詩詞中從對面落筆的手法(對寫法),不寫自己如何思念雙親,而寫二老為遠行的游子擔心,從而把自己思念雙親的感情表達得更加深摯。
《水仙子·夜雨》用了鼎足對?!耙宦曃嗳~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這三句語言結構相同而又各自獨立,形同三足鼎立,所以我們稱之為鼎足對。這種結構是散曲中較為常見的對句形式。仔細推敲,我們會注意到,這里每句中還有一組疊用的數(shù)量短語,自然而不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