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斯韋特蘭娜·克里沃希日 陳 維
公共外交作為構(gòu)建國家形象、提升國家軟實力的有效手段,在西方國家對外政策中起到重要作用。21世紀以來,中國和俄羅斯開始發(fā)展其公共外交工具?;仡檭蓢餐饨坏陌l(fā)展歷程,可以看到兩國的公共外交具有不少共同特征,并且體現(xiàn)出了不同于西方公共外交的“東方路徑”。
過去的十年間,公共外交成為了中國學界和俄羅斯學界的熱門話題之一。公共外交作為構(gòu)建國家形象、提升國家軟實力的有效手段,在對外政策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中俄的公共外交發(fā)展起步時間接近,在發(fā)展階段、路徑、特征方面有不少相似之處,以下就從概念理解、行為主體和價值傾向三個維度比較兩國公共外交的發(fā)展異同,進而提出對兩國公共外交發(fā)展的若干建議。
雖然在俄羅斯學界與政界中,公共外交這一概念被使用的次數(shù)很高,但對公共外交的概念卻缺乏共識。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在俄語里很難找到一個與之對應的恰當?shù)姆g。公共外交有時被翻譯成“obschestvennaya diplomatiya(公民社會的外交)”,這種譯法將公共外交限制于非政府組織之間的合作,然而,公共外交應當包括所有與國外大眾的交流系統(tǒng),包括非政府組織、大眾媒體和政府項目等。因此“obschestvennaya diplomatiya”只能是公共外交中的一種維度。還有一些研究者將“公共外交”翻譯成“publichnaya diplomatiya”并賦予其更廣泛的含義,例如阿列克謝·多林斯基(Alexey Dolinsky)將其定義為“以其他國家公眾為目標,為塑造本國的良好形象的政治”。這個定義意味著使用能夠塑造國家良好海外形象的所有行為體和工具。中國也曾有類似的困境,“公共外交”在使用中有時與“公眾外交”“民間外交”相混淆。中國公共外交的領軍人物趙啟正將政府、民間組織、社會團體、社會精英和廣大公眾等都納入公共外交的行為主體,認為這一切構(gòu)成了全球?qū)υ捑W(wǎng)絡,并認為政府是主導,民間組織、社會團體和社會精英是中堅,廣大公眾是基礎。這一定義在中國得到較普遍的接受。公共外交概念在中國和俄羅斯都不甚清晰的部分原因是這一概念源自西方,并且這個概念對俄羅斯和中國來說都比較新。從學科建設的角度看,相比于中國公共外交學科教育的蓬勃發(fā)展,俄羅斯公共外交的學科化程度較低。俄羅斯的頂尖大學例如莫斯科國立大學、圣彼得堡國立大學、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等都有國際關系學系或政治學系,但都沒有公共外交或軟實力方面的專業(yè)課程體系。這些課程一般作為國際關系理論課程或區(qū)域研究課程的一部分。
根據(jù)中俄兩國公共外交的實踐,其公共外交組織體制都比較接近“多部門協(xié)同型體制”,該體制的突出特點之一是行為主體的多樣化。從政府層面看,兩國外交部、教育部及其下屬機構(gòu)都是推進公共外交的主要力量,同時,非營利組織和智庫的參與也在增強,大眾媒體近年來的表現(xiàn)也較為亮眼。
俄羅斯的外交部、信息與新聞部和附屬其下的俄羅斯聯(lián)邦獨聯(lián)體事務、俄僑和國際人文合作署(Rossotrudnichestvo)被認為是俄羅斯實行公共外交政策的重要機構(gòu),該機構(gòu)在推進人文交流方面十分活躍,包括推進姐妹城市之間的交流以及與其他國家的各類友好協(xié)會的交流。值得一提的是該機構(gòu)在支持海外同胞方面的工作,包括通過發(fā)展俄羅斯與其他國家的社會、企業(yè)和科技聯(lián)系,定期組織活動,推動俄僑對俄羅斯主辦的文化、教育、體育和青年活動的參與來加強海外俄僑與俄羅斯的聯(lián)系。俄羅斯教育部和附屬其下的“俄羅斯世界”基金會也是積極推進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俄羅斯世界”基金會是在2007年7月21日根據(jù)俄羅斯聯(lián)邦總統(tǒng)的指示創(chuàng)立的,目的是為了推廣俄語作為俄羅斯民族的財產(chǎn)和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支持在俄羅斯聯(lián)邦及國外的人們對俄語的學習。它在世界上44個國家建有俄語中心。俄羅斯—獨聯(lián)體大學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學生可以在自己的國家取得一個學士學位然后在俄羅斯取得一個碩士學位。該大學最成功的項目是“俄羅斯科技之日”,這是一項年度項目,每年從2月份持續(xù)到5月份,這期間會在世界各地舉辦一系列會議、圓桌會談、演講展示等,幫助各國人士了解俄羅斯的科學。
中國的公共外交也在政府主導下,由眾多部門協(xié)同運作。中國外交部成立了“公共外交處”(后升格為“公共外交辦公室”);中國教育部孔子學院總部十余年來的工作也卓有成就,充分運用語言文化的媒介,向全世界宣傳、介紹中國,其作用和意義已遠超教育本身,成為國家公共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教育交流的重要指標,來華留學生的數(shù)量也大大增加,2014年留學生的來源國從20世紀50年代的東歐3國擴大到今天的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接收留學生的學校則達到700多所。中國還在國家層面建立了中美、中俄、中英、中歐、中法五大人文交流機制,對公共外交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非營利組織和智庫是俄羅斯公共外交中的新興行為體。2010年,以19世紀俄羅斯著名外交大臣亞歷山大·戈爾恰科夫(Alexander Gorchakov)命名的“公共外交援助基金會”和“俄羅斯國際事務理事會”(RIAC)成立,用以擴大俄羅斯的國際影響力。
中國公共外交的新興行為體包括各類公共外交協(xié)會和智庫。近年來的一大趨勢還包括地方政府(城市)和企業(yè)等新興行為體對公共外交的參與。中國地方的公共外交協(xié)會紛紛成立,上海、廣州、溫州、西寧、揚州等地的公共外交協(xié)會在發(fā)掘城市特色、鑄造品牌活動方面都有較亮眼的表現(xiàn)。此外,當前中國重視智庫作用的發(fā)揮,一些民間智庫也積極進行公共外交方面的探索。
俄羅斯和中國的公共外交經(jīng)常被認為具有較鮮明的政府主導屬性,公民社會參與有限。如2012年俄羅斯對外機構(gòu)頒布法規(guī),規(guī)定了接受國外捐款的非營利組織和作為國外力量工具的組織需要注冊成為外國機構(gòu)。這項法律在俄羅斯受到廣泛討論,其中一個主要的反對點就是,俄羅斯僅給非營利組織10%的政府預算,因此從外國基金得到資金更簡單。
由于中俄兩國的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兩國的政府行為主體在公共外交中都十分重視對自身價值觀的發(fā)掘。關于俄羅斯的核心價值觀,目前俄羅斯學術界正在討論俄羅斯是否應傾向更為自由的西方價值觀或者更為保守的東方價值觀。中國有“和諧世界”“和平發(fā)展”等提法,俄羅斯目前尚未有類似的提法。俄羅斯目前的主要目標是減少對俄羅斯的負面印象,提供不同于西方的視角。中俄在公共外交中試圖呈現(xiàn)的價值觀體系有以下幾點相似之處。
第一,每一個國家都是獨特的,需要選擇其自身的發(fā)展道路。以北京奧運會和俄羅斯索契冬奧會為例。作為兩個文化大國,在奧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中,都十分注重對本國歷史文化的呈現(xiàn),以此展現(xiàn)國家的吸引力。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以中國五千年歷史為主線,呈現(xiàn)了中國的“和”文化,以中國書畫中的卷軸作為主要載體,依次展現(xiàn)了中國的《論語》《春江花月夜》等思想和文化瑰寶,呈現(xiàn)中國氣象。索契冬奧會閉幕式的主題就是俄羅斯文化,以俄羅斯音樂和文學成就為主要內(nèi)容。這場演出以“反思俄羅斯”為名,呈現(xiàn)給觀眾俄羅斯文學家和音樂家對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貢獻,體現(xiàn)出俄羅斯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俄羅斯所傳遞出的理念是,人類不應忘記俄羅斯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從許多方面深刻影響了世界文化。
第二,在一些國際事務上,為世界提供不同于西方的視角。例如,俄羅斯媒體和中國媒體近來對兩國形象的塑造。俄羅斯的大眾媒體是近年來俄羅斯公共外交的亮點,最成功的項目包括RT頻道“今日俄羅斯”,這是俄羅斯國營的有線和衛(wèi)星電視網(wǎng)絡,該頻道同時運營面向海外觀眾的網(wǎng)絡內(nèi)容。RT以三種語言頻道播出,包括自2005年始運營的英語頻道,自2007年始運營的阿拉伯語頻道和自2009年始運營的西班牙語頻道。RT美國和RT英國還提供當?shù)氐膬?nèi)容,在美國是當?shù)厥找暵蕛H次于BBC世界新聞的外國頻道。2012年,皮尤公司將RT列為Youtube上最受歡迎的新聞頻道?!岸砹_斯頭條”(RBTH)是俄羅斯政治、文化、商業(yè)、科技和社會生活領域的新聞、評論和觀點的多語言資訊提供者,以16種語言為24個國家的30家有影響力的國際報刊提供信息源,主要依靠專業(yè)、獨立的俄羅斯和外國記者團隊,尤其為俄羅斯在國際舞臺的行為及其國內(nèi)進程提供專家解讀。2014年,新媒體品牌Sputnik的現(xiàn)代多媒體中心在許多國家開始運營。所有Sputnik多媒體中心都位于主要的世界首都城市。2015年,Sputnik將以30種語言,每日800小時的廣播節(jié)目覆蓋超過34個國家130余座城市。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媒體的優(yōu)勢在于以其獨有內(nèi)容和視角解讀多樣化的世界。中國媒體,尤其是中央級媒體,例如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走出去”的步伐也頗受關注,目前紛紛加大投資,在海外一些國家落地。同時,中國媒體也開始注重傳播策略,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就顯示,CCTV Africa在非洲已經(jīng)不再強調(diào)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而是通過塑造一個不同于西方媒體所報道的非洲,來構(gòu)建一種與西方媒體形成競爭的話語體系。
第三,展現(xiàn)一個國家的成就、發(fā)展與展現(xiàn)其問題一樣重要。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1年推出的用于駐外使領館節(jié)慶、外交酒會等外事活動展示的《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角度篇》通過800多個畫面,闡述中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多元且共榮的和諧理念,跨越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科研、教育、環(huán)境、民族等多個領域的話題。與以往政府制作的對外宣傳片不同,《角度篇》采取了不回避發(fā)展問題的方式,例如在介紹中國基層選舉的進步時,首先不回避中國存在的問題,接著陳述中國的具體國情及在基層民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較全面的事實說話,力圖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示當代中國的成就和精神。2015年4月,俄羅斯為紀念普京首次就任總統(tǒng)15周年而推出的紀錄片《總統(tǒng)》播出,呈現(xiàn)俄羅斯在普京時期所取得的進步,包括車臣問題的解決、生活水平的提升、國家地位的上升,以及俄羅斯通過在聯(lián)合國發(fā)揮作用來代表多極世界。
第四,理解一個國家的最好方式是置身其間,親眼所見,打開視野,克服冷戰(zhàn)思維。教育交換能夠為國家間提供更好的理解,并且更高效地提升外國人對本國的興趣。在國外生活的經(jīng)歷可以賦予年輕人理解外國文化的能力,影響其世界觀的形成。中國的孔子學院和俄羅斯戈爾恰科夫基金會都通過促進教育和人文交流,以提升國家軟實力。2010年成立的戈爾恰科夫公共外交基金會旨在為俄羅斯進行有效公共外交的非政府組織提供資助,同時為不同國家的年輕人提供討論國際政治熱點問題的平臺,例如從2011年開始進行的研究項目 “因未來之名的對話”,該項目主要為獨聯(lián)體國家和波羅的海國家的代表提供交換意見的平臺,來自所有獨聯(lián)體國家的40位代表參加了對話。2014年,除了上述國家外,中國、伊朗、土耳其也派代表與會,影響力日漸擴大。
綜上,中俄公共外交發(fā)展的起步時間接近,在發(fā)展階段、路徑、特征方面有不少相似之處,體現(xiàn)出有別于西方路徑的東方特色,主要包括概念理解的本土化特征、行為主體的多樣化特征和價值傾向的東方特征等方面。
目前,兩國公共外交的發(fā)展都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改進。
一是設定更為清晰的目標。清晰的目標能減少不同公共外交行為體之間的誤解,提升公共外交的主動性。過去的幾十年間,中國在對外政策領域所取得的最重要成就之一就是形成了對國家階段性愿景和總體戰(zhàn)略的較明確表述,包括和平崛起、和平發(fā)展、和諧世界、中國夢等。這有助于協(xié)調(diào)中國各類公共外交行為主體的行動。不過,關于這些表述的話語內(nèi)涵仍然有待更加清晰的說明,其國際傳播效果亦有待觀察,近來中國外交學界關于“外交話語”的系列討論正圍繞此展開。俄羅斯在形式上屬于歐洲國家的一部分,但其深層次價值又有與西方社會相沖突的一面,因此較難形成能夠同時平衡東西方的外交政策共識,更遑論提煉出較為明確的表述,而戰(zhàn)略模糊常常導致公共外交行為體之間缺乏聯(lián)系和協(xié)調(diào),資金使用效率低下。因此,設置一個清晰的戰(zhàn)略目標是俄羅斯公共外交戰(zhàn)略亟需的一步。
二是善于調(diào)用相關的工具。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使公共外交更富有效率。在20世紀中期,只有國家才是傳播信息的主體,而在當今,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接入互聯(lián)網(wǎng)提供和得到各種各樣的信息,成為“自媒體”。因此,如今的時代,要讓你的聲音被聽到很容易,但要使其變成社會的主要觀點卻很難,不同觀點之間的對話變得十分重要。
三是注重公共外交效果評估和反饋。學者阿列克謝·多林斯基(A.Dolinsky)曾提出公共外交的三個主要任務:一是使外國受眾了解本國政府和社會的觀點,二是得到反饋,三是根據(jù)反饋來修正戰(zhàn)略。中國和俄羅斯的公共外交目前都比較重視政策工具的使用,卻較少注重公共外交的效果評估和反饋。當然,重視反饋并不意味著當我們執(zhí)行公共外交時僅將外國受眾的意見置于特別重要的位置,尋找平衡很重要,不僅要首先考慮本國的需求,也要考慮在其他國家和文化面前將國家形象以合適的方式展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