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董恒宇
我國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確立為五大建設之一,提出綠色發(fā)展新理念。生態(tài)與綠色成為人們談論的重要話題。
首先,“生態(tài)文明”理念確立了自然生態(tài)系統的主體地位——即不僅僅認為大自然只是我們人類生存的資源和環(huán)境;同時生態(tài)與文明的組合實現了生物圈與心智圈的連接。人類是生態(tài)鏈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人類文明依賴自然系統而發(fā)生、存在和發(fā)展;大多數植物、動物、微生物的祖先早于人類在地球上誕生,而它們的生存并不依賴人類。
第二,綠色是自然生態(tài)的代名詞,植物葉綠素把太陽能量轉換為生態(tài)系統諸要素生命的質量,綠色循環(huán)完結之后它們的遺骸又沉積在地球的深處,變?yōu)槊禾渴偷然茉礊槲覀兇碛?。所以,綠色代表著陽光,代表著生命,代表著能量。“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因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即便是住在大城市之中,也要“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起鄉(xiāng)愁”。綠水青山是自然性的形像表達,綠色發(fā)展在哲學的意義上就是回歸于自然性。中國傳統哲學講“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返樸歸真”,都是要回歸到自然性里面去,回到“天性”中去,遵循自然規(guī)律,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fā)展是處理創(chuàng)新與協調的最佳方式。第三,綠水青山如何變?yōu)榻鹕姐y山?要研究生態(tài)系統服務功能和價值,要研究碳匯理論,這是綠色生態(tài)價值數量化、貨幣化、市場化的有效途徑,2017年我國將開始的碳匯交易?!熬G色創(chuàng)新”激蕩著時代的強音。
一
恩格斯曾經指出:“任何哲學只不過是在思想上反映出來的時代內容?!边@些內容是哲學升華的源泉、理論創(chuàng)新的經驗基礎——它們就是人類偉大的實踐活動和科學研究成果。
窮究當今人類生存問題,追根溯源發(fā)現兩點悖論:淺層悖論是地球資源的有限性已經難以承受人口膨脹——本世紀地球人口數量將突破百億;深層的悖論是人的欲望無限而智慧有限。
人口膨脹的曲線在本世紀會達到百億高點,然后下行。但相對于地球承受能力而言,人類數量幾乎是無限之大了。首先,人類“一種獨大”造成生物多樣性的破壞,野生動植物以驚人的速度消失滅亡;二是地球表面的資源有限,只好向地球深處挖掘,煤炭石油的過度開采,造成生態(tài)破壞;三是化石能源的超級燃燒造成霧霾等污染。工業(yè)化二百多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濃度升高了33%,從而誘發(fā)了全球氣候異常。
現在人類追求財富增長的行為已超過地球自然系統的承受能力,根源在于西方主導的追求人類中心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價值觀,使用“工具理性”向大自然無限攫取,大自然對人類無情的報復次數越來越頻繁,程度越來越劇烈,領域越來越廣泛。最典型的最近的一個案例便是華北一些城市的嚴重霧霾。
我國在聯合國莊嚴承諾,我國碳排放在2030年達到峰值,然后下行,這涉及全球氣候問題。而兌現這一承諾要靠我們每一家企業(yè)每一個公民共同努力。人類文明經歷了從狩獵、游牧、農業(yè)文明到工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確實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財富。恩格斯在總結人向自然索取的教訓后曾精辟地指出:“但是,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fā)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清除了。”工業(yè)文明只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階段,原始人采集和狩獵的動因是饑餓,而在后工業(yè)時代,人類制造產品的動因往往是為了滿足享受或刺激經濟甚至只是為增加GDP數據。如果按現行生產生活方式,養(yǎng)活一百億人口并滿足部分高端消費人群的欲望需要好幾個地球的資源和空間——事實上這是做不到的。這一悖論表征著人類文明出現了異化,表征著工業(yè)時代走向終結。綠色發(fā)展表達和順應公民對清新空氣、干凈飲水、安全食品、優(yōu)美環(huán)境等方面的底線需求,綠色發(fā)展的終極意義就是恢復人類生存的自然狀態(tài),為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生態(tài)產品。
二
盡管科學發(fā)展日新月異,但人類在哲學上思維方式上依然深受牛頓、笛卡爾“主客二分”理論模式影響和線性邏輯的慣性支配,在當代經濟學中,線性模型依然處于主導地位。直到呼吸、飲水、食品出現了問題方才覺醒——說明人類文明尚處在文明發(fā)展的幼年期。愛因斯坦曾警告世人“原子無限能量的釋放改變了一切,但唯獨沒有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因此,我們正奔向前所未有的巨大災難”。綠色發(fā)展的前提條件是思維方式的轉變、哲學價值觀的轉變,包括世界觀的轉變,強調有機論、整體性、復雜性等,主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眾生平等”等。這是一個文化大轉型的時代,其中發(fā)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是文化轉型在經濟領域的表現形式。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文化自覺。
近三百年來,人類思維方式停留在燃燒化石能源尋找“第一推動力”,而煤碳等化石能源燃燒使物質的自然屬性發(fā)生了變化,其造成的危害背離了我們發(fā)展的本意。太陽能對于地球人來說幾乎是無限的,但令人意外的是我們至今沒有找到直接轉換太陽能最有效辦法(光伏只是初探)。人類現有的理性智慧與蘊藏著無窮奧秘的大自然相比,只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已。我們不知道的永遠比我們知道的多。我們無法改變大自然的“外在限度”,因為那是一些自然常數,可以避免我們這顆星球毀滅的唯一辦法就是改變人類的“內在限度”。人類“內在限度”就是所謂“新石器文明時代開始產生的人類幻覺”,比如先驗地以為地球資源是無限的,可以被人類無窮享用,人是地球的主人。遺憾的不是這種幻覺的產生,而是這種幻覺一直維持至21世紀。人類把復雜性事物化歸為簡單的秩序和基本的單元并形成了分科極細的教育體系,力圖使用“工具理性”征服和戰(zhàn)勝自然——這與教育的本意南轅北轍。
三
現在,人類對復雜性的研究有了很大的進展,而且每一個新的結論都奇妙地回歸東方思想的一些古老命題。比如復雜性研究認為:“世界處于我們精神的內部,而我們的精神又處于世界的內部。主體和對象在這個過程中彼此是建構者”([法]埃德加?莫蘭〈復雜性思想導論〉)。這在東方哲學中即稱為“天人合一”或“性天相通”,以敬畏、感恩的心包容、理解、尊重、順應、保護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戰(zhàn)勝自然。只要人類還沒有完全克服人類中心主義的品質缺陷,還沒有完成從工業(yè)文明向生態(tài)文明的過渡,還沒有走出主客二分觀點的認識誤區(qū)及零和博弈邏輯,還沒有對事物整體性、復雜性、系統性等“本性”有深刻的認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依然持續(xù)增多,那么,發(fā)生全球性生態(tài)災難和戰(zhàn)爭毀滅的危險,就一直高懸在我們頭頂的上空。欲望的閥門在于人類不要利用“工具理性”釋放物質的潘多拉魔盒并觸及生命的底線,人類不要充當上帝的角色。突破“內在限度”,回歸自然的本性是人類的明智之舉。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習近平主席在巴黎氣候大會上講:“巴黎大會應該摒棄零和博弈狹隘思維,推動各國尤其是發(fā)達國家多一點共享,多一點擔當,實現共惠共贏”。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超越了民族、國家和意識形態(tài),進入了人類的文明層面,為人類實現“大同世界”奠定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