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春
文濤,男孩,十一歲,患有癲癇、智力低下多重殘疾,家里的獨子,是我康復送教上門的對象。教導主任前期上門調(diào)查摸底了解到他沒自理能力,有時大小便失禁;言語不清,只會簡單的稱呼,詞匯較少但記性不錯;肢體運動還可以,愛玩;注意力不易集中、多動,愛好新鮮事物。
接過他的基本材料,我犯難了。說實話,我沒能從材料上了解到多少具體信息,不知道他在語言、行為、心理方面存在什么樣的問題。他知道我去他家做什么嗎?會愿意和我接觸嗎?能聽懂我的指令嗎?……一連串的問號在我心里打轉(zhuǎn)。唯一能確定的是他的殘疾程度是比較重的,導致無法入學就讀。最關(guān)鍵的還是怎么教、教什么的問題。我把這些疑問向主任反應(yīng),主任說他家長反應(yīng)他對畫畫比較有興趣,于是我們合計著用畫來吸引他,試著訓練他的語言能力。
預(yù)設(shè)好了內(nèi)容,我?guī)е蓡?、忐忑地上他家去了。他媽媽開門迎接,我看到一個圓臉的男孩躲在媽媽的身后,想必就是他了。于是,我和他打招呼,他顯得既興奮又畏縮怕生,一直躲在媽媽身后又時不時偷偷望一下,我走過去拉他的手,還好他沒拒絕,我心里竊喜。接著拉著他的手試著和他接觸,叫他,怎么叫都不應(yīng)。這時我想,倘若我現(xiàn)在就直接教他東西的話,他肯定會抵觸,對我們今后的教學活動反而會起反作用?,F(xiàn)在要做的是想辦法讓他不排斥、不怕我,樂意和我一塊兒呆著才是最基本最關(guān)鍵的。因此接下來,我并沒有要他好好坐著上課,而是拉著他的手,讓他帶我參觀他的家,看看他有些什么寶貝(玩具)、讓他帶我一起玩,盡量使他覺得我想和他做朋友。慢慢地,他沒那么怯了。在玩的過程中我教他叫我“熊老師”,開始他不愿意開口,我就拿起他特別想得到的玩具引導他開口,后來慢慢也會叫了。離開之前,我把這次教學活動的想法和家長溝通,言談中,家長說起了孩子的很多情況。每每說及心酸之處都哽咽得說不出話來。這對我有所觸動,的確,家里有這么一個孩子,當家長的要承受多大的壓力和痛苦啊!欣慰的是,家長沒有放棄,一直堅持不懈地學習使用各種方法教育他、訓練他,希望孩子能得到一些發(fā)展。我去送教,他們期盼著能使孩子得到更專業(yè)的康復訓練,我感到壓力山大,因為自己才疏學淺,恐怕是要辜負了他們的期望。目前我能做的也只有盡自己最大的力量給他們提供一些幫助。
兩周之后,我第二次登門。根據(jù)第一次的情況我把這次的教學目標定為進一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和初步認識顏色。這次去他家,他沒那么畏縮,但還是不能主動叫我,只是顯得好高興,拉著我和我說他的朋友叫菲菲、他家了養(yǎng)了烏龜,烏龜喜歡吃肉等等。這說明我們的關(guān)系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趁這機會,我教他認識顏色,先認識紅色,讓他把氣球圖成紅色的,他很樂意接受,努力地圖著??珊芸炀惋@現(xiàn)出注意力缺失兒童只能短暫停留在目標物上的特點,涂了不到兩分鐘就失去了興趣,轉(zhuǎn)而尋找下一個更有趣的事物,嚷嚷著要下樓去玩。這時不管是玩游戲、看動畫片、還是食物都沒能拉回他的注意力了。無奈只能和家長陪他一起下樓去。一到院里他就像脫韁的馬兒到處跑,瘋跑了一陣又自顧自地抓蝴蝶、抓毛毛蟲。我本來還想就地取材教他樹葉的顏色的,可無論怎么引他都不配合。家長說這孩子就是這樣,一到外面就撒丫子跑,看見人多的地方就上前湊,可有一些人總拿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更有人甚至喝斥。無奈,這時候做父母的只能把孩子拉回家里呆著。很多的殘疾孩子都是類似的遭遇,導致和人交往障礙程度越來越深。我想,如果大家別歧視,給他一個微笑,這些殘障孩子就能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此后,我每兩周去一次送教,每次在上門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要求自己做到上門必須心中有數(shù)?,F(xiàn)在,在文濤的心里,“熊老師”已經(jīng)占了重要的位置。我常接到文濤打來的電話,說買了新的玩具、和媽媽去了哪個好玩的地方、想我了等等。我倍感欣慰。作為一名特教老師,給他們帶去溫暖既是師愛的體現(xiàn),更是我們的責任。孩子,讓我輕輕走近你,帶你去感受世界的五彩斑斕吧!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