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彥
摘 要:導游式教學模式是根據(jù)主體教學理論和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理論,借鑒導游藝術學理論及其中與教學相通并能為教學所用的規(guī)律、特點等,所建構(gòu)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注重語文的情境美,注重體現(xiàn)大語文思想及人文精神。在導游式教學模式的語文課堂中,教師要像導游一樣,將學生帶進美妙的語文世界,感知語言美。其特點是:注重導語的簡練精美;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以音樂、表演、語言渲染情境,以生活、實物、圖畫展現(xiàn)情境,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導游式教學模式注重體現(xiàn)大語文思想,聯(lián)系文章介紹作者、寫作和時代背景等。
關鍵詞:導游式;多向互動反饋;導語;情境;主體參與
語文教學是素質(zhì)教育中很重要的部分,應該充分挖掘出祖國語言文字中博大精深、濃情雋永的美,讓學生樂學、愛學、善學。導游式教學模式是以課文作為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根據(jù)主體教學理論和情境教育理論,借鑒導游藝術學理論中與教學相通的規(guī)律、特點,所建構(gòu)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是在充分發(fā)揮受教育主體的主觀能動作用的前提下,由教師搭臺、牽引、點撥,讓學生游歷文中,感悟山河壯美、物華景綴、世事風情,鍛煉聽說讀寫的能力,陶冶情操?!皩А蹦恕坝巍敝郏坝巍蹦恕皩А敝腥?,邊“賞”邊“游”,最終就會輕松自然地融會貫通。
一、課題的提出
從古代的“境界說”到現(xiàn)代國外的情景教育理論,均是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在情境中理解課文,進行字詞句篇的學習、聽說讀寫的訓練。小學生感性思維的特點也要求我們的教學富有情趣。聯(lián)系課堂教學實際,我們在強調(diào)學生主體作用、教師主導地位的同時,不禁想起導游這一職業(yè)。導游的特點有三:一是知識面廣,信息量大;二是談吐風趣幽默,懸念迭起,智慧頓生;三是以游為主,以導為輔,游中串導,導牽游蹤。這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位置是多么的相似。
現(xiàn)代大語文教學觀要求我們走出本學科的限制,以一種開放的姿態(tài),開闊的眼界接觸周邊學科,融會自家學說。借鑒旅游學中的導游藝術指導教學實踐自然大有裨益。小學語文課本中幾乎有60%的課文是介紹祖國大好河山、人文景觀、歷史科學名人的,有的還直接是游記,這些課文便是運用導游式進行教學的典范。即便是一些不很合適的課文或基礎訓練等教學內(nèi)容,也可以借鑒導游藝術的思想,設計成漫游童話王國等訓練形式,讓學生在“知識王國”的游歷中感悟?qū)W習。
二、導游式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gòu)
本課題研究在于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境,讓學生能自由輕松地主動學習,而進行的一種較易操作的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形式。根據(jù)主體教學理論并借鑒導游藝術理論和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理論等,建構(gòu)多向互動反饋關系如下:
其中,圖1中欣賞評點在教學中互相融合,且可以多次反復,這是課堂教學的主要部分。根據(jù)學生主體性原則,教學中應充分讓學生先感知后把理解反饋給老師,或在“旅游小組”中交流反饋,再由教師啟發(fā)引導作出評點,這與導游活動中,導游講述為游客欣賞服務是完全一致的(如圖2),這一過程占據(jù)了課堂教學的主體。導語部分以老師模仿導游解說導游詞導入,或變換一些道具導入,結(jié)語部分可用語言渲染情境,簡單小結(jié)或是創(chuàng)設懸念,導游式教學的作業(yè)大都是游記、仿作、讀后感,字詞句的學習在欣賞與評點中解決。
在導游式教學模式的備課過程中,教師除了掌握課文的作者、寫作背景外,還要了解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這樣才能擴大知識面,增加信息量,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桂林山水》為例,教師除熟知桂林山水的特點、分布、成因外,還要了解地方的民俗、各種典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興致盎然。此外,教師的語言一定要優(yōu)美,引語、串語、評語,也要像導游那樣融智慧與美于其中,要巧妙地結(jié)合課文本身蘊涵的美來設計自己的語言。而且,在教學中時刻不能忘記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要激發(fā)其好奇求知的興趣,放手讓學生去感悟體會,教師在極緊要處點撥一二,而不是越俎代庖。
三、導游式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和實施
1.注重導語的簡練精美
“導游”的語言能啟發(fā)思考,渲染氣氛,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如講授《頤和園》中的長廊一段文字時,通過投影儀、大屏幕,就能使頤和園的長廊動態(tài)地展現(xiàn)在游客面前。這時,教師在一旁伴著音樂,用娓娓動人的語言介紹長廊,使“游客們”聽著、看著,如在園中游。如此游歷之后,游客們又怎能不心生贊嘆,深受感染?又怎能不躍躍欲試,讀讀課文,體驗長廊的美呢?
2.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以音樂、表演、語言渲染情境,以生活、實物、圖畫展現(xiàn)情境,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在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的三、四、五小節(jié)時,我特地選錄了一段錄像,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伴以動情的朗誦,將學生帶到生機勃勃的田野去游玩,去聆聽蒲公英媽媽和孩子的告別,參與蒼耳和小兔的游戲,欣賞豌豆蹦著跳著離開媽媽的頑皮。“游”完之后,提出問題引發(fā)“小游客”討論:你覺得哪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最有趣?為什么?由于在“導游”過程中給了學生新鮮感性的材料,他們?nèi)缗R其境,就能興致勃勃地侃侃而談,學生的興趣、美感、語言都得到了引導和發(fā)展。
又如,在教學《瀑布》第一小節(jié)時,教師為導游,帶著學生去“傾聽”瀑布的聲音,使學生真切地用耳去感受,用心去體驗——
師:各位游客,沿著山路尋覓瀑布,我們先聽到了——(師用電腦放出瀑布的聲音)
生(不約而同):瀑布的聲音!
師:仔細聽聽,瀑布的聲音像什么?
生: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又像陣陣的風吹過松林。
(一生模擬瀑布的聲音)
師:這像瀑布嗎?
生:不像。是疊疊的浪,陣陣的風,他的風浪太小了。
這時,導游讓“游客”分成兩組,分別模擬疊疊的浪,陣陣的風,教室里一片歡騰的“風浪”聲?!坝慰汀北硌萘?,感受了,如臨其境,教師不用講解,他們已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
導游式教學為了達到預期的目的,必須優(yōu)選那些形象鮮明的感知目標,作為觀察的客體,構(gòu)成典型的可以“游歷”的場景,或者是生活的一角,使情境具有鮮明性和新異性。
3.導游式教學模式注重體現(xiàn)大語文思想,聯(lián)系文章介紹作者、寫作和時代背景等
“生導生游”是導游式教學的最高境界,激起學生的導游欲望后,要培養(yǎng)學生自己做導游,通過他們自己分析課文,熟知內(nèi)容,介紹景點,老師可給予備課指導和協(xié)助。在導游式教學模式的課堂里,學生不會被每篇課文的狹小天地所局限,避免了“滯于一曲,隘吝卑陋”。學生興趣濃厚,而且“廣聞見”,開闊了視野,開始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求知。
4.導游式教學模式有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說寫能力
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喜讀山水文章,喜歡游歷祖國山河,并把每一次的語文學習當成一次快樂的經(jīng)歷。學生非常活潑,說話能力很強,善于表達,說話的完整性和準確表達率達90%人次,有不少學生經(jīng)常使用導游式的語言描述自己的見聞,有的學生還能即興介紹自己剛游覽過的景點(相當于口頭作文)。在書面作文中,學生普遍擅長寫景一類的文章。
在上《黃山奇石》一課前,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了解,我讓幾個導游小組在課外廣泛收集有關黃山的資料。一周后,他們有的拿來了介紹黃山的文章;有的同學去過黃山,帶來了游覽圖;有的從網(wǎng)上下載了黃山風景圖片……這時,一個學生問我:“老師,我們做了這么多準備,能不能讓我們也過過當導游的癮?”“是?。∥覀兡懿荒軄韨€自助游?”好?。∵@不是更能體現(xiàn)導游式的特點、優(yōu)勢和最終目標嗎?“當仁不讓于師”,學生爭先恐后,拓展出了精彩紛呈的“生導生游”新局面。
現(xiàn)代大語文教學觀要求我們突破本學科的限制,以一種開放的姿態(tài),開闊的眼界接觸周邊學科,融會自家學說。借鑒旅游學中的導游藝術服務教學實踐自然大有裨益。同時,在師導生游中,著眼于把人文精神滲透到語言因素的教學之中,力求做到水乳交融,使學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聽說讀寫的能力同時獲得提高。
參考文獻:
[1]黃全明.小學語文教育科研[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吉林.小學語文情境教學[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