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連鋼
歲月如梭,不知不覺踏上講臺已八年有余了,細品這幾年,真是有苦有樂。我也漸漸從一個“初生牛犢”蛻變成了今天學生深受喜愛的教師,我已沒有了最初踏上講臺的羞澀不安,取而代之的是鎮(zhèn)定坦然;面對教材也不再有那種“老虎啃天,無處下口”的感覺,取而代之的是輕車熟路;面對課堂上的種種突發(fā)事件,也沒了那種不知所措的勃然大怒,取而代之的是冷靜處置;面對做不完的題,批不完的作業(yè),我也不再是苦不堪言,取而代之的是統(tǒng)籌把握,應對自如。我想這幾年最大的收獲還應該是課堂模式的轉變,我把我的課堂還給了學生,我課堂的“主角”不再是我而是我的學生了。
在教學之初,我也是像曾經在人們心中的優(yōu)秀教師那樣,課上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下課還不停批呀批,備課做題批作業(yè)到深夜是家常便飯。但是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后,我發(fā)現(xiàn)我把自己累了個半死,卻收效甚微,而有些教師看上去好像無所事事,他們的成績卻總是比自己的好很多。與他們交流時,我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不足——我的課堂“主角”不是學生,而是我。利用空余時間我仔細研究了新課標,它提倡老師要放開手,把學習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思想還給學生,提倡教師少講,把以前教師包辦的事交給學生。剛開始的時候我總覺得不可思議:“老師這么賣力地講都不會,他們自己怎么行?”我還是不放心,不能徹底放開手,這也怕那也怕,這也講那也講,就怕學生不會,殊不知包辦太多,學生失去了最基本的動手能力,我往往扯著嗓子喊了一節(jié)課,自己累得要命,學生還抱怨啥也沒學會,一點都不領情。等到考試,還是不會,分數還是少得可憐。幾次打擊之后,我干脆心一橫,就把課堂給學生吧,還能差到哪里去?我嘗試著跟上新課改的腳步,在教學中,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式,我也學會了“偷懶”,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我的課堂我不再是主角,取而代之的是我的學生,我很忐忑,就怕更糟,但是后來證明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雖然說我學會了偷懶,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但我并不是啥都不管,啥都不問,我的“懶”也是有技巧的。經過最近一段時間的“偷懶”教學嘗試,我發(fā)現(xiàn)其實學生要比我們想象的棒,有很多事情是我們剝奪了他們的能力,離開了教師的“滿堂灌”和“填鴨”,他們能力更高。我領悟到,一個學會“偷懶”的老師可以培養(yǎng)出更優(yōu)秀的學生。以前我經常埋怨:“辛辛苦苦地批改作業(yè),作業(yè)一發(fā)下去,學生連看都不看就塞進書包。”其實,我們可以“偷懶”地批改作業(yè)。作業(yè)可以由學生自己批改完,我再改,省了很多時間,又提高了效率。當然,為了防止個別學生不按要求完成作業(yè),作業(yè)必須收上來,再批改(其實是檢查而已),這樣一來,可以節(jié)省了不少時間,學生也達到了做作業(yè)、批改作業(yè)的目的。在講評課上,可以采取小組記分制,即能提出問題的得5分,會解答問題的得10分。看著全班學生爭先恐后地提問題、解決問題。沒有一個學生會因為自己的不懂而害羞,更不會不懂裝懂??粗粡垙堊孕诺哪?,我非常高興,終于把學生調動起來了。在學生頭疼的作文課上,我經常是上半節(jié)寫作文,下半節(jié)點評作文。敢于在全班面前主動舉手朗讀自己作文的可以得20分,會說出作文優(yōu)、缺點的,說出一點得5分。學生在批評與自我批評中懂得了如何寫好作文。回家再修改,隔天交上來的作文批改起來就不那么吃力。我“偷懶”了,但同時我的學生卻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何樂而不為呢?事實證明,人的潛能是巨大的,我們的學生也不例外,不要老想著他們還小,而是要不斷地給他們創(chuàng)造條件,給足時間和空間,走近學生,了解學生心理特征,運用競爭機制,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英語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教師對學生就像父母對孩子一樣,父母總是不敢放手,到頭來,自己的孩子只能是溫室里的花朵。我們的學生也是一樣,你把該研究的幫他們研究了,該總結的也幫他們總結了,他們不就是背誦的機器了嗎?并且背東西是很枯燥的,長時間他們就會失去興趣。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學會放手,學會“偷懶”,學生自己能干的事,老師絕不插手,讓學生做自己學習的主人,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為了我們老師的健康和學生的將來,讓我們老師都“偷偷懶”,讓我們的學生做我們課堂的“主角”吧!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