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超++趙鵬飛++李喜宏++丁巖++賈澤鋆++李秋麗++陳斐
摘要 總結了玉米新品種平玉8號苗期、生長中后期的病蟲害及其綜合防治技術,以期為適時、高效進行該玉米品種病蟲害的防治提供借鑒。
關鍵詞 玉米病蟲害;平玉8號;苗期;中后期;綜合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435.131.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7-0167-02
玉米新品種平玉8號是由河南省平頂山市農業(yè)科學院選育而成。2009年通過河南省農作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該品種株高260 cm,穗位高126 cm,成株葉片數20片。果穗錐型,穗長18.9 cm,穗行數16.0行,行粒數39.2粒,穗軸紅色。籽粒黃色、馬齒型,百粒重34.3 g,含粗蛋白8.24 %、粗脂肪4.13%、粗淀粉75.31%、賴氨酸0.165%;生育期133 d,比對照組(鄭單958)早1 d。平均倒伏(折)率0.8%??共⌒詮?,高抗矮花葉?。?.0%),抗小斑?。?級),中抗大斑病(5級)、彎孢菌葉斑病(5級)、瘤黑粉?。?.5%),高感莖腐?。?5.8%),平均產量14 659.5 kg/hm2,比對照鄭單958增產5.4%;適合河南省各地種植。
近幾來隨著河南省平玉8號種植面積的擴大,玉米病蟲危害呈逐年加重趨勢,嚴重影響玉米品質和質量,玉米病蟲害發(fā)病率達10%~25%,嚴重的達48.6%,造成減產40%~50%。玉米新品種平玉8號常見玉米病蟲害對其穩(wěn)產穩(wěn)收具有嚴重的危害性,防治病蟲害的難度很大,但為了玉米能夠提高產量,必須搞好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工作。在各個階段保護好玉米苗,不讓其受到病蟲害的殘害。結合科學有效的防治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其危害,保障玉米的增產增收。
要做好玉米的生產就要做好病蟲害防治,現將平玉8號苗期、中后期常見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了總結,以期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1 玉米苗期常見病蟲害及其防治
平玉8號苗期病害主要有玉米莖基腐病、玉米苗枯病;苗期害蟲有薊馬、粘蟲等,若不及時做好防治,對平玉8號生產將造成很大影響。
1.1 玉米莖基腐病(也稱青枯?。?/p>
1.1.1 發(fā)生特點。玉米莖基腐病,也稱青枯病,是由半知菌亞門鐮刀菌真菌危害所引起。田間發(fā)病率一般為10%,嚴重的達30%以上。該病主要侵染平玉8號玉米根部及莖基部,病苗自根系侵入,感染該病后玉米根部癥狀表現在產生縱向擴展不規(guī)則狀褐色病斑并在植株體內蔓延擴展,使木質部變褐,隨后縊縮,變軟或變硬,后期莖內部空松隨后縊縮,致使初生根、次生根腐爛,引起倒伏或整株枯死。地上葉片癥狀表現主要有青枯、黃枯和青黃枯3種類型。青枯型也稱急性型,發(fā)病后葉片自下而上迅速枯死。黃枯型也稱慢性型,發(fā)病后葉片自下而上逐漸黃枯,嚴重的整株葉片枯黃。該病一般發(fā)生在玉米乳熟期前后,尤其是種植密度大、天氣炎熱,同時遭遇大雨,田間有積水時發(fā)病嚴重。尤其是雨后天晴、太陽曝曬時發(fā)生發(fā)病尤為明顯。
1.1.2 防治技術。在農業(yè)防治上,耕種時要合理輪作,重病地塊與大豆、紅薯、花生等作物輪作,減少重茬;種植抗病品種;玉米生長后期結合中耕、培土;及時排出田間積水;種子進行包衣處理,將平玉8號玉米種用種衣劑包衣,一般用量為種子量的1/50~1/40;增施肥料,如施用優(yōu)質農家肥45~60 t/hm2、純N 195~225 kg/hm2、硫酸鉀120~150 kg/hm2;收獲后深翻土壤;及時消除病殘體,并集中燒毀。藥劑防治玉米莖基腐病可用57.6%冠菌清225~300 g/hm2,對水600 kg/hm2噴霧防治[1]。
1.2 苗枯病
1.2.1 發(fā)生特點。苗枯病是由鐮刀菌屬和腐霉屬的真菌復合侵染引起。近幾年發(fā)生危害呈上升趨勢逐漸加重,該病一般在苗期發(fā)生,病原菌在種子萌動期即可侵入,發(fā)病株在根尖發(fā)生褐色病斑,造成根部發(fā)育不良。根莖交界處呈現水漬狀凹陷腐爛斑塊,地上部萎蔫枯死。葉片癥狀表現為幼苗基部1~2葉發(fā)黃,葉尖和葉(緣)邊干枯,由基部葉片逐漸向上部發(fā)展,嚴重的植株外周葉片干枯,心葉青枯萎蔫,植株死亡。發(fā)病輕者生長細弱,形成弱苗,發(fā)病重后期成為空稈。苗枯病的發(fā)生在播種過早、過深、低溫霜凍和施用未腐熟肥料的田塊發(fā)病嚴重。近幾年,由于小麥根病發(fā)生嚴重,也加重了苗枯病的發(fā)生程度。
1.2.2 防治技術。在農業(yè)防治上,要選用優(yōu)質、籽粒飽滿、發(fā)芽勢強的玉米種子;播種前先將種子翻曬1~2 d;合理施肥,加強田間管理,苗期至拔節(jié)期追肥,一定要增施磷鉀肥,以培育壯苗,尤其注意補充磷、鉀肥,促進根系生長,使植株生長旺盛,以提高抗病能力[2]。藥劑防治苗枯病可用35%多克福2 kg對100 kg種子包衣,或用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10 g加水100 mL,拌種子5 kg。
1.3 薊馬
1.3.1 形態(tài)特性及發(fā)生特點。薊馬是平玉8號玉米苗期害蟲,個體小(0.9~1.3 mm),會飛善跳。薊馬的雌成蟲分長翅型、半長翅型和短翅型;體小,暗黃色,胸部有暗灰斑;前翅灰黃色,長而窄,翅脈少但顯著,翅緣毛長。半長翅型翅長僅達腹部第5節(jié),短翅型翅略呈長三角形的芽狀;卵腎形,乳白至乳黃色。薊馬若蟲體色乳青或乳黃,體表皺榴有橫徘隆起顆粒。蛹或前“蛹”體淡黃色,有翅芽為淡白色,蛹塊羽化時呈褐色。薊馬的成蟲和幼蟲多在玉米幼嫩部位為害,心葉處更為嚴重。一般玉米出苗后1~2片葉,薊馬即開始危害,到3~4葉時危害癥狀較明顯,到此時防治,為時已晚。薊馬危害盛期一般集中于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
1.3.2 防治技術。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平玉8號玉米出苗后開始防治。要特別注意薊馬的防治,在農業(yè)防治上,春耕前進行精耕細作,或在初齡幼蟲期鏟除雜草;對高齡幼蟲也可在清晨到田間檢查,發(fā)現有斷苗,撥開土塊進行捕殺[3]。藥劑防治薊馬可用20%威力棒1 050~1 200 g/hm2或2.5%氟氯氰菊酯900~1 050 g/hm2,加水適量進行防治。在防治時,應注意藥劑的使用劑量,原藥要二次稀釋施用,避免在大風高溫天氣施用[4]。endprint
1.4 粘蟲
1.4.1 形態(tài)特性及發(fā)生特點。玉米粘蟲是一種玉米作物蟲害中常見的主要害蟲之一,是一種遠距離遷飛危害特性的暴發(fā)性害蟲,屬鱗翅目,夜蛾科,又名行軍蟲,粘蟲的卵為圓形稍帶光澤,初產時為白色,顏色隨生長逐漸加深,將要孵化時呈黑色。幼蟲頭頂有“八”字形黑紋,頭部褐色、黃褐色至紅褐色,2~3齡幼蟲黃褐至灰褐色,或帶暗紅色,4齡以上的幼蟲多為黑色或灰黑色,身上有5條背線,因此又叫五色蟲。腹足外側有黑褐紋,氣門上有明顯的白線。蛹紅褐色。成蟲:體長17~20 mm,淡灰褐色或黃褐色,雄蛾色較深。前翅有2個土黃色圓斑,外側圓斑的下方有一小白點,白點兩側各有一小黑點,翅頂角有1條深褐色斜紋。以幼蟲暴食玉米葉片,危害輕者玉米葉片被吃成缺刻,嚴重發(fā)生時,造成減產甚至絕收。
1.4.2 防治技術。同薊馬防治技術。
1.5 小地老虎
1.5.1 形態(tài)特性及發(fā)生特點。小地老虎(又名土蠶、地蠶)屬鱗翅目、夜蛾科,經歷卵、蛹、幼蟲、成蟲階段。小地老虎的卵為饅頭形,直徑約0.5 mm、高約0.3 mm。初產為乳白色,漸變黃色。蛹,體長18~24 mm、寬6.0~7.5 mm,赤褐有光。口器與翅芽末端相齊。幼蟲,為圓筒形,成熟幼蟲體長37~50 mm、寬5~6 mm。頭部褐色,體灰褐至暗褐色,背線、亞背線及氣門線均黑褐色[4]。成蟲體長17~23 mm、翅展40~54 mm,頭、胸部背面暗褐色,足褐色。前翅褐色,前緣區(qū)黑褐色,外緣以內多暗褐色;后翅灰白色,縱脈及緣線褐色,腹部背面灰色。小地老虎初孵幼蟲就可為害玉米,首先在嫩葉上啃食,把葉片吃成小的缺孔,或咬食未出土的幼芽。3齡后食量開始增加,白天潛伏土中,晚上在近土面處咬斷幼苗嫩莖,有時把咬斷的嫩莖拖入洞中作為食料,一般24 h能咬斷幼苗2~3株,常造成缺苗斷壟。
1.5.2 防治技術。同薊馬防治技術。
2 玉米生長中后期病蟲害及其防治
2.1 紋枯病
2.1.1 發(fā)生特點。紋枯病為絲核菌屬真菌引起,病菌以菌絲和菌核在病殘體或在土壤中越冬。紋枯病主要發(fā)生在平玉8號玉米生長后期,主要危害玉米的葉鞘、果穗和莖稈,發(fā)病部位主要在葉鞘和莖種上,發(fā)病初期多在基部1~2莖節(jié)葉鞘上產生暗綠色水漬狀病斑,病斑多為圓形至長橢圓形,也有不規(guī)則形、水漬狀,后期擴展融合成不規(guī)則形或云紋狀大病斑。穗苞葉染病也產生同樣的云紋狀斑。果穗染病后禿頂,籽粒細扁或變褐腐爛。7—8月遇多雨年份發(fā)病比較嚴重。
2.1.2 防治技術。在農業(yè)防治上,實行輪作,選用抗(耐)病的品種或雜交種,合理密植,注意開溝排水,結合中耕消滅田間雜草,清除病原及時深翻消除病殘體及菌核。發(fā)病初期摘除病葉,并用藥劑涂抹葉鞘等發(fā)病部位。在藥劑防治上,發(fā)病初期,用5%井岡霉素1 500~2 250 mL/hm2,對水750~900 kg/hm2噴霧;大喇叭口期,用5%井岡霉素可溶性粉劑3 kg/hm2,拌無菌細土300~375 kg/hm2撮施于平玉8號大喇叭口內;也可用井岡霉素毒土一次性施于心葉,可兼治玉米穗腐病[5]。
2.2 穗腐病
2.2.1 發(fā)生特點。玉米穗腐病主要為多種病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由禾谷鐮刀菌、串株鐮刀菌、層出鐮刀菌、青霉菌、曲霉菌、枝孢菌、單瑞孢菌等近20多種霉菌侵染引起。主要在果穗和籽粒上發(fā)病,被害果穗頂部或中部變色。病粒無光澤,不飽滿。果穗病部苞葉常被密集的菌絲貫穿。
2.2.2 防治技術。在農業(yè)防治上,實行輪作,適期播種,合理密植,科學施肥,清除并消毀病殘體。在藥劑防治上,抽穗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霧,隔7 d再噴1次,便可治愈穗腐病[6]。
2.3 玉米螟
2.3.1 形態(tài)特性及發(fā)生特點。玉米螟又稱玉米鉆心蟲,是多食性害蟲。卵為扁平橢圓形,數粒至數十粒組成卵塊,呈魚鱗狀排列,初為乳白色,漸變?yōu)辄S白色,孵化前的卵一部分為黑褐色。蛹,長15~18 mm,黃褐色,錘形,尾端有刺毛5~8根。老熟幼蟲,體長25 mm左右,圓筒形,頭部為黑褐色,背部顏色有淺褐、深褐、灰黃等多種,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個,腹部1~8節(jié)背面有2排毛瘤,前后各2個。成蟲黃褐色,雄蛾體長10~13 mm,翅展20~30 mm,體背黃褐色,腹末較瘦尖,觸角絲狀,灰褐色,前翅黃褐色,有2條褐色波狀橫紋,之間有2條黃褐色短紋,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態(tài)與雄蛾相似,色較淺,前翅鮮黃,線紋淺褐色,后翅淡黃褐色,腹部較肥胖。玉米螟主要是幼蟲蛀入平玉8號玉米主莖或果穗內,使主莖折斷,致使玉米減產降質。
2.3.2 防治技術。在農業(yè)防治上,冬季或早春蟲蛹羽化之前處理玉米秸稈、穗軸、根部,殺滅越冬幼蟲,減少蟲源,也可人工摘除卵塊和田間釋放天敵赤眼蜂,也可減輕危害。藥劑防治用可20%三唑磷乳油1 125~1 500 mL/hm2,拌成毒土后施入心葉;還可用三唑磷500~800倍液噴霧。也可用50%殺螟丹可濕性粉劑1 500~2 250 g/hm2拌細沙土120~150 kg/hm2施入心葉。
3 參考文獻
[1] 葉永梅.玉米粗縮病的綜合防治措施[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5(2):33.
[2] 王敏,李均忠,穆金虎.如何防治玉米粗縮病?[J].鄉(xiāng)村科技,2010(5):17.
[3] 尹元凱.淺論玉米施肥、水灌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1):244.
[4] 馬洪振.玉米主要病蟲害的癥狀及防治[J].天津農林科技,2011(3):17-18.
[5] 劉學謙,孫明海,徐慶民,等.玉米病蟲草害的發(fā)生與綠色控制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1(14):169-170.
[6] 羅桂梅,王春霞.農作物常見病害的防治[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2(22):1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