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勇
摘要 從作物茬口安排、栽培技術方面簡述春馬鈴薯—西瓜—秋馬鈴薯一年三熟種植模式,并進行了效益分析,以供種植戶參考。
關鍵詞 馬鈴薯;西瓜;種植模式;效益;貴州荔波;低海拔區(qū)
中圖分類號 S532.04+.7;S651.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7-0101-01
荔波縣地處貴州高原南部,東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環(huán)江、南丹縣毗鄰,總面積2 431.8 km2,轄5個鎮(zhèn)2個鄉(xiāng)1個街道,總人口18萬人,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qū),植被保護完好,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8.3 ℃,無霜期300 d以上,耕地面積1.12萬hm2,其中稻田面積6 533.33 hm2,土地面積4 666.67 m2,目前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一年以種植一季水稻或玉米為主,冬季田土利用面積不到30%,利用率極低,為加快農(nóng)業(yè)結構調(diào)整,充分利用田土和自然資源條件優(yōu)勢,提高復種指數(shù),2013—2014年進行了春馬鈴薯—西瓜—秋馬鈴薯一年三熟栽培模式試驗,示范面積6.67 hm2,并取得了較好的示范效果,現(xiàn)將該模式總結如下。
1 各作物茬口安排
春馬鈴薯為12月中上旬播種,翌年4月中下旬收獲;西瓜為3月中下旬播種,7月上中旬收獲上市;秋馬鈴薯為8月中下旬播種,11月中下旬收獲。西瓜和春馬鈴薯有近1個月的共生期。
2 栽培技術
2.1 春馬鈴薯栽培技術
一是選用早熟、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品種。選用費烏瑞它早熟品種進行種植。該品種生育短、結薯早、產(chǎn)量高、外觀好、食味佳、商品性好。二是種薯處理。小的種薯(20~50 g)一般不切塊,超過50 g以上要切塊處理,以節(jié)約用種量[1-2]。切薯塊用經(jīng)消毒過的刀沿種薯頂端自上而下縱切成小塊,注意頂部切塊要稍小一些,后部切塊要稍大些,每塊留1~2個芽,切成棱塊狀,切忌切成薄片,每塊重20~30 g。薯塊切后用草木灰粘傷口,以防腐敗影響發(fā)芽。三是適時播種。一般在12月上中旬播種較適宜,馬鈴薯出苗后能避開霜期,此時溫度逐漸升高,對馬鈴薯生長較為適宜。四是推廣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按壟寬0.7 m、壟高0.3 m、溝寬0.3 m起壟,每壟種植2行,株距為25 cm。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由于出苗后很少追肥,所以應一次性施足底肥,施西洋復合肥750~1 125 kg/hm2、硫酸鉀150 kg/hm2、過磷酸鈣450 kg/hm2作底肥,播種當天用乙草胺1 500 mL/hm2對水750 kg/hm2均勻噴在畦面上,然后將地膜覆蓋在畦面上,膜邊用土壓實,馬鈴薯出苗以后及時破膜引苗出膜,然后用泥土封好洞口,利于保溫保濕,利于馬鈴薯生長,初花期后,如果有脫肥植株用尿素7.5 kg/hm2+磷酸二氫鉀2 250 g/hm2對水750 kg/hm2進行葉面噴施,同時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馬鈴薯生長中后期及時防治馬鈴薯晚疫病。五是適時采收。根據(jù)市場價格情況,若市場價格好應分類及時采收,使春馬鈴薯獲得較好的經(jīng)濟效益。
2.2 西瓜栽培技術
一是選用良種,適時播種,培育壯苗。選用植株生長旺盛、豐產(chǎn)性好、耐濕抗病、含糖量高的特早佳8424、重茬地雷王、超甜地雷王等品種,3月中旬采用營養(yǎng)缽薄膜覆蓋保溫育苗,4月中下旬馬鈴薯收獲后,西瓜苗3~4葉時進行移栽,行距2.5 m,株距0.45 m,移栽9 000株/hm2為宜。二是施足基肥,加強田間管理[3-4]。馬鈴薯收獲后立即整地做畦,按畦寬(連溝)2.5 m,高0.4 m,溝底寬0.3 m,整地時施有機肥22.5 t/hm2、鈣鎂磷肥375 kg/hm2、硫酸鉀150 kg/hm2作基肥,整地及時蓋上地膜,然后再將瓜苗連同營養(yǎng)缽破膜栽入穴中,5月上旬將地膜揭開,在畦中挖1條寬、深各12 cm的溝,用尿素150 kg/hm2進行追肥然后蓋好地膜,幼瓜似雞蛋大時,施餅肥525 kg/hm2、尿素120 kg/hm2、硫酸鉀75 kg/hm2,促幼瓜迅速膨大。為控制西瓜苗徒長,用多效唑2 250 mg/hm2對水750 kg/hm2噴霧,采用雙蔓整枝方法進行整枝,將多余枝及時摘除。后期養(yǎng)分不足用磷酸二氫鉀2 250 g/hm2對水900 kg/hm2作根外追肥,同時抓好病蟲害防治。三是及時采收。西瓜成熟后應及時采收,以達到最高經(jīng)濟效益。
2.3 秋馬鈴薯栽培技術
一是選用良種,催芽播種[5]。秋馬鈴薯生長季節(jié)短,生長適溫為16~18 ℃,因此必須選用結薯早、塊薯膨大迅速的早熟品種進行播種,播種前采用藥劑處理或人工進行催芽,打破休眠期,提高出苗率。藥劑處理用10~15 mL/L九二○溶液浸種10 min,然后取出晾干即可播種,或采用人工催芽,選擇空氣流通的室內(nèi),在地上鋪濕潤河沙,厚8~10 cm,然后鋪1層馬鈴薯,芽眼朝上,薯塊間保持一定距離,再蓋1層濕沙,排2~3層后在上面覆蓋濕潤河沙4~5 cm,覆蓋稻草3~5 cm催芽,溫度控制在25 ℃左右,催芽在播種前15 d進行。選用費烏瑞它早熟品種,播種時間掌握在8月中下旬。二是整地施肥,合理密植。播種前土壤進行深翻、細耙,將雜草清除干凈后整畦,同時施有機肥15 t/hm2、過磷酸鈣375 kg/hm2作底肥和土壤拌勻,播種密度7.5萬株/hm2,播種深度比春馬鈴薯適當深一點,畦面蓋1層稻草。三是精細管理,適時收獲。秋馬鈴薯生長季節(jié)氣溫由高到低,生長較快,必須早追肥,精細管理,齊苗后5~7 d進行中耕追肥,用尿素、硫酸鉀各75 kg/hm2對水3 750 kg/hm2澆施,然后進行培土,苗長到10~15 cm時進行第2次中耕培土,同時用復合肥225~
300 kg/hm2進行追肥。到現(xiàn)蕾時進行第3次中耕培土,厚度10~15 cm,適時灌水,同時抓好病蟲害防治,適時收獲。
3 效益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春馬鈴薯產(chǎn)量為32 250 kg/hm2,按單價2.00元/kg計,產(chǎn)值64 500元/hm2;西瓜產(chǎn)量為40 500 kg/hm2,按單價3.00元/kg計,產(chǎn)值121 500元/hm2;秋馬鈴薯產(chǎn)量23 700 kg/hm2,按單價2.00元/kg計,產(chǎn)值47 400元/hm2;一年三熟總產(chǎn)值為233 400元/hm2,一年三熟需投入的種子、化肥、農(nóng)膜、農(nóng)藥及勞動力為79 650元/hm2,投產(chǎn)比為1.00∶2.93,經(jīng)濟效益十分顯著。
4 參考文獻
[1] 王旭海,林昌庭,林敏莉,等.春馬鈴薯—西瓜—秋馬鈴薯“三熟”高產(chǎn)栽培技術[J].耕作與栽培,2001(6):7-8.
[2] 陳德松.馬鈴薯-西瓜-超級稻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3(8):196-197.
[3] 申愛民,李紹亭,李永輝,等.馬鈴薯、西瓜、大蔥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06(8):30-31.
[4] 何齊錢,彭蘭鳳,劉麗卿,等.“馬鈴薯、西瓜、盤菜”三熟高產(chǎn)高效栽培技術[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科技,2004(增刊2):1-2.
[5] 章鎮(zhèn),王秀峰.園藝學總論[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