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聰
七月的兩個節(jié)氣是小暑和大暑。
小暑:熱氣猶小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這是唐代元稹的《小暑六月節(jié)》中的兩句詩,意思是,突然暖暖的熱風到了,原來是循著小暑的節(jié)氣而來。竹子的喧嘩聲表明大雨即將來臨,山色灰暗仿佛已經聽到了隆隆的雷聲。
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05°時即為小暑?!对铝钇呤蚣狻吩唬骸傲鹿?jié)……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笔睿硎狙谉岬囊馑?,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
在我國的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7月的平均氣溫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熱月,處在7月之中的小暑實際上也很熱。
小暑前后,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qū)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jié)。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xiàn)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xiàn),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
民諺
小暑的到來,標志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進入炎熱季節(jié),農諺有“小暑交大暑,熱得無處躲”的說法;但小暑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故農諺又有“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的說法。
暴雨也時常在小暑節(jié)氣光顧我國的大部分地區(qū)。例如民諺有“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說,更有“小暑南風,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的經驗總結。就是說小暑最忌吹南風,否則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沖決圩堤。
表示小暑節(jié)氣下雨打雷對未來天氣的指示性意義的氣象諺語還有:“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小暑下幾點,大暑沒河堤”;“雨打小暑頭,四十五天不用牛?!毙∈顣r節(jié)的雷雨常是“倒黃梅”的天氣信息,預兆雨帶還會在長江中下游維持一段時間。比如:“小暑一聲雷,倒轉半月做黃梅”;“小暑雷,黃梅回;倒黃梅,十八天”。
習俗
小暑食新
民間有小暑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嘗新酒等。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小暑黃鱔賽人參
黃鱔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疾病的緩解期,而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黃鱔還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防治動脈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養(yǎng)生
心態(tài)平和
《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jié)則傷臟”。這是因為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關系。尤其是夏季,炎熱的天氣容易讓人心煩意亂。中醫(yī)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意思是心神受損必涉及其他臟腑。因此,小暑養(yǎng)生主張一個“平”字,即不管天氣如何炎熱,要保持一顆平和的心。
保護腸胃
《黃帝內經》中關于飲食有這樣精辟的論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就是說飲食過量,就會損傷腸胃。
夏季是消化道疾病的多發(fā)季節(jié),在飲食調養(yǎng)上要改變飲食不節(jié)、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飲食應以適量為宜。過饑,則攝食不足,而致氣血不足,引起形體倦怠消瘦,正氣虛弱,抵抗力降低,繼發(fā)其他病癥;過飽,會超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運化功能,導致飲食阻滯,出現(xiàn)脘腹脹滿、噯腐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之病。
夏季飲食不潔是引起腹瀉、痢疾等多種胃腸道疾病的元兇。若進食腐敗變質的有毒食物,還可導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瀉,重者出現(xiàn)昏迷或死亡。
飲食偏嗜有過寒過熱之偏、五味之偏。飲食偏嗜不但會導致營養(yǎng)不良,而且還能傷及脾胃以及其他臟腑。多食生冷寒涼,可損傷脾胃陽氣,因寒濕內生發(fā)生腹痛泄瀉;偏食辛溫燥熱,可使胃腸積熱,出現(xiàn)口渴、腹?jié)M脹痛、便秘。五味之偏是說人的精神氣血都由五味滋生,五味對應五臟,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若長期嗜好某種食物,就會使臟腑機能偏盛偏衰,久而久之可損傷內臟而發(fā)生疾病。
夏不坐木
小暑過后,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fā)潮氣,在上面坐久了,易誘發(fā)痔瘡、風濕和關節(jié)炎等疾病。所以,中老年人一定不要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椅上。
大暑:熱氣猶大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也是一年中最熱的節(jié)氣。
每年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時為大暑節(jié)氣?!对铝钇呤蚣狻罚骸傲轮?,……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奔创笫畋硎狙谉嶂翗O。
氣候
一般來說,在日最高氣溫高于35℃的炎熱日子里(氣象上稱為“炎熱日”),中暑的人明顯增多。而當日最高氣溫達37℃以上時(氣象上稱為“酷熱日”),中暑的人數(shù)會急劇增加,特別是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驕陽似火,風小濕度又大,更令人感到悶熱難當。長江沿岸的“三大火爐”——南京、武漢和重慶,每年的“炎熱日”平均達17~34天之多,“酷熱日”也有3~14天,因此,做好防暑降溫工作顯得尤其重要。
大暑也是雷陣雨最多的時節(jié),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思是:在夏天午后,閃電如果出現(xiàn)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里;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人們常說“夏雨隔田埂”等,形象地說明了雷陣雨常常是這邊下雨那邊晴,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東邊晴天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民諺
根據(jù)大暑的熱與不熱,有不少預測后期天氣的農諺,如“大暑熱,田頭歇;大暑涼,水滿塘”;“大暑熱,秋后涼”;“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大暑不熱,冬天不冷”;“大暑不熱要爛冬”等。
在炎熱少雨季節(jié),滴雨似黃金。蘇、浙一帶有“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豐,糧豐棉豐”;“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的說法。如大暑前后出現(xiàn)陰雨,則預示以后雨水多,如農諺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無雨少雨,吃水愁”的說法。
習俗
魯南地區(qū)“喝暑羊”
山東南部地區(qū)有在大暑到來這一天“喝暑羊”(即羊肉湯)的習俗。在棗莊市,不少市民大暑這天會到當?shù)氐难蛉鉁^“喝暑羊”。
棗莊吃伏羊的習俗,與當?shù)氐霓r事、氣候有關。棗莊是有名的麥產區(qū)。入伏之時,正是麥收結束,新面上市,是一個短暫的農閑期。夏收初過,人已疲憊,該休息休息,享受享受了。農村有什么好吃的?也就是吃個新麥饃饃。狠狠心,殺只羊,把家人都叫回來,吃新麥饃饃,喝羊肉湯,久之便成了一方民俗。
莆田人“過大暑”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jié)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
先將鮮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時刻一到便取出品嘗。這一時刻吃荔枝,最愜意、最滋補。于是,有人說大暑吃荔枝,其營養(yǎng)價值和吃人參一樣高。
溫湯羊肉是莆田獨特的風味小吃和高營養(yǎng)的菜肴之一。大暑節(jié)那天大清早,羊肉就上市了,供不應求。人們把鮮羊肉切成薄薄的片片,以文火燉爛熱食。
在大暑節(jié)前幾天,將米飯拌和白曲讓它發(fā)酵,透熟成糟。到了大暑那天,把它劃成一塊塊,加上紅糖煮食,這就是吃米糟,說是可以大補元氣。
大暑節(jié)天氣炎熱,人們?yōu)槭裁匆赃@些屬于熱性的食物呢?因為大暑節(jié)氣是在梅雨季節(jié)剛過后不久的月份,此時天氣雖熱,但人容易為暑濕所侵。吃這些食物有利驅除暑濕。
廣東地區(qū)“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jié)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其莖葉曬干后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燒仙草本身也可入藥。
民諺有“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燒仙草是臺灣著名的小吃之一,有冷、熱兩種吃法。燒仙草的外觀和口味與粵港澳地區(qū)流行的另一種小吃龜苓膏類似,也同樣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但孕婦忌食。
臺灣大暑吃鳳梨
大暑期間,我國臺灣有吃鳳梨的習俗,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jié)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fā)音和“旺來”相同,所以有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寓意。
養(yǎng)生
高溫防中暑
大暑節(jié)氣“炎熱日”增多,人們易動“肝火”,不但會產生心煩意亂、無精打采等情緒中暑的表現(xiàn),同時還可以出現(xiàn)全身乏力、頭昏、惡心等中暑癥狀。當發(fā)生中暑時,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通風處休息,及時給患者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高溫作業(yè)者或易中暑人群,高溫那幾天也可以適當喝點藿香正氣水,以防中暑。
補水宜喝粥
在大暑節(jié)氣養(yǎng)生,首要是補水,此時最宜喝粥。
李時珍曾言,“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度暑粥”常選用粳米、綠豆、薏苡仁、赤小豆、南瓜等健脾養(yǎng)胃的谷物為主料,輔以百合、蓮藕、黃瓜、冬瓜、西瓜、豆芽、冬菇、紫菜、番茄等寒涼清熱蔬果,加以雞肉、鴨肉、瘦豬肉、鴿肉等平涼益氣、滋陰補血的肉制品煮熬而成。
冬病多夏治
對于那些每逢冬季發(fā)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此時正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冬病夏治”使用最多的是敷貼療法。它是利用夏季“三伏天”陽氣最盛的節(jié)氣特點,采用穴位敷貼的方法,使有特殊作用的中藥滲透皮膚,疏通經絡,調節(jié)臟腑,從而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