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_雪麑
父母比孩子更需要換位思考
特約撰稿_雪麑
雪麑
高中畢業(yè)于泰伯學院,本科畢業(yè)于普林斯頓大學。曾任職于摩根士丹利、鳳凰衛(wèi)視和CNN國際新聞臺。2013年創(chuàng)立了高端美式教育中心—融尚私塾,人稱北京“女先生”。
我曾聽過一個很有趣的社會實驗??茖W家們向5歲、7歲和9歲三組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展示一組圖片。圖片中的故事如下:
有一個叫Johnny的小男孩,他來到廚房問他媽媽是否可以出去踢足球,媽媽一邊說沒問題,一邊把剛剛從烤箱拿出來的蛋糕放到了冰箱里。然后Johnny離開了廚房開始和朋友在外面踢球。當Johnny在院子里時,媽媽把蛋糕從冰箱里取了出來,放到了廚房的柜子里。最后一張圖片中Johnny踢完球回到了廚房找媽?媽。
看完圖片,科學家們提出一個問題:“Johnny覺得蛋糕在哪里?”實驗結果十分有趣。95%的5歲兒童認為Johnny覺得蛋糕在廚房的柜子里,70%的7歲兒童也是這樣認為。然而,9歲兒童組中有90%的孩子認為Johnny覺得蛋糕仍然在冰箱里。
這個實驗很形象的證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看問題的角度也在變化。對于5、7歲的孩子來說,雖然他們知道Johnny沒有看到媽媽把蛋糕轉移了位置,但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很難區(qū)分自己看問題的角度和故事中主人公Johnny的有什么不同。但到了9歲時,大多數孩子已經能夠理解自己與他人視角的區(qū)別,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也是所謂的換位思考。
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因為父母與子女的生活環(huán)境、成長軌跡大不相同,導致他們在看待問題、處理問題的方式有所差異。
數月前,我參加了一個由留學生家長組織的分享活動,在最后的提問環(huán)節(jié),一位文質彬彬、儀表得體的爸爸非常惆悵地講述了他與兒子之間的矛盾。
這位爸爸曾經在20世紀70年代就得到了去美國讀商學院的機會,他回國后也決定讓孩子留學。兒子在小學時就去了新加坡讀書,到高中轉學到美國,并完成了大學學業(yè)。孩子很爭氣,學業(yè)一路綠燈,順利畢業(yè)后直接回到北京在一個知名的大國企工作。
本以為萬事大吉的爸爸沒料到即將發(fā)生的各種不快。首先,海歸的兒子由于不適應中國公司的工作氛圍,上班不到一個月,就與老板鬧別扭,一氣之下辭職走人。接著,兒子在家住了兩個月后突然提出要搬出去自己住,媽媽瞬間落淚,爸爸百勸無用。盡管兒子搬走了,爸爸繼續(xù)把孩子的終身大事視為重點項目,頻繁督促兒子去見各類領導、朋友的女兒、侄女、外甥女、小妹子、小姑子……兒子大怒,但圣旨難拒,只能在見面時故意讓各路妹子認為自己是神經病。爸爸得知后郁悶指數直達90%。最后讓父子徹底鬧翻的是兒子背著父親去銀行貸款,用作創(chuàng)業(yè)的啟動資金,瞞著父母每天吃泡面寫代碼,和幾個艱苦奮斗的小伙伴打了雞血似的創(chuàng)業(yè)賣命。
爸爸邊嘆氣邊向我娓娓道來和兒子關系斷裂的來龍去脈,最后感嘆到,“千萬別盲目送孩子出國!出去了就再也沒法管制了?!?/p>
這兩則看似沒有關聯(lián)的小故事,在我看來,都是圍繞著同一個話題—perspective(角?度)。
聽完爸爸的傾訴,女先生認為,爸爸的用心良苦的確感人,但他是否有換位思考,嘗試站在兒子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呢?
女先生支招:如何與孩子相處
① 給予孩子充分的空間;
② 相信并接納孩子的選擇;
③ 學會與孩子換位思考;
④ 少去“控制”孩子,多去信任他。
當然,父母是過來人,他們可以從長輩的角度去提供更宏觀、更長遠的建議。但當你把孩子送出國后,“信任”二字則變成了父母與孩子之間需要建立的橋梁,就像父母和孩子之間無聲的對話—
父母:“我希望你開始建立自己的生活?!?/p>
孩子:“我獨自開始人生之旅的時候來了?!?/p>
然后事實證明,我接觸過的很多家長們在為孩子忙乎留學之路時,將“信任”的重要性遠遠地拋離腦后,反而將重心轉移到如何來遠程“監(jiān)控”孩子。每當遇到此類焦慮控制欲極高的家長,都真心為他們感到筋疲力盡。
面對此類家長,女先生鼓勵你們先捫心自問:我希望我的孩子擁有他自己選擇的美好生活嗎?
你很可能會毫不猶豫的回答:“當然希望!”
那么,你認為的美好生活是否和你的孩子的定義一樣?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回顧一下第一則故事中9歲孩子們的做法—拋開自己的角度,從Johnny眼中去看世界?。
一個孩子在國外生活了四年、八年或十年后,他(她)會是怎么看待這個世界的呢?父母珍視的東西,他(她)還會在乎嗎?他(她)會努力復制父母曾經選擇的生活方式嗎?
如果你認識到這是不可能的,那你再接著問問自己:
你的孩子也將沉浸到另外一個國家、文化、校園、社會中,你將無法繼續(xù)影響他的價值觀和生活選擇。你能接受這些嗎?
你的孩子將作出自己的選擇,有些選擇可以會帶來令人失望的結果,你能接受嗎?
出國以后,你的孩子就不再是同一個人了,你也不能再像現(xiàn)在一樣“監(jiān)控”他了。如果你能夠完全接受這些,就說明你已經做好準備,可以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了。在國外的日子里,孩子會發(fā)生變化,看世界的角度也不再一樣。你只有尊重這一點,努力從他的角度看問題,才能走出焦慮,找到內心的平靜。
孩子出國后,如果你希望他一直像小時候那樣對父母的指示百依百順,如果你希望一直保持著對他360度無死角的控制,那么,女先生勸你還是別讓孩子去留學了,在家像寵物一樣呵護著,長大了肯定什么都聽你的,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