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攝影家羅大萬以拍攝夜景為畢生追求,30多年來,他拍攝過璀璨的都市夜景,也曾冒著生命危險在暴風驟雨和電閃雷鳴中進行創(chuàng)作,還在極寒的夜里等候北極光的出現……從他的作品中,我們既可以感受到他通過光線對比和獨特的視角來展現迷人夜色的深厚功力,也可以體驗到他對黑夜的那份迷戀。在他的鏡頭下,那些原來看似普通的夜色千變萬化,展現出了十足的魅力。
在上世紀80年代初剛跨入攝影之門時,由于白天要工作,我的攝影創(chuàng)作常常在晚上進行。與白天相比,夜間攝影具有不同的規(guī)律,多年來,我不斷地揣摩夜間攝影的技巧,這個過程中,我深深地愛上了夜色世界。
作為重慶人,我最初的拍攝范圍自然集中在重慶,從城市到山野,我總是在夜里捕光逐影。后來,我的攝影足跡擴大到世界各地,捕捉的畫面也更加豐富。就像畫家梵高所說:“對我來說,晚上看來比白天更有活力,更有豐富的色彩?!笔堑?,夜的驚艷,夜的深邃,讓我在鏡頭中能夠窺見另一種精彩。
每座城市都有獨特的風光和景象,夜色自然也就各具特色。在我的眼里,重慶這座山城的立體感在夜里更為凸顯,正如古詩所言:“高下渝州屋,參差傍石城。誰將萬家炬,倒射一江明。浪卷光難掩,云流影自清。領看無盡意,天水共晶瑩?!边@樣的詩情畫意演繹出最美的重慶之夜,也演繹出這個城市的經典。
我認為,在重慶,渝中半島的夜景是最值得拍攝的。但要拍攝半島的全景,必須要透光度好,能見度高。但重慶是霧都,一年之中難得有幾天透光度好,所以一旦遇到適合的天氣,我就會抓住時機。當然,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夏季。
記得有一年夏天,在連續(xù)好幾天的陰雨后,天空終于在一天下午放晴了。于是,我趕緊背上攝影包,提起三腳架,前往南山的拍攝點。乘車到達南山后,我又步行了大約1公里,才爬到山頂的拍攝點。當我到達時,山頂上已經排滿了三腳架,原來執(zhí)著的攝影人并不止我一個,他們也在靜靜地等待晚霞的出現,等待著夜幕降臨。
不久,色溫降低,天空變得湛藍,一抹抹紅霞掠過。由于傍晚是光線與色彩變化最為迅速的時刻,所以我趕緊用鏡頭記錄下這絢麗且變幻莫測的畫面。隨著拍攝的進行,天空漸漸變暗,在天際線以及長江、嘉陵江的環(huán)抱下,城中陸續(xù)亮起了燈火,點點燈光如閃爍的繁星。攝影人用不同的方式構筑理想的畫面,我也按照自己的構思,收獲了多張滿意的作品。
除了渝中半島,我的夜間攝影范圍遍及重慶各地,而在長期的拍攝過程中,我還積累了許多有關夜間攝影的經驗和技巧。
例如,由于夜間光線不足,光比過大,不利于表現拍攝對象的層次感和空間感,所以我一般采用B門長時間曝光。而除了用慢門進行一次性曝光外,為了解決光比過大的問題,最常用的方法便是采用多次曝光。一般在日落后天色還未完全黑,進行天空及景物的輪廓曝光,曝光量約為正常曝光的2/3,入夜后燈彩齊放時,即可進行再次曝光,曝光量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而定,掌握“稍過無欠”的原則即可。另外,由于相機在長時間曝光下,光線的積累導致景物的顏色比肉眼看到的更加鮮艷明亮,所以,在作品的色彩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到這一因素。
不過,在創(chuàng)作逾越了純粹的技術層面后,藝術的更高境界要求攝影人的綜合修養(yǎng)。早年的音樂愛好以及對二胡、小提琴的學習,對我的攝影創(chuàng)作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如那幅名為《金蛇狂舞》的夜色中的立交橋作品,在形式上更強調線條的旋律,傳達出如波似水的音樂感,藝術的相通讓作品的意境得以豐富和升華。
后來,這幅作品在全國第19屆影展上獲得了風光類獎,我還因此受邀在《重慶晨報》上撰寫了該作品的創(chuàng)作經驗。有趣的是,不久后的一天,我支起三腳架守候在嘉陵江邊,準備拍攝石門大橋的夜色,這時來了幾個人圍觀。其中一人竟向我講起夜景拍攝的技巧,說前幾天《重慶晨報》上刊登了有關夜景拍攝技巧的文章。當時我雖然沒有直接點穿我就是那篇文章的作者,但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通過這種交流,我與攝友們產生了共鳴,那種快樂難以形容。
對于夜間攝影,我還有一個十分特別的喜好,那就是在極端天氣下進行創(chuàng)作。因為在我看來,對大自然的表達,應該既有柔和的一面,又有粗獷的一面。
風雨雷電是最常見的極端天氣,因此每當在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的夜晚,只要有時間,我都會架起相機捕捉那神秘且變幻莫測的夜空。雖然這種拍攝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但那種挑戰(zhàn)自我的快感讓我一次次上癮。
記憶中最難忘的一次拍攝是在2013年7月,由于當時重慶遭遇了大范圍的特大暴雨,給有些地方帶來大災,但也給我?guī)砹穗y得的創(chuàng)作機會。一天夜里,暴雨傾盆,電閃雷鳴,我在嘉陵江邊的一座高樓上撐起了三腳架,用120膠片相機瞄準閃電的方向準備拍攝。在弱光中,我仔細地構圖,打開慢門,捕捉瞬息萬變的夜空。突然,一道強光在我的附近掠過,刺入江心,這真是迅雷不及掩耳,那道閃電離我太近了,如果它再靠近我一點,后果將不堪設想。驚悸之余,我不禁心中大喜,雖然膠片相機不能馬上看到圖像,但憑借經驗我已經能想象到拍攝的效果。果然,膠片沖洗出來后,畫面中的浮圖關山脈在烏云壓頂的天邊露出一條亮帶,天際線的起伏優(yōu)美地映襯了畫面,一道枝杈分明的強烈電光由云端直插嘉陵江。我將這幅作品命名為《浮圖夜雨》,而這次拍攝也成為我在極端天氣攝影經歷中最驚險但又最有意義的一次。
難忘的經歷還有很多,記得有一次我和另外一名影友在南山上等待拍攝渝中半島的夜景。下午上山的時候,還是藍天白云,但入夜時,天空突然烏云密布,緊接著雷聲大作,山城上空劃過一道道閃電,不久便是傾盆大雨。此時,我們位于山上的高壓電線塔下,但面對這可遇不可求的拍攝時機,我們不顧一切進行創(chuàng)作。但雨越下越大,而我們又沒有任何雨具防護,所以拍攝了一會兒便匆匆收場。在暴雨中,我和影友帶著攝影器材連滾帶爬地從山上下到山腳,兩個人糊滿了一身稀泥,衣服也被樹枝刮破了。下山后,我們才后知后覺:剛才在高壓電線塔下拍攝多么危險!不禁驚出一身冷汗。
的確,在暴雨和雷電中拍攝,危險系數極高,所以在操作過程中一定要格外小心。此外,這種特殊的拍攝也十分講究技巧。例如拍攝閃電前要通過觀察,摸清閃電的活動規(guī)律。曝光時,可以使用一次曝光法,因為閃電時間很短,按地面景物亮度進行長時間曝光時,即可把閃電拍攝在內。但也可以使用兩次曝光法,即先拍攝地面景物,當閃電出現時,再進行第二次曝光。當然,如果你覺得一次閃電不夠,還可多次曝光,分別拍攝地面景物與閃電,然后把幾張相疊。
也許是受到我的影響,我的女兒也非常熱愛攝影,她還成立了自己的攝影工作室。女兒的工作常常需要去到世界各地,我也曾多次和她一同前往,而讓我覺得最震撼的一次拍攝經歷是在冰島。
那是2014年10月,我與女兒一起飛往冰島。這次行程中,我們有一個重要的拍攝題材——捕捉神奇的北極光。北極光是一種壯觀而美麗的自然景象,它的出現與太陽黑子活躍程度有關。早前一位酷愛天文的朋友就發(fā)來信息說,這一年是太陽黑子活躍期,而這幾天又恰巧是這一年中太陽黑子最活躍的時候,因此我們充滿了期盼。
抵達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后,我們租車巡游于極地冰原,盼望著能邂逅北極光??晌覀冊跇O寒的夜里連續(xù)守候了幾日,卻依然沒有見到北極光的蹤影。
沒有等來北極光,卻等來了火山爆發(fā)——10月21日,冰島的巴達本加火山爆發(fā)了。這天傍晚,我們驅車來到一片冰湖邊,聽說北極光常常出現在這片冰湖上空??捎捎诋敃r霧太大,能見度極差,所以我們只好打道回府。但我們心有不甘,在賓館稍事休息后,便滿懷希望地再次來到冰湖。
漆黑的夜里寒風呼嘯,一片冷寂。守候到凌晨時,霧漸漸散去,璀璨的銀河和火山噴發(fā)的紅光出現在眼前。不一會兒,天空竟然開始露出片片淡綠,我們欣喜若狂,等候已久的北極光終于現身了。這次極光大爆發(fā)整整持續(xù)了一個多小時,而我們則拍攝下了極光、銀河、火山爆發(fā)同時出現的畫面,讓人激動不已。
后來,雅虎英國新聞網盤點了2014年全球10幅最壯觀美圖,其中蘇格蘭天文攝影師馬切伊·維尼阿奇克在冰島拍攝的照片被放在了首位,這張照片中有極光、銀河及爆發(fā)的火山。原來,馬切伊·維尼阿奇克和我們一樣幸運地見證了這三種自然奇觀同時出現的景象。而從照片看,我們當時所在的位置比他更好,所以能收獲如此難得的照片,令我無比興奮。
這次拍攝也讓我總結出一些拍攝極光的經驗,如最好配備有大光圈的廣角鏡頭,24mm甚至更廣的為佳。由于極光的亮度會不停地改變,并且沒有固定的形態(tài),所以無法設定一個固定的曝光值。如何拍攝,想要什么效果,就得看當時的亮度和移動的速度。如果極光移動很慢,可以用長一點的曝光時間,但是極光在高速移動時若想拍出動態(tài)感, 就須縮短曝光時間,也就是需要提高感光度或使用更大的光圈值。但需要注意的是,感光度越高,噪點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