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全面科技哲學”取代“自然科技哲學”是新時代的呼喚
        ——陳文化教授學術訪談錄

        2015-11-25 01:57:14陳文化易顯飛
        關鍵詞:科學技術馬克思哲學

        陳文化,易顯飛

        (1.中南大學,湖南長沙 410000;2.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

        “全面科技哲學”取代“自然科技哲學”是新時代的呼喚
        ——陳文化教授學術訪談錄

        陳文化1,易顯飛2

        (1.中南大學,湖南長沙 410000;2.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

        目前現(xiàn)存的科技哲學更多地只是其中的一個門類——自然科技哲學,馬克思的“全面發(fā)展”理論是“全面科技哲學”取代“自然科技哲學”的理論基礎。全面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對象、學科實質、門類構成和研究內容等方面,與傳統(tǒng)的自然科技哲學均有較大的區(qū)別。根據馬克思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科技觀可概括為三個方面,即橫向活動中的自然科技、人文科技、社會科技“三者同時存在”與同時變化;縱向過程中的“全面科學、技術、技術創(chuàng)新、生產生活、社會變革和人的發(fā)展”由“人通過人的勞動”形成一個反饋圓環(huán),以及科學整體發(fā)展的“動—靜—動”的無限序列,也由此而提出“全面科技哲學縱橫向發(fā)展平臺”。自然科技哲學是工業(yè)社會的產物,而“全面科技哲學”是新世紀、新時代的必然要求?!叭婵萍颊軐W”取代自然科技哲學對形成具有中國特色與中國風格的科技哲學亦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全面發(fā)展”理論;全面科技哲學;自然科技哲學;自然辯證法

        受訪者:陳文化(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技術哲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湖南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簡稱“陳”)

        訪談者:易顯飛(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在站博士后,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簡稱“易”)

        易:陳老師,您好。說到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發(fā)展,讓我們先從其中的技術哲學發(fā)展談起。關于技術哲學在中國的發(fā)展階段,陳凡等[1]認為可劃分為建國后30年和改革開放后30年這兩個階段。趙建軍[2]認為可劃分為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的翻譯介紹起步、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的研究熱潮、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技術哲學研究中心形成三個階段。王續(xù)琨等[3]依據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檢索結果,將1980年至2009年期間技術哲學元研究劃分為緩慢起步期、蓄勢待發(fā)期和加速發(fā)展期三個階段。您如何看待他們對技術哲學在中國發(fā)展軌跡的劃分?

        陳:關于我國技術哲學發(fā)展階段的三種劃分確有重要的借鑒和參考價值。我于2005年7月在一次全國技術哲學的學術研討會上提出“全面技術哲學”,并將新中國技術哲學研究的發(fā)展軌跡劃分為“自然技術哲學研究階段(20世紀50年代—2000年)”和“全面技術哲學研究的初創(chuàng)階段(2000年以后)”[4](P355-363)。顯然,上述的三種劃分,基本上是對我國自然技術哲學發(fā)展軌跡的研究結果。其實,國際上的技術哲學研究也大致如此。1877年德國學者E·卡普《技術哲學綱要》的出版,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西方自然技術哲學時代,一直到今天,西方的科學技術哲學仍然局限于自然領域。美國技術哲學家C·米切姆曾經提出過“工程學的技術哲學”“人文主義技術哲學”“社會科學的技術哲學”三個“分支”或三個“傳統(tǒng)”,但它只是研究自然技術的三個視角。國外有學者認為科學哲學“具有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交叉的性質”,我國的《自然辯證法概論》將自然辯證法定位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思維科學相交叉的哲學學科”,這顯然只是就學科性質而言的。

        我們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于2004—2008年間多次提出并闡述“全面科技哲學”的主張,并就全面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對象、學科實質、門類構成和研究內容等重大問題,展開了具體、深入的探討。我們認為這一努力有望引起科學技術哲學研究領域的一場革命,并開創(chuàng)“全面科技哲學”的新時代。

        易:您在國內首次提出“全面科學技術哲學”這一概念并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您認為其有望開啟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的新時代,并可望引領一場科學技術哲學研究領域的新革命。那么,您可否談一談提出“全面科學技術哲學”的客觀依據和理論基礎問題。

        陳:我是根據馬克思的“全面發(fā)展”理論提出“全面科技哲學”的。這個理論是建立在“三個世界”“同時存在著”這一論點的基礎之上的。我們知道,馬克思在《雇傭勞動與資本》《費爾巴哈》《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論著中指出:“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同自然界發(fā)生關系。他們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便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fā)生一定的聯(lián)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lián)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才會有生產?!盵5](P362)“從歷史的最初時期起,從第一批人出現(xiàn)時,三者就同時存在著,而且就是現(xiàn)在也還在歷史上起著作用?!盵5](P34)“在社會主義的人看來,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所以,關于它自身的誕生、關于它的產生過程,它有直觀的、無可辯駁的證明?!盵6]因此,“整個世界”是自然界、人文界、社會界由“人通過人的勞動”發(fā)生交互作用形成為一個整體的。這就是馬克思的“三個世界”論。而且,“從第一批人出現(xiàn)時”的社會活動就是“三者同時存在”和同時變化的過程和結果。因此,“這些個人產生的觀念,是關于他們同自然界的關系,或者是關于他們之間的關系,或者是關于他們自己的肉體組織的觀念?!盵5](P30)即自然科學技術、社會科學技術、人文科學技術或“關于人本身的科學”技術。這就是馬克思按照“三個世界”進行科學技術分類的客觀原則。

        關于“全面發(fā)展”理論,根據馬克思的闡述,我概括為同時發(fā)展、協(xié)調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整合效應[4](P309-321)。

        首先,橫向活動中的“三者同時存在”與同時變化發(fā)展。

        在人所從事的每一個現(xiàn)實活動中,人同自然的關系即自然科技(做事)、人同自身的關系即人文科技(做人)、人同人的關系即社會科技(處世)“三者同時存在”并同時變化,其結果是“三者”相互作用的整合效應(見圖1)。

        如圖1所示,活動中的“做事”“做人”“處世”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如同自然科技、人文科技、社會科技“三者同時存在”一樣。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文中批評圣麥克斯“關于唯一的自然科學的狂言是多么荒誕的胡說”,“因為在他那里……世界立刻就變成了自然?!瘪R克思又重申了“三個世界”是科學技術分為三大門類的客觀依據。所以,所謂“唯一的”自然科技哲學也是“荒誕的胡說”。

        圖1 現(xiàn)實活動中“三者”融為一體的示意圖

        其次,縱向過程中“不同環(huán)節(jié)”形成一個反饋圓環(huán)并協(xié)調發(fā)展。

        馬克思指出,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構成一個總體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一個統(tǒng)一體內部的差別。生產既支配著生產的對立規(guī)定上的自身,也支配著其他要素……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最后,消費的需要決定著生產。不同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每一個有機體都是這樣?!盵7](P102)關于科學、技術、技術創(chuàng)新、生產生活、社會變革之間的一體化問題,馬克思、恩格斯亦有詳細論述(見圖2)[4](P331-335)。

        馬克思指出,一切發(fā)展,不管其內容如何,都可以看作一系列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它們以一個否定另一個的方式彼此聯(lián)系著[5](P169)。如圖2所示,科學技術在縱向發(fā)展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反饋圓環(huán)。正如復雜性理論也指出,反饋圓環(huán)“與直線性因果性原則決裂:原因作用于結果,結果也作用于原因,如同在一個供暖系統(tǒng)里恒溫調節(jié)鍋爐的工作?!薄斑@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圓環(huán),在其中產物和結果本身又產生和引起產生它們的東西?!盵8]其實,恩格斯早在1890年就指出,缺少對辯證法認識的“他們總是只在這里看到原因,在那里看到結果。他們從來看不到:這是一種空洞的抽象,這種形而上學的兩級對立在現(xiàn)實世界中只是在危機時期時才有,整個偉大的發(fā)展過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進行的。”[9]

        圖2 全面科學的發(fā)展平臺示意圖

        再次,“世代更替”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馬克思、恩格斯在《費爾巴哈》一文中指出:“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更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由于這個緣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條件下繼續(xù)從事先輩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改變舊的條件?!盵5](P51)這些重要的思想突出了人的主體性,這與聯(lián)合國環(huán)發(fā)員會于1987年提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基本上是一致的。顯然,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就是在承繼基礎上的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造指導下的繼承相統(tǒng)一的“世代更替”的歷史過程。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科學的發(fā)展是同前一代遺留下來的知識量成比例,因此,在最普通的情況下,科學也是按幾何級數發(fā)展的?!币虼?從“持續(xù)發(fā)展”到“可持續(xù)發(fā)展”是人類發(fā)展觀的一次根本性變革。

        最后,馬克思的“全面發(fā)展”就是指全時空、全方位的發(fā)展。

        馬克思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內容極其豐富,我將其概括為“三維立體網絡結構”的整合效應,如圖3所示。橫向活動與縱向過程由“人通過人的勞動”發(fā)生交互作用形成為一個發(fā)展平臺。“世代更替”實際上是不同世代的發(fā)展平臺的“依次更替”,從而形成三維立體網絡結構的整合效應。我基于“全面發(fā)展”理論提出的“全面科技哲學”,亦是三維立體網絡結構的整合效應。這樣就直接涉及到科技哲學的研究對象、學科內涵或本質、門類構成和研究內容等重大問題。

        圖3 “全面發(fā)展”的三維立體網絡結構圖

        易:您關于“全面科學技術哲學”的三維圖式涉及到了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對象、學科內涵等重大問題。實際上,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那么您所提出的“全面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對象與以往科技哲學的研究對象有何不同呢?

        陳:這個問題,可先從科技哲學中的技術哲學說起。關于技術哲學的研究對象問題,國外幾位知名的技術哲學家如德紹爾、芒福德、奧特伽等曾提出過“是人類技術活動”“是人和技術的關系”。但這些主張并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而目前的科技哲學,仍然是“科學的哲學”“技術的哲學”“科學技術的哲學”。如國外學者認為“科學哲學是理解、研究科學的哲學學科”,即“philosophy of science”或“philosophy of sciences understanding”。國內亦稱“科技哲學為科學技術的哲學”“關于科學技術的哲學反思”,或者認為“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自然和自然科學技術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的哲學學科”,并將它不恰當地視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關于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早在1877年就明確定為一本“關于自然哲學的著作”,而且,國外有學者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自然辯證法,而是歷史實踐的辯證法”,怎么能將自然辯證法視為科技哲學學科呢?

        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對象不是科學技術本身,既不是所謂的“科學技術的哲學”,特別是將自然界、自然科學技術及其“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等外在于人的客觀存在當作科技哲學的研究對象,這一觀點直接違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即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和對對象要“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不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等重要思想。關于哲學的研究對象問題,我國的哲學改革已經做出了表率。我們知道,我國的哲學長期以來被定義為“關于整個世界(自然、社會和思維)的基本觀點的體系”,直到世紀之交才變革為“關于世界觀的理論”,即將其研究對象變革為“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即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正如知名哲學家孫正聿指出的,“作為哲學的‘世界觀理論’,它不是直接地斷言‘世界’的理論,而是‘揭示’和‘反思’思維把握和解釋世界的‘矛盾’的理論,是推進人對自己與世界的相互關系的理解和協(xié)調的理論?!盵10]然而,時至今日的科技哲學還被定義為“科學技術的哲學”或者將“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定義為“關于自然和自然科學技術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的哲學學科,顯然這是落后于時代發(fā)展的。

        全面科學技術哲學是關于人與全面科學技術之關系即全面科技觀的理論。長期以來,我國很少提及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科技觀問題。自然辯證法界有學者認為:“馬克思關于科學的思想只是一種萌芽狀態(tài)的原生態(tài),尚未展現(xiàn)出抽象統(tǒng)一的理論基礎和清晰的體系結構輪廓”“用人文觀點來看待科學在馬克思著作中只是有所提及。”甚至還提出:“馬克思是否有科學思想?”我認為這些觀點并不符合馬克思學說的實際。其實,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科技觀非常豐富、深刻和系統(tǒng)化。我根據馬克思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將其科技觀概括為三個方面,即橫向活動中的自然科技、人文科技、社會科技“三者同時存在”與同時變化;縱向過程中的“全面科學、技術、技術創(chuàng)新、生產生活、社會變革和人的發(fā)展”由“人通過人的勞動”形成一個反饋圓環(huán),以及科學整體發(fā)展的“動—靜—動”的無限序列。正基于此,我提出“全面科技哲學縱橫向發(fā)展平臺”[4](P342-348)。如圖4所示,科學技術哲學在縱向發(fā)展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由“人通過人的勞動”形成的反饋圓環(huán),就是科學創(chuàng)新、技術創(chuàng)新驅動“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而科學創(chuàng)新、技術創(chuàng)新就是科技哲學的研究內容——科學技術認識論。

        易:以上您通過“全面科技哲學縱橫向結構示意圖”展示了“全面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對象。如何理解、認識與把握這些研究對象則涉及到了科技哲學的認識論問題。那么,您認為如何構建“全面科學技術哲學”的認識論呢?

        陳: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不僅我國的科技哲學,而且我國的哲學認識論、自然認識論、社會認識論都只有科學認識論,將技術認識論排斥在外。如《自然辯證法概論》及其2014年出版的《教學大綱》認為:“馬克思主義認為科學是人類通過實踐認識世界,技術是改造世界”“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科學是人對自然的認識與解釋……技術在本質上體現(xiàn)了人對自然的實踐關系”“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科學在本質上體現(xiàn)了人對自然的理論關系和實踐關系……技術在本質上體現(xiàn)了‘人對自然界的理論關系和實踐關系’?!弊匀晦q證法界普遍地認為“科學哲學是科學認識論,而技術哲學則是自然改造論”。我們知道,馬克思曾經認為自然“科學是人對自然界的理論關系”,自然“技術是人對自然界的能動關系”或“活動關系”,而工業(yè)或物質生產“是人對自然界的實踐關系”,但他從未提出什么科學、技術“在本質上體現(xiàn)了人對自然的理論關系和實踐關系”,更沒有什么“技術是改造世界”。而且“能動關系”或“活動方式”不同于“實踐關系”或者“活動”本身。這一說法。其實,西方科學技術哲學家,如加拿大的M·邦格和美國的J·皮特都強調技術認識論,并將其視為“技術哲學的研究重點”或“技術哲學的基礎”。然而,我國學界大都將技術定格為“改造世界”,將技術哲學定位于“自然改造論”。

        圖4 全面科技哲學縱橫向結構示意圖

        根據馬克思提出的“全部認識論”即一個思維的邏輯運動包括兩條方向相反的“道路”:“在第一條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發(fā)為抽象的規(guī)定;在第二條道路上,抽象的規(guī)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xiàn)。”[7](P103)關于“具體的再現(xiàn)”,馬克思接著指出:“后一種顯然是科學上正確的方法。具體之所以具體,因為它是許多規(guī)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因此它在思維中表現(xiàn)為綜合的過程,表現(xiàn)為結果,而不是表現(xiàn)為起點,雖然它是現(xiàn)實中的起點,因而也是直觀和表現(xiàn)的起點。”“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式,只是思維用來掌握具體并把它當作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xiàn)出來的方式。但絕不是具體本身的產生過程?!倍鞲袼乖凇堵返戮S?!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文中對“具體的再現(xiàn)”明確注釋道:“當有機化學開始把它們(指‘動植物體內所產生的化學物質’—引者注)制造出來時,‘自在之物’就變成‘為我之物’,從而證明我們對這一過程的理解是正確的?!绷袑幵凇墩軐W筆記》中指出:“‘自在之物’向‘為我之物’的……這種轉化也就是認識?!彼€在《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中摘引黑格爾“人在自己的實踐中、在技術中檢驗這些反映的正確性并運用它們,從而就接近客觀真理”的話旁邊加注“人從主觀的觀念,經過實踐(和技術),走向客觀真理。”這就表明列寧同意“技術實踐檢驗技術認識的正確性”的論斷,也就是通過技術實踐來檢驗“具體再現(xiàn)”即“變成‘為我之物’”的正確性。因此,馬克思主義的“全部認識論”包括科學認識和技術認識“兩條方向相反的道路”,而且,通過技術實踐,檢驗技術認識的正確性我認為這就是現(xiàn)在稱謂的技術創(chuàng)新。因為國內外許多學者認為:技術創(chuàng)新指科技成果的首次應用或首次轉化,亦即“為我之物”開始制造出來(具體再現(xiàn))又“絕不是具體本身的產生過程”(即批量生產的產品)。顯然,“開始制造出來”或“首次轉化”在馬克思主義“全部認識論”中既是“思維中的結果”,又是“現(xiàn)實中的起點”?!八季S中的結果”表明科技創(chuàng)新是科學技術認識的完成環(huán)節(jié),而“現(xiàn)實中的起點”表明創(chuàng)新成果的廣泛推廣應用(見圖5)。

        圖5 馬克思主義的“全部認識論”與改造世界的關系示意圖

        在圖5所示的具體認識過程中,我將馬克思的“完整的表象”—“抽象的規(guī)定”—“思維中的具體再現(xiàn)”三段式改為四段式,即加了一個“觀念模型”指將“抽象的規(guī)定”(“觀念存在”,如科學發(fā)現(xiàn)或科學理論)轉換為具體模型(如技術發(fā)明或方針、政策、計劃、方案等),更加形象地表述認識過程的“兩條思維邏輯運動方向相反的道路”。圖5中的“反饋”表明“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

        易:以上您不僅談到了“全面科學技術哲學”研究對象的不同特質,還談到了其認識論問題。接下來,您可否談一談“全面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內容和其研究門類的劃分問題。

        陳:如前所述,根據馬克思的“三個世界”論,我將科學技術分為三大門類,科學技術哲學也就相應地分為自然科技哲學、人文科技哲學、社會科技哲學,并且由“人通過人的勞動”融為一體。然而,目前的科技哲學更多地只是其中的一個門類——自然科技哲學,顯然是“世界即自然”世界觀的產物。自然辯證法(科學技術哲學)要研究自然科學辯證法或自然科學認識論(因為列寧在《哲學筆記》中認為,“邏輯、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同一個東西”),而我國目前部分《自然辯證法概論》教材及其“教學大綱”只有“科學技術方法論”,摒棄了自然科學技術認識論,這樣的“自然辯證法”還不能稱之為自然科學技術哲學。

        因此,我國的科技哲學的改革任重而道遠,除了前述的之外,還要從與科技認識論有關的研究內容入手(見圖6)[4](P379-383)。

        圖6 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內容構成示意圖

        如圖6所示,科學技術哲學是關于科技觀的理論,猶如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理論一樣。然而,目前的自然辯證法界卻有人主張用“科學技術學”取代科學技術哲學。如《科學技術學導論(自然辯證法概論)》一文中認為:自然“科學技術學是對自然科學技術本身的可靠性、可行性和進步標準以及科學技術對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宗教、法律、文化等各種社會生活影響的研究。”此觀點看到了目前存在的所謂“科學哲學是科學的哲學”“自然辯證法是關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學技術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的哲學學科”的問題,但是用自然科學技術學來取代現(xiàn)在的“科學技術哲學”又犯了同樣的錯誤。因為,研究“科學技術本身的可靠性、可行性”等等問題與“科學的哲學”都不是本來意義上的科技哲學,因為后者是研究人與科學技術之間的關系問題,而不是科學技術本身。

        易:陳老師,您系統(tǒng)地談了關于科學技術哲學研究及其改革中的個人觀點,您認為您所提出的“全面科學技術哲學”將會對學界甚至社會產生何種影響?

        陳:我認為,作為一個學者,公開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引起爭論或討論是正常的、必要的?!叭婵萍颊軐W”取代自然科技哲學或自然辯證法學科將會引起一場革命,并且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哲學將會引領全球的科技哲學邁向全面科技哲學的新時代,猶如德國的E·卡普開創(chuàng)自然技術哲學時代一樣。因為在我國和世界范圍內需要厘清一些重大問題,諸如何謂科技哲學、科學技術的本質、科技哲學的研究對象及其研究內容等等,而其中的每一個問題的研究和解決都直接涉及到“活動中的世界”(即自然界、人文界、社會界由“人通過人的勞動”形成的“整個世界”),決不是有人主張的“世界即自然”“自然科技獨自能夠解決人類面臨的所有難題”。其實,自然科技哲學是工業(yè)社會的產物,而“全面科技哲學”是新世紀、新時代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中國已經邁向“全面發(fā)展”新時期,我國的科技哲學工作者應該順勢開創(chuàng)“全面科技哲學”時代,這是偉大的中國人民為世界再創(chuàng)輝煌應盡的歷史責任。這是一次極好的機遇,希望學者們好好地把握,我們共同努力,為人類作出貢獻。

        謝謝您的訪談。如有不妥,請您和學界同仁批評指正。

        [1]陳凡,陳佳.中國當代技術哲學的回顧與展望[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9(10):56-62.

        [2]趙建軍.技術哲學的歷史演進及其在中國的發(fā)展[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2):11-17.

        [3]王續(xù)琨,常東旭,馮茹.技術哲學元研究在中國的展開徑跡——基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統(tǒng)計描述[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82-86,100.

        [4]陳文化.陳文化全面科技哲學文集[C].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12.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8.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8][法]埃德加·莫蘭.復雜性理論與教育問題[M].陳一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80-181.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486-487.

        [10]孫正聿.怎樣理解作為世界觀理論的哲學[J].哲學研究,2001(1):3-9.

        New Age's Call for the Replacement of Philosophy of Comprehens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ver 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 Academic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Chen Wenhua

        CHEN Wen-hua1,YI Xian-fei2
        (1.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00,China; 2.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114,China)

        The extant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more simply one category of it: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PNST).Marx's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heory is the theoretical base for the replacement of philosophy of comprehens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PCST)over PNST.The former is comparatively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latter in research target,discipline essence,category constitution and research content,etc..According to Marx's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heory,the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n be generalized into three aspects:transversely the co-existence and co-change of na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manist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so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longitudinally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science,technology,technological in-novation,production and living,social reform and human has formed a feedback circle through labor practice;and the unlimited sequence of"move-tranquilness-move"of the overall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human society.Thus he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platform of PCST in 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direction.PNST is the byproduct of industrial society.Nevertheless,PCST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new era.The replacement of PCST over PNST would als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hinese styles.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heory;philosophy of comprehens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PCST);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PNST);dialectics of nature

        N031

        A

        1672-934X(2015)05-0005-08

        10.16573/j.cnki.1672-934x.2015.05.001

        2015-05-09

        陳文化(1938—),男,湖北鶴峰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技術哲學研究;

        易顯飛(1974—),男,湖南醴陵人,教授,博士后,主要從事技術哲學、馬克思主義與科技發(fā)展研究。

        猜你喜歡
        科學技術馬克思哲學
        《晉控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同煤科技(2024年1期)2024-05-12 15:11:52
        《晉能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同煤科技(2023年5期)2023-11-29 05:35:40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2021年CCF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名單(2)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菱的哲學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fā)現(xiàn)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亚洲综合极品美女av| 北岛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欧美猛男军警gay自慰| Y111111国产精品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日本日韩|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永久免费高清在线| 国产丰满老熟女重口对白| 国产360激情盗摄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综合另类色专区| 日韩av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免费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 yy111111少妇影院| 国产精品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免费公开在线视频 | 亚洲色图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深夜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观看女同| 亚洲色图偷拍自拍亚洲色图| 免费看美女被靠到爽的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久| 音影先锋色天堂av电影妓女久久| h视频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成年女人永久免费看片|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美女高潮久久久| 欧洲freexxxx性少妇播放| 狠狠丁香激情久久综合| 国产洗浴会所三级av|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完整版| 呻吟国产av久久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亚洲 av免费|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越南女子杂交内射bbwbbw| 中文字幕日韩人妻高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