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濤
(中國藥科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9)
聚焦蛋白質與多肽類藥物
奚濤
(中國藥科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9)
以蛋白質與多肽類藥物為代表的生物大分子藥物是目前全球制藥行業(yè)發(fā)展非常迅速、具有良好前景的領域之一。與小分子化學藥物相比,蛋白質與多肽類藥物具有特異性高、毒副作用小、作用機制明確、臨床成功率高等優(yōu)勢。由此,蛋白質多肽藥物的藥理機制、研制工藝、劑型開發(fā)、質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也成為生物制藥領域聚焦的熱點。
《藥學進展》本期“專家論壇”欄目邀請到五位在蛋白質與多肽研究領域有豐富經驗的中、青年科學家,從不同角度撰寫有關蛋白質與多肽類藥物方面的研究進展。
徐寒梅教授等撰寫的“多肽類藥物的研究進展”,結合其課題組展開的科研工作,系統(tǒng)地介紹了多肽藥物的研究進展,包括全球現已上市的多肽藥物基本信息、優(yōu)缺點分析、藥動學參數改進方法、劑型開發(fā)與多肽設計、我國多肽藥物的研發(fā)現狀,并展望了該類藥物的未來發(fā)展方向。殷潤婷副教授等對近幾年新發(fā)現的抗腫瘤多肽的作用機制及其研發(fā)概況進行綜述,為抗腫瘤小分子肽類藥物的研究啟迪了思路。
羅學剛副教授等撰寫的“蛋白質多肽類藥物的脂肪酸修飾研究進展”一文對蛋白質多肽藥物的脂肪酸修飾特點、方法及其研究進展進行了歸納和綜述,并從修飾位點選擇、相關雜質的監(jiān)測和控制、體內藥動學參數分析等方面指出該研究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旨在改善蛋白質與多肽類藥物的穩(wěn)定性和藥動學參數,具有較好的實用性和參考價值。
腫瘤免疫治療是抗腫瘤藥物研究熱點之一。王淑珍副教授等撰寫的“靶向T細胞共信號的腫瘤免疫治療研究進展”一文,從抗體藥物的角度出發(fā),圍繞腫瘤免疫治療新靶點,包括免疫檢查點CTLA-4、PD-1、PD-L1和共刺激分子CD137,介紹了它們參與免疫調節(jié)作用的分子機制及其相關抗體藥物用于治療多種惡性腫瘤的最新臨床進展,為腫瘤免疫治療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熊晶博士等撰寫的“新型小肽抗血小板治療研究進展”,根據新型小肽的結構特點,將目前國內外正在研發(fā)的抗血小板小肽分為RGD模擬肽、RGD肽衍生物、RGD肽類似物及非RGD序列肽,分別從結構、藥效、作用特點等方面介紹各類小肽的研究進展,為新型小肽的研發(fā)提供了借鑒。
生命的一切活動或功能均離不開蛋白質的物質基礎。發(fā)現和鑒定具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質,并將其開發(fā)為藥物,是近年來新藥研發(fā)的思路之一,國內外大型藥企均在加強對這一領域的布局。除了對蛋白質與多肽本身的研究外,生物醫(yī)藥領域多學科交叉融合,新技術不斷涌現,從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蛋白質與多肽類藥物的快速發(fā)展,可以相信,蛋白質與多肽類藥物將會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本期欄目主編介紹] 奚濤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藥科大學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和海洋藥物中心主任。現為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新藥審評專家和保健食品審評專家、江蘇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新藥審評專家、衛(wèi)生部特殊食品評審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國家科技部“863”項目和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審評專家;擔任中國海洋藥物學會理事,江蘇省藥學會生物技術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江蘇省藥理學會理事等。
多年來主要從事分子藥理學和海洋藥物研究工作。以抗腫瘤藥物靶標和腫瘤發(fā)病機制為主要研究方向,建立了系統(tǒng)的腫瘤相關基因篩選,基因功能研究以及microRNA對腫瘤發(fā)生、發(fā)展及轉移的調控研究,抗腫瘤藥物作用機制的研究技術平臺。在海洋藥物研究中,建立了來自南北極地的海洋微生物種子庫和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謝活性產物研究的技術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