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昆山市聯(lián)絡站 吳貽文
·專稿·
讓革命傳統(tǒng)教育大旗高高飄揚
——賀《大江南北》創(chuàng)刊30周年
□本刊昆山市聯(lián)絡站吳貽文
20 15年《大江南北》雜志創(chuàng)刊30周年了,發(fā)行量仍保持在15萬份以上,在當前紙質媒體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能得到廣大讀者的認可,這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成績。這個喜訊,大大振奮了雜志社、各地聯(lián)絡站的同志和一大批熱愛《大江南北》的讀者,大家為之歡欣鼓舞、熱烈慶賀。
《大江南北》能獲得讀者的認可和喜愛,再一次說明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1985年當時的上海市委書記胡立教、夏征農等老領導提議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創(chuàng)辦《大江南北》是非常正確的。他們以遠大目光看到中國要把社會主義建設搞上去,必須繼承發(fā)揚黨和軍隊的革命精神,傳之后代,就要有一份期刊專講黨和軍隊的革命精神、革命事跡,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以各種先進典型人物來教育人、培養(yǎng)人,讓他們高舉黨的革命傳統(tǒng)大旗,在黨的領導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經過30年之后的今天,再回顧過去,充分證明了當時市委老書記們建議的正確性。
二、《大江南北》這份雜志弘揚主旋律、宣傳正能量,深受廣大讀者歡迎。在華東地區(qū)和北京、廣州、重慶等地的讀者,都知道有一份名叫《大江南北》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期刊,是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主辦的,內容翔實、生動,鼓舞大家的革命意志,投身于學習、建設。該刊是華東地區(qū)的優(yōu)秀期刊,十分受人歡迎。
三、《大江南北》有一支雄厚的離退休老同志隊伍,他們深深與《大江南北》結緣,把宣傳、發(fā)行《大江南北》當作己任。當年參加革命的老同志,現(xiàn)在人離退休了,思想不能離退休,仍要像《大江南北》所報道、傳播的革命精神一樣,積極協(xié)助辦好雜志。如揚州市老專員薛先洛同志,浙江省武義縣的聯(lián)絡站主任徐龍飛同志等老革命,是《大江南北》的熱心讀者,又是忠誠的志愿者,是功臣。
四、《大江南北》能有今天,靠的是雜志社和各地聯(lián)絡站同志的共同努力。他們采訪、組稿、宣傳、發(fā)行、學用,經歷了種種困難曲折、苦辣酸甜。雜志社白手起家,斗室采編,從季刊、雙月刊、月刊一直至今,是由一批又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在當?shù)馗骷夵h政領導重視、支持下,一關又一關地開拓前進的。200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我們昆山正好是第一次參加工作會議,聽報告、聽發(fā)言,在當時會場革命精神、愛國主義精神氣氛下,看到各地先進典型,深受教育,以后才快步發(fā)展,進入了發(fā)行先進行列。當時上海有老領導蕭卡、王維、陳揚、唐功儒等同志,各地有張正聯(lián)、周長根、張祥林等領頭人和大家一起。我們到了今天,不能忘了那個艱難、困苦、發(fā)展的時期。現(xiàn)在有些同志老了、退了。但有更多的新人來了、進了。后浪推前浪,總希望《大江南北》越辦越好。2005年到2010年是《大江南北》發(fā)展最快時期、年均增發(fā)1萬份以上。或者說,2005年之后的十年是《大江南北》最好的十年。
五、《大江南北》新老班子順利交接,后繼有望?!洞蠼媳薄愤@面革命傳統(tǒng)教育大旗,一定要扛下去。相信在新的領導班子努力下,《大江南北》會辦得更好、更精彩,愿黨的光榮革命傳統(tǒng)教育大旗高高飄揚!
本刊訊 2015年1月13日,浙江長興舉行新四軍蘇浙軍區(qū)成立70周年紀念活動。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原會長、中國新四軍研究會第一副會長、陳毅元帥之子陳昊蘇,北京軍區(qū)原副司令員、粟裕大將長子粟戎生中將,中國遠洋公司原副經理、粟裕大將次子粟寒生,粟裕將軍的秘書朱楹少將,原蘇浙軍區(qū)一縱隊司令員王必成之女王蘇炎,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影視會副會長顧輝,浙江省旅游局副局長、省新四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陳培德,長興縣委書記、縣長呂志良等出席活動。長興縣委宣傳部部長王慶忠主持活動。
1944年粟裕同志遵循黨中央、毛主席指示,率一師南下,于1945年1月與第16旅在長興仰峰岕會合,并成立了新四軍蘇浙軍區(qū),領導江南人民抗日,與人民結下了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魚水深情。至今,軍民之情仍廣為傳頌,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將被永遠牢記和敬仰。(趙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