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卓越,肖于波
(1.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遼寧沈陽110036;2.沈陽化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遼寧沈陽110142;3.沈陽化工大學體育系,遼寧沈陽110142)
勞動收入份額波動背后的生產要素效率分析
谷卓越1,2,肖于波3
(1.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遼寧沈陽110036;2.沈陽化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遼寧沈陽110142;3.沈陽化工大學體育系,遼寧沈陽110142)
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勞動收入份額不斷下滑,近年又出現(xiàn)異常波動。研究表明,生產要素使用效率是勞動收入份額最重要的影響因素,而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和升級、要素市場價格機制、財政收支政策、對外經濟貿易、城市化進程都可能影響要素使用效率。
勞動效率;資本效率;勞動收入份額
勞動收入份額即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它反映的是勞動在各類生產要素中的收益公平性,亦關系著社會的穩(wěn)定性及居民消費的可持續(xù)性。國際勞工組織《2012/13年全球工資報告》中提到從1990年至2009年間,在可獲得數(shù)據(jù)的30個發(fā)達國家中,有26個國家的勞動報酬占國民收入比例下滑。除發(fā)達經濟體外,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的勞動收入份額也呈現(xiàn)下降趨勢。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勞動者報酬占國民收入的份額保持在55%以上,到80年代末已近60%。然而,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的勞動收入份額整體呈現(xiàn)下滑趨勢。至2007年,我國勞動收入份額降至46%。2008年勞動收入份額突然跳躍式升至53%,至2012年勞動收入份額一直在53%左右徘徊。然而,與多數(shù)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55%-65%的勞動收入份額相比,我國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仍有待提高。為此,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解釋了我國勞動收入份額下降的成因,并希望找到合理的解決辦法。然而,由于要素收入份額的影響因素較多,因此,在如何提升勞動收入份額方面學者們也頗有爭議。本文經研究發(fā)現(xiàn),要素收入份額的諸多影響因素都與生產要素使用效率有關,通過改變要素的相對效率可以有效地改善我國要素收入分配的狀況。
從理論上講,一種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程度與這種要素在生產中的貢獻度應是相匹配的。而要素的貢獻度與要素的投入量和要素的使用效率有密切關系。利用CES生產函數(shù)可以清晰地看到勞動收入份額與生產要素使用效率之間的關系。假設廠商生產過程中只投入勞動和資本兩種要素,則不變要素替代彈性(CES)生產函數(shù)形式如下:
其中,At和Bt分別表示資本增進型和勞動增進型技術進步參數(shù),反映了資本和勞動的使用效率。c∈(0,+c)為要素替代彈性,a∈(0,+c)為要素份額參數(shù)。若記資本收入份額為和勞動收入份額分別為SKt和SLt,則SLt+SKt=1。分別對(1)式求Lt和Kt的偏導,可以得到資本邊際產出和勞動邊際產出,分別記為r和w。則勞動收入份額和資本收入份額之比為:
由式(2)可以看出,影響要素收入份額之比的因素包括要素替代彈性c、資本和勞動的相對使用效率(At/Bt)以及資本與勞動投入之比(Kt/Lt)。若c>1,(At/Bt)的上升或(Kt/Lt)的上升都會導致勞動與資本收入份額比的下降;反之,若0<c<1,(At/Bt)的上升或(Kt/Lt)的上升都會導致勞動與資本收入份額比的上升。因此,要素替代彈性是一個關鍵參數(shù)。
對于我國的生產要素替代彈性,學者們的估計值基本是在大于0且小于1的范圍內。這意味著資本與勞動使用效率之比與勞動收入份額的變化是同向的,資本與勞動投入之比即勞均資本存量與勞動收入份額的變化也是同向的。勞動收入份額的變化正是取決于這兩種因素的變化方向及作用力的大小。由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勞均資本是不斷上升的,因此,勞動收入份額出現(xiàn)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歸結于資本與勞動效率之比的下降,而且其影響程度超過了勞均資本積累對勞動收入份額的正向推動作用;而2008年勞動收入份額的突然上升與國家4萬億投資有直接關系,當然也可能與某些因素引起的要素相對效率變化存在一定聯(lián)系。
效率在經濟學中的一種解釋是產出與投入之比。若在既定投入下產出提高或在既定產出下投入減少,則效率提高。那么,是什么因素導致了1997年前的近20年時間里我國勞動投入產出效率的增速超過了資本投入產出效率的增速呢?
第一,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產業(yè)格局的變化會引發(fā)不同產業(yè)或行業(yè)效率的相對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第二、三產業(yè)的比重不斷擴大。在制造業(yè)和服務業(yè)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過程中,它們吸收了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但兩大產業(yè)的資本效率改進速度卻不是很理想。產業(yè)附加值低、缺乏自主品牌和創(chuàng)新能力、經營方式和內部治理落后等問題一直存在。服務業(yè)尤其是現(xiàn)代服務業(yè)明顯滯后,很多服務企業(yè)經營管理粗放,缺少技術含量。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第
二、三產業(yè)內部競爭加劇導致的勞動效率的快速提升。資本和勞動效率的相對變化造成了資本收入份額的上升和勞動收入份額的下降。
第二,要素市場價格機制。要素價格決定了要素成本,從而影響要素的使用效率。如果一種要素價格相對低廉,獲取相對容易,這種要素的效率改進動力就比較弱。我國勞動力和資本要素市場的定價機制尚未健全,資本和勞動的價格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扭曲。一方面,在勞動力市場上,戶籍政策、地方保護措施等限制了勞動力在地域間的流動,無法合理地進行要素配置和勞動力市場定價,降低了其議價能力,勞動力定價往往偏低。經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我國勞動價格扭曲程度從1997年開始逐漸下降,勞動價格扭曲程度從1.456降至2007年的0.882①如果用要素邊際產出與要素實際價格之比來表示該類要素的價格扭曲程度,那么,扭曲程度大于1就表示要素定價偏低,小于1就表示要素定價偏高。本文的勞動邊際產出用以1978年為基期的勞動收入與就業(yè)人數(shù)之比來表示。勞動力實際價格用勞動力名義價格(即全國職工平均工資)除以以1978年為基期的消費者價格指數(shù)(CPI)來表示。,這意味著這段時期勞動力實際價格持續(xù)上升。勞動力價格的上升增加了勞動者提高效率的積極性,同時迫使廠商努力提高勞動要素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在資本市場上,政府干預、行業(yè)壟斷等因素導致資本要素價格長期被低估,我國資本價格扭曲度從1985年的4.97升至2007年的10.08②本文的資本邊際產出用以1978年為基期的資本收入與資本存量之比來表示。資本實際價格用一年期實際貸款利率即名義貸款利率減去以1978年為基期的生產者價格指數(shù)(PPI)來表示。,資本邊際產出是資本實際價格的十倍之多。因此,企業(yè)提升資本效率的動力明顯不足。
第三,財政收支政策。在財政收入方面,稅收對要素效率的影響最為明顯。作為對資本收入征稅的重要稅種之一的企業(yè)所得稅會影響企業(yè)的投資收益。2007年以前,我國國內企業(yè)稅費種類比較繁多,非稅負擔較重,但從宏觀稅負水平來看,企業(yè)所得稅占財政收入及GDP的比重在90年代之后還是有所減少的。1985年我國企業(yè)所得稅占財政收入的比重為34.7%,2007年則為17.1%。宏觀資本收益率的上升弱化了資本效率改進的動力。我國對勞動收入征稅的主要稅種之一是個人所得稅,但個人所得稅中包含了勞動稅收和資本稅收兩部分。長期以來,我國個稅設計中對勞動所得征稅仍重于對資本所得征稅,勞動稅收的相對壓力迫使那些沒有資本收入來源的低收入群體努力提高勞動效率,從而與資本使用的低效率形成對比。在財政支出方面,科技支出、政府投資性支出的資本使用效率拉低了社會資本的整體使用效率。首先,我國財政科技支出規(guī)模雖然在不斷擴大,但對財政科技資金績效的管理仍存在不足,部分儀器設備利用率低、評估與終止機制不健全等影響了資金使用效率。其次,政府投資性支出對我國經濟建設起到了較強的帶動作用,但研究表明政府投資會對民間投資在短期內形成“擠出效應”。而相對于民間投資,政府投資的市場動力存在先天缺陷,不利于提高投入產出率,因此,從投資的結構、質量及效率水平來講,很難使投入的資本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第四,對外經濟貿易。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度的加深,進出口貿易往來日益頻繁。出口額的增加雖然可以增加國內勞動就業(yè)崗位,但我國長期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為主,這種產品產品生產以高效率、低成本的勞動為基礎,因此,出口貿易額的增加強化了勞動力的高效率特征。在進口方面,由于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升級的需要,機器設備是我國的主要進口產品,這些先進的機器設備大多要求與技能勞動相匹配,因此,這使得勞動效率的改進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時,進口會使國內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提高勞動效率、降低勞動成本也是廠商的戰(zhàn)略之一。外商直接投資雖然可以產生“就業(yè)效應”,增加國內就業(yè)崗位,提高勞動者工資收入,但由于我國外商直接投資領域多為勞動密集型部門,隨著“技術溢出效應”的顯現(xiàn),這些外來的資本更多改善的是勞動效率,而非資本效率;同時,一些地方政府在關注外資引進數(shù)量的同時卻忽視了外資利用效率。部分外資在行業(yè)和區(qū)域間的配置不夠合理,某些地區(qū)或行業(yè)內出現(xiàn)資本相對過剩,過多的外資甚至“擠出”了國內的民間資本,不但造成資源浪費,而且由于資本獲得比較容易,導致這樣的行業(yè)或部門失去了改進資本效率的動力。
第五,城市化進程。城市化進程推動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使勞動力更趨向合理配置,改善了勞動使用效率。此外,城市化建設通常伴隨著城市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然而,有研究表明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在城市化建設中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等的配套資金規(guī)模一直在不斷增加,但投資效率卻不理想,投資項目決策失誤的情況時有發(fā)生。
上述因素與要素效率的變化和我國勞動收入份額的下降有著直接聯(lián)系。而2008年勞動收入份額的突然上升與要素投入和要素效率的變化都有關系。2008年第四季度開始,國家投資4萬億用于拉動經濟,這直接導致了勞均資本的上升,對于勞動收入份額而言,其正向拉動作用超過了要素效率變化的負向作用。當然,如果考慮下列因素,2008年我國資本與勞動相對效率的下降也可能有一定減緩,從而使勞動收入份額的下降有所減弱:第一,要素價格扭曲程度的相對變化。我國銀行基準貸款利率在2007-2008年之間有所上浮,資本成本的上升促使企業(yè)提高資本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受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很多企業(yè)也出現(xiàn)了不景氣的狀況,就業(yè)難度加劇,市場的勞動價格也受到了影響,勞動價格扭曲程度由2007年的0.882升至2008年的0.994,勞動價格的下降使勞動積極性和勞動效率下降。第二,進出口的減少。金融危機使商品需求銳減、企業(yè)開工不足,企業(yè)資本和勞動的產出效率都出現(xiàn)下滑。很多原本靠大量資本支撐的企業(yè)必須改進資本效率,以減少資本成本。第三,個人所得稅制的變化。2008年,我國個稅起征點從1600元提高到2000元,個稅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1.198%降至2008年的1.185%,個稅起征點的提高意味著低收入群體負擔減輕,而這部分人在我國勞動者中占有較大比重,原本巨大的勞動效率改進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減輕。2009年之后,勞動收入份額基本保持在52%-54%之間,這主要是受到2007年和2008年經濟和政策效應的延續(xù)影響。
改善要素收入分配的現(xiàn)狀不僅是我國收入分配改革中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徑,也是社會進步和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
正如式(2)所示,勞動收入份額受要素相對效率與勞均資本兩大因素影響。然而,勞均資本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是有限的,因為要素替代彈性顯示我國的資本和勞動并不是完全替代關系,兩種要素都是企業(yè)生產不可或缺的,二者的投入數(shù)量存在某個最優(yōu)的匹配比,如果要素投入之比超過了這個臨界點,就會造成資源配置效率的損失。因此,一味地依靠增加勞均資本來提升勞動收入份額是不可行的。可見,提升資本使用效率是改變要素收入份額的有效途徑。促進廠商提高資本效率必需一定的政策和機制,為改進資本效率創(chuàng)造條件和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我國勞動收入份額提升的原因中除了個稅改革外,貸款利率的上浮、金融危機、貿易額的縮減等狀況都會給經濟發(fā)展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因此,依靠這些方法來改善資本效率具有很大風險和不確定性,并不是很理想的辦法。目前,我國可以考慮從如下幾方面來改善勞動收入份額。
一是在產業(yè)政策方面,加快傳統(tǒng)產業(yè)向現(xiàn)代產業(yè)的調整升級,提高產業(yè)生產效率和創(chuàng)新能力,利用優(yōu)惠政策或價格杠桿激勵制造企業(yè)和服務企業(yè)提高資本使用質量,尤其應加快發(fā)展以智力化、資本化、專業(yè)化、效率化為特征的高端服務業(yè),從而促使資本使用效率提高。
二是在政府財政收支政策方面,一要加快科技資金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國家財政科技經費的使用效率,優(yōu)化科技評價與創(chuàng)新政策體系;二要改革個稅征收和監(jiān)管體制。目前中國的個稅來源主要集中在中等及中下等收入階層,有關統(tǒng)計顯示我國近2/3的個稅收入來源于中低收入家庭,富裕階層的稅負較外國來說相對太輕。加上個稅征收效果主要是那些拿死工資的工薪階層,而對收入來源更多元的“富人”的逃稅、避稅卻難以約束,因此出現(xiàn)了“個稅”變“工薪稅”的狀況。因此,個稅的改革不僅是提高起征點的問題,更應盡早實現(xiàn)個稅的綜合所得征收模式,當然,前提是要加快稅務部門信息化建設,以及全社會醫(yī)療、教育、住房等各部門的信息聯(lián)網(wǎng)和信息時時更替技術開發(fā)。
三是在對外經濟貿易方面,應不斷改善出口商品結構,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轉變,提升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這樣才能促使國內企業(yè)不斷提高資本效率。在外資使用方面,合理利用利率、匯率等措施引導外資的適度使用規(guī)模以及外資在行業(yè)和區(qū)域間的流向,使外資更多流向資本稀缺或利于結構性優(yōu)化的行業(yè)或地區(qū),創(chuàng)新外資引進制度,加強對外資使用的監(jiān)督,規(guī)范政府引資行為,從而提高外資利用效率。
四是在生產要素市場建設方面,加快勞動力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市場化減少,減少人為的政府干預、行業(yè)壟斷和地方保護措施,消除地域間價格差,使生產要素實現(xiàn)優(yōu)化配置和價格合理化。
五是在城市化建設方面,基礎設施建設的適度超前投資是可以的,但如果過度超前投資、又缺乏合理的論證和科學決策機制,很可能造成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因此,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必須謹慎論證,建立全面的投入產出評估機制,完善階段性的全過程監(jiān)督機制,以減少投資偏誤。統(tǒng)籌節(jié)省建造成本、縮短項目時間、提高項目質量、降低決策風險、提高投資效益的目標,吸引包括民間資本在內的社會資金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有適當回報的可經營性城市基礎設施項目,以提高投資效率。
[1]Guscina A.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on Labor’s Share in National Income[Z].IMF WorkingPaper,2006.
[2]Decreuse B&Maarek P.FDI and the labor sha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theory and some evidence[Z].THEMA Working Papers,2008.
[3]Leon-Ledesma M A,McAdam P&Willman A.Identifying th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with Biased Technical Chang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0(4):1330-1357.
[4]Gollin D.Getting Income Shares Righ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2(2):458-474.
[5]陳曉玲,連玉君.資本—勞動替代彈性與地區(qū)經濟增長——德拉格蘭德維爾假說的檢驗[J].經濟學,2012(1):93-118.
[6]戴天仕,徐現(xiàn)祥.中國的技術進步方向[J].世界經濟,2010(11):54-70.
[7]許圣道,劉昕.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瓶頸與破解[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26-30.
【責任編輯趙偉】
F270.3
A
1674-5450(2015)04-0061-04
2015-03-15
谷卓越,女,遼寧阜新人,遼寧大學經濟學博士研究生,沈陽化工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