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艷梅,李仕華
(1.峨山縣雙江街道農業(yè)技術推廣站,云南 峨山 653200;2.峨山縣農業(yè)技術推廣站,云南 峨山 653200)
不同氮、磷、鉀配方施肥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龍艷梅1,李仕華2
(1.峨山縣雙江街道農業(yè)技術推廣站,云南 峨山 653200;2.峨山縣農業(yè)技術推廣站,云南 峨山 653200)
通過雙江街道小麥“3414”田間肥料效應試驗,獲得峨山縣雙江街道小麥氮、磷、鉀肥料配方的最佳施肥量為N 180.0 kg/hm2、P2O546.5 kg/hm2、K2O 69.0 kg/hm2,N∶P2O5∶K2O為1∶0.26∶0.38,單產達到7 750.5 kg/hm2,為峨山縣小麥施肥分區(qū)和肥料配方提供科學依據(jù)。
氮、磷、鉀;配方施肥;小麥;產量
1.1 試驗地概況
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在峨山縣雙江街道石泉村委會董家莊組包春華農戶責任田中實施,海拔1 533 m,北緯24°11′0.5″,東經(jīng)102°24′5.5″;土壤類型為水稻土-潴育型-沖積性-雞糞土田,土質輕壤,中上等肥力;前作除蟲菊,排灌方便。
1.2 試驗材料
小麥品種選擇綿陽19號,氮肥選用銀河化工尿素(含N 46%)、磷肥選用普通過磷酸鈣(含P2O516%)、鉀肥選用硫酸鉀(含K2O 50%)。
1.3 試驗設計
采用“3414”肥料效應完全實施試驗,設14個處理,3次重復,共42個小區(qū),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面積20 m2(10 m×2 m),小區(qū)間隔0.5 m,試驗各區(qū)組處于同一肥力梯度,同一重復各處理隨機區(qū)組排列。統(tǒng)一采用等行條播,行距36 cm,播種量150 kg/ hm2(每小區(qū)0.3 kg),基本苗300萬叢/hm2(每小區(qū)0.6萬叢),小區(qū)四周設置保護行。
1.4 試驗方法
按統(tǒng)一試驗方案確定第2水平的施肥量:N 210 kg/hm2、P2O560 kg/hm2、K2O 75 kg/hm2。由此推算出氮(N)4個水平的用量分別為0 kg/hm2、105 kg/hm2、210 kg/hm2、315 kg/hm2;磷(P2O5) 4個水平的用量分別為0 kg/hm2、30 kg/hm2、60 kg/hm2、90 kg/hm2;鉀(K2O) 4個水平的用量分別為0 kg/hm2、37.5 kg/ hm2、75 kg/hm2、112.5 kg/hm2。小麥“3414”完全實施3次重復試驗N、P、K水平及各小區(qū)施肥量分別見表1和表2。
按施用時期分為底肥、分蘗肥、拔節(jié)肥,其中:氮肥(尿素)30%做底肥、30%做分蘗肥、40%做拔節(jié)肥;磷肥(普鈣)100%做底肥一次性施用;鉀肥(硫酸鉀)100%做底肥一次性施用。
2012年10月22日機耕機耙,耕地前取基礎土樣1個,10月23日整地理墑,并按設計要求規(guī)劃小區(qū),10月24日播種,露地條播。2012年10月24日施底肥,11月12日施分蘗肥,12月16日施拔節(jié)肥。2012年12月5日、2013年1月31日、2月10日人工除草3次。2012年11月12日、12月16日、2013 年2月12日各澆(灌)水1次。2013年1月12日、2月12日用吡蟲啉、粉銹清防治蚜蟲及銹病2次。整個生育期降雨較少,后期無倒伏,2013年4月19日收獲,同時做經(jīng)濟性狀調查,并按要求取處理1、處理2、處理4、處理6、處理8的土壤、植株、籽粒樣各1個,做后期檢測分析。
表1 小麥“3414”N、P、K水平
表2 試驗處理及各小區(qū)施肥量
表3 小麥“3414”試驗產量結果
2.1 不同氮、磷、鉀肥料配方對產量的影響
從表3可見,施肥區(qū)均比無肥區(qū)(處理1)增產,增產幅度316.7~2 700 kg/hm2,增6.2%~52.6%;其中處理9產量最高,單產7 833.3 kg/hm2,比無肥區(qū)(處理1) 增產2 700 kg/hm2,增52.6%;其次是處理6,單產 7 783.4 kg/hm2,比無肥區(qū)(處理 1) 增產2 650.1 kg/hm2,增51.6%。
無肥區(qū)(處理1) 單產5 133.3 kg/hm2,產量較高,表明試驗田塊土壤肥力較高;缺N區(qū)(處理2)單產5 450.0 kg/hm2,比無肥區(qū)(處理1) 增產316.7 kg/hm2,增6.2%,較施N區(qū)減產效果明顯,表明N素的施肥效應最明顯;缺P區(qū)(處理4) 單產7 616.7 kg/hm2,比無肥區(qū)(處理1) 增產2 483.4 kg/hm2,增48.4%,表明P素的施肥效應不明顯;缺K區(qū)(處理8) 單產7 616.7 kg/hm2,比無肥區(qū)(處理1) 增產2 483.4 kg/hm2,增48.4%,表明K素的施肥效應不明顯;2水平施肥區(qū)(處理6)單產7 783.4 kg/hm2,產量排第2位,表明2水平施肥配方較合理;高N區(qū)(處理11) 單產7 450.1 kg/hm2,比處理6減產333.3 kg/hm2,產量排第9位,低N區(qū)(處理3、處理12、處理13)平均單產7 483.4 kg,比處理6減產300 kg/ hm2,產量分別排第11、8、4位,表明本試驗田塊小麥N肥施用水平不宜過高。
2.2 效益分析
從表4可見,施肥區(qū)均比無肥區(qū)(處理1)產值高,其中處理9產值最高,達到20 366.70元/hm2。純收入處理9最高,達到18 044.70元/hm2;處理2純收入最低,為12 571.05元/hm2。產投比處理1(無肥區(qū))最高,達17.8∶1;處理11產投比最低,僅為6.23∶1。
表4 小麥“3414”試驗效益分析
2.3 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較
經(jīng)方差分析,F(xiàn)測驗處理間F值=62.630>F0.01= 2.904,說明試驗各處理間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重復間F值=0.859<F0.05=3.369,說明各處理重復間產量差異不顯著。
表5 小麥“3414”試驗方差分析
表6 小麥“3414”試驗三元二次綜合效應回歸分析
經(jīng)多重比較,處理9與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5、處理14間產量差異極顯著,處理6與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14間產量差異極顯著,處理1與處理2間產量差異顯著,2者產量極顯著低于其它處理。處理9與處理11間產量差異顯著,處理6與處理5間產量差異顯著,處理10與處理3、處理14間產量差異顯著,處理4、處理8、處理7、處理13與處理14間產量差異顯著,其它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2.4 三元二次綜合效應回歸分析
經(jīng)回歸分析,F(xiàn)值=15.5845>F0.01=14.6591達極顯著水平。方程應用建議:最大施肥量N 213 kg/hm2、P2O554 kg/hm2、K2O 75 kg/hm2,產量可達7 800 kg/ hm2;最佳施肥量 N 180 kg/hm2、P2O546.5 kg/hm2、K2O 69 kg/hm2,產量可達7 750.5 kg/hm2。
表7 小麥“3414”試驗產量多重比較
試驗結果表明,不同氮、磷、鉀配方施肥對小麥產量影響較大,方程應用建議最大施肥量N 213 kg/ hm2、P2O554 kg/hm2、K2O 75 kg/hm2,產量可達7 800 kg/hm2;最佳施肥量 N 180.0 kg/hm2、P2O546.5 kg/ hm2、K2O 69.0 kg/hm2,產量可達7 750.5 kg/hm2。
本肥力田塊小麥推薦氮、磷、鉀配方施肥量為N 180.0 kg/hm2、P2O546.5 kg/hm2、K2O 69.0 kg/hm2,N∶P2O5∶K2O比例為1∶0.26∶0.38。經(jīng)2014年校正試驗后,確定峨山縣小麥配方施肥最佳模式,可在大面積上推廣應用。
2014-05-20
龍艷梅(1976-),女,彝族,助理農藝師,從事農業(yè)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