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正式進入“拖欠國”行列,成為首個欠債不還的發(fā)達國家,并且債務高達250億美元。這足以證明IMF救助希臘的前后三輪計劃都無功而返。到底是“生病”的有原罪,還是救治的醫(yī)術不佳?
由于未能在6月30日償還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5.5億歐元的債務,希臘正式進入“拖欠國”行列。
太陽底下無新事。IMF說自1980年以來欠債不還的情況已發(fā)生29次,在希臘之前大約有25個國家未能及時償還債務,其中四個國家是“慣犯”。這些國家的名單很能說明問題:全部都是新興國家,其中許多是所謂“不健全者”,或者是飽受戰(zhàn)爭痛苦的“失敗國家”。當前,只有三個國家拖欠IMF債務,分別是蘇丹(自1984年以來)、索馬里(自1987年以來)以及津巴布韋(自2001年以來)。希臘在兩周前加入了它們的行列,成為首個欠債不還的發(fā)達國家(即經(jīng)合組織成員國)。
另一個引人矚目的事實是:希臘拖欠IMF約250億美元,是其他拖欠國總數(shù)的3.7倍。即使剔除通脹因素后,仍然達1.8倍。有人會問:為什么IMF要把這么多錢借給這么一個在財政深淵中越陷越深的國家呢?
首先,被拖入希臘危機以及其他歐元區(qū)內(nèi)危機(愛爾蘭、葡萄牙、塞浦路斯)的IMF,其實是不能以傳統(tǒng)模式來運作的。IMF通常實施大刀闊斧且嚴苛的改革和緊縮措施,但其效果經(jīng)常會因貨幣貶值(這在歐元區(qū)無法做到)、債務重組(對希臘的另兩大債主,即歐洲機構以及歐洲各國政府來說還未成事實)而大打折扣。
第二,雖然明知歐元區(qū)危機與一般危機不同,但IMF仍沿用了傳統(tǒng)的乘數(shù)模式來評估緊縮政策的效應,導致希臘經(jīng)濟增長率在2009-2013年期間平均被高估5.2個百分點。這意味著IMF采用這種方式評估的成功計劃實際是一紙空文,IMF的首席經(jīng)濟學家奧利佛·布蘭查德(Oliver Blanchard)在2002年底就承認了這一點。
最后,盡管IMF在2013年初已發(fā)表一份報告,暗示首輪救助希臘的計劃有重大瑕疵,但是仍參與了第二輪救助??梢哉f這是“沉沒成本謬誤(sunk-cost fallacy)”的一個絕佳案例。你可能會想,經(jīng)濟學家應該知道得更多才對。IMF現(xiàn)在承認,第二輪救助希臘計劃也是有問題的;但卻又暗示會出第三輪救助計劃。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然而,一錯再錯實在糟糕。對于這種犯了錯、承認錯誤然后屢屢再犯者,我們該說它什么好呢?
作者賀安卓系瑞銀財富管理首席經(jīng)濟學家、歐洲首席投資總監(ji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