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見龍 蔡明 封喜翠 袁清 李聰然 洪欣 金海龍 李響 李州利 石炳毅
【摘要】目的探討和研究枸櫞酸與普通肝素抗凝在腎移植術后腎功能延遲恢復(DCF)患者的連續(xù)腎臟替代療法(CRRT)中的應用效果及安全性對比。方法研究對象選取為2012年1月-2015年1月之間行腎移植術后出現DCF的36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8例,兩組患者均行CRRT治療,對照組采用普通肝素抗凝,觀察組則采用枸櫞酸抗凝,對兩組患者的血液凈化效果和不良反應進行統(tǒng)計對比。結果兩組患者在平均血流速度、24h置換液量、透析器使用時間對比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無一例發(fā)生相關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0.0%,對照組H1現牙齦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3例,全身皮下瘀斑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8.9%,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DCF患者在行CRRT治療過程中,應用枸櫞酸抗凝的效果較好,且安全性顯著高于普通肝素,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腎移植術后:腎功能延遲恢復;連續(xù)腎臟替代療法;枸櫞酸
【中圖分類號】R45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742(2015)06(b)-0111-02
腎功能延遲恢復(DCF)是同種異體腎移植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會導致患者出現腎功能異常、體質量增加、心率加速、少尿或無尿等癥狀,甚至會引發(fā)急性腎衰,危及患者生命。連續(xù)腎臟替代療法(CRRT)是一種較為成熟的血液凈化技術,在治療全身性炎癥反應、多器官障礙以及DGF上均有較好療效,但CRRT的治療過程中如果未進行抗凝處理,則會導致血液在管路中迅速凝結,造成血漿成分的大量損失,影響療效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以往臨床多采用普通肝素進行抗凝處理,但并發(fā)癥較多,并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該研究選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該院收治的3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近年來應用枸櫞酸進行CRRT過程中的抗凝取得了較好成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整群選取為2012年1月-2015年1月之間行腎移植術后出現DCF的36例患者,排除凝血障礙或有出血傾向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8例,觀察組包括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齡27~71歲,平均(55.3±7.9)歲;對照組包括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齡24~70歲,平均(55.1±8.O)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CRRT治療,頸內靜脈單針雙腔留置插管、股靜脈留置插管或鎖骨下靜脈插管建立血液循環(huán),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換液量和超濾量的調整,置換液多采用前置換。對照組患者治療過程中采用肝素抗凝,首次劑量10~155U/kg,保持3~15U/kg/h,以低鈉、低堿基置換液為透析液和置換液;觀察組采用4%枸櫞酸鈉溶液進行抗凝,根據患者血流速度調整枸櫞酸泵速,配置常規(guī)置換液,血濾管路靜脈端泵入10%的葡萄糖酸鈣,根據枸櫞酸泵人速度進行葡萄糖酸鈣泵入速度的調整。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兩組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及時根據患者情況調整抗凝藥物用量,必要時更換濾器。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24h置換液量、透析器使用時間、不良反應情況進行統(tǒng)計對比。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對比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用X?檢驗,P<0.05視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血液凈化效果對比
兩組患者在平均血流速度、24h置換液量、透析器使用時間對比上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5),見表1。
2.2 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從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來看,觀察組無一例出血或原有出血傾向加重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發(fā)生率0.0%;對照組出現牙齦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3例,全身皮下瘀斑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8.9%。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X?=21.476,P<0.05)。
3 討論
DGF是腎移植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有文獻統(tǒng)計DGF的發(fā)生率在10%~60%之間,并指出導致DGF的主要原因包括:①手術并發(fā)癥如輸尿管梗阻、腎動脈痙攣等;②急性腎小管壞死;③腎臟再灌注損傷;④免疫排斥反應;⑤感染。如果未能及時進行治療,會造成腎功能異常、體質量增加、心率加速、少尿或無尿等癥狀,甚至會引發(fā)急性腎衰,危及患者生命。
CRRT是近年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血液凈化技術,在臨床已經廣泛開展,用于DGF的治療有較好表現,CRRT能夠迅速的解除患者的腎臟壓力,糾正水電解質失衡,清除炎性介質,減少對機體組織的損傷。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透析治療過程中,如果未經抗凝處理,血漿成分容易形成血栓,導致毒素不能充分去除,影響透析效果,而頻繁更換濾器雖然能夠減少影響,但大大提高了治療成本,因此在CRRT過程中進行抗凝處理是保證療效的重要前提。
肝素是目前CRRT常用的抗凝藥物,能夠與抗凝血酶AT-III相結合,增強其抗凝活性,而從達到抗凝的作用,具有效果好,價格便宜等優(yōu)點,能夠有效防止濾器凝血,延長濾器的使用壽命,但從目前的文獻報道來看,肝素抗凝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易誘發(fā)血小板減少癥,出血風險升高。枸櫞酸屬于一種三羧酸類化合物,其抗凝作用與鈣離子有所相關,有文獻研究顯示,體外循環(huán)動脈端輸入枸櫞酸鹽后,能與血漿中的鈣離子相結合,從而達到抗凝的目的,因此在應用枸櫞酸抗凝的同時可在靜脈端輸入氯化鈣進行血液內鈣離子的補充,枸櫞酸對凝血系統(tǒng)的影響較小,能夠改善透析管路的生物相容性,減輕患者的炎癥反應,黃占東等人的研究顯示,枸櫞酸作為抗凝藥物應用于血液透析,能夠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出血傾向,提高濾器的使用率,但如果過早應用構櫞酸可能會造成低鈣血癥或代謝性堿中毒。Baldwin等人的研究指出,枸櫞酸在腎移植術后的CRRT治療中,能夠有效的減輕再灌注損傷所引起的一系列反應,包括局部炎性反應、鈣離子超載等,對于氧自由基的生成則與肝素抗凝并無顯著差異。
從該研究數據來看,兩組患者在平均血流速度、24h置換液量、透析器使用時間對比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普通肝素和枸櫞酸抗凝用于CRRT中的效果相近,均能夠達到預期的抗凝效果。但從安全性對比來看,觀察組未發(fā)生不良反應,而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達38.9%,這說明普通肝素抗凝的安全性較低,易導致患者產生出血傾向。這個研究數據與毛志國等人的結論相一致。孫彩霞等人的研究指出,在治療過程中需根據患者情況進行枸櫞酸用量的調整,且注意靜脈補充鈣離子,以防止低鈣血癥的發(fā)生,而從該組研究數據來看,并未發(fā)生此類不良反應,考慮原因是由于在透析過程中,給予患者了血濾管路靜脈端泵人10%的葡萄糖酸鈣處理,達到了預防低鈣血癥的目的。
綜上所述.DGF患者在行CRRT治療過程中,應用枸櫞酸抗凝的效果較好,且安全性顯著高于普通肝素,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