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震, 皮 兵, 李培旺, 李 力, 張良波, 李昌珠
(1.湖南省林業(yè)科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4; 2.湖南省生物柴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南 長沙 410004)
實生繁殖型板栗林改造技術研究
陳景震1,2, 皮 兵1,2, 李培旺1,2, 李 力1,2, 張良波1, 李昌珠1
(1.湖南省林業(yè)科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4; 2.湖南省生物柴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南 長沙 410004)
結合湖南實生繁殖型板栗低產林成因,通過良種改造和改善種植密度兩方面入手對其進行改造示范。結果表明,選育的新品種板栗7號、板栗8號、板栗9號和板栗11號單位冠幅面積產量都較對照鐵粒頭有較大提高,其中板栗7號單位冠幅面積產量最高,達到了502g/m2,增產幅度達到了40%,其他幾個品種增幅保持在20%~30%之間,板栗8號平均冠幅面積最小,而且植株間變化差異不大,板栗7號單位冠幅果實個數(shù)最高,達到了17個,但是堅果單果質量稍小一些,約12g左右,板栗9號和板栗11號單位冠幅面積果實個數(shù)較少,但是堅果單果質量較大,達到了14g左右,植株間的差異也不明顯;板栗林在密度改善方面以密度3m×4m為主進行疏伐。
板栗; 低產林; 改造; 研究
板栗(CastaneamollissimaBlume)是我國重要的木本糧食作物之一,其耐干旱、瘠薄,素有“鐵桿莊稼”的稱譽[1]。我國是世界第一大板栗生產國和消費國,板栗品種資源極其豐富,板栗品種達300余個,在全國20余個省(市)均有栽培,分布極廣[2-4]。
湖南省是重要的板栗產區(qū)之一,湖南的氣候、土壤等條件非常適合板栗的種植。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湖南省及其周邊板栗生產發(fā)展迅猛,年平均種植面積以20%~25%的速度增長[5]。據(jù)湖南農業(yè)年鑒統(tǒng)計,湖南栽培面積曾經高達8.10萬hm2(約110萬畝,2002年),總產量已超過6萬t,成為全省的第2大果品[6-7]。20世紀80~90年代板栗的迅猛發(fā)展,促進了湖南板栗產業(yè)的壯大,但是由于受到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板栗樹多種植在瘠薄的丘陵山地,種植密度過大,良種苗木不能及時推廣,導致劣質苗木多,從而形成了大面積的低產林[8-10]。
目前在湖南主要存在實生繁殖型和郁閉密植型[11-13]兩種類型的低產林。實生繁殖型是實生苗和嫁接苗混雜的品種,苗木良種少、劣質多;郁閉密植型板栗,其種植密度多為2m×2m和2m×3 m,大枝直立生長,內堂光禿[14]。在湖南這兩種類型低產林通常同時存在,鑒于低產林成林的原因,通過實施良種改造和改善種植密度來進行改造。
2002—2005年通過對湖南本地板栗調查選優(yōu),選擇出11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優(yōu)良品種,于2006年在瀏陽永安開展品比試驗,砧木為鐵粒頭,通過高接進行改良,選擇出4個優(yōu)良品種(2個早熟品種和2個晚熟品種),2010年開展小規(guī)模高接改良對比試驗,對照為鐵粒頭。4個新品種特性如下:
板栗7號: 屬于中晚熟品種,豐產穩(wěn)定性好,抗病性強,產量380kg/667m2左右。
板栗8號: 屬于早熟品種,果大,產量250 kg/667m2左右。
板栗9號: 該品種屬于早熟品種,果較大,產量290kg/667m2左右。
板栗11號: 該品種屬于晚熟品種,適應性強,產量較高,一般為308kg/667m2左右。
實生繁殖型低產林的改造是通過良種改造和間伐兩種方法進行,高改優(yōu)良品種選用板栗7號,板栗8號,板栗9號和板栗11號,密度2m×3m,每個品種高改示范667m2,對照為鐵粒頭;通過間伐方式對密度2m×2m和2m×3m的板栗林,改造為密度3m×4m和4m×4m的試驗地,改造示范667m2,同時選擇密度2m×3m和3m×3m試驗地作為對照。田間管理按照湖南省板栗園月管理歷進行。
平均冠幅面積: 測量每個品種南北冠幅和東西冠幅,冠幅面積=南北冠幅×東西冠幅,并求平均值;
堅果單果質量:每株品種隨機選擇50個球苞,堅果質量/堅果個數(shù);
單位冠幅面積產量=單位冠幅面積果實個數(shù)×果實單果質量×出實率[15];
通過表1可知,在同一栽培條件下,進行改良的品種單位冠幅面積產量較鐵粒頭都有較大的提高,板栗7號單位冠幅面積產量達到了502g/m2,增產幅度達到了40%,其他幾個品種通過高接之后產量也相應有所提高,幅度保持在20%~30%之間,參加試驗的品種中板栗8號平均冠幅面積最小,而且植株間變化差異不大,在單位冠幅果實個數(shù)方面,板栗7號品種最高,達到了17個,但是堅果單果質量稍小一些,約12g左右,板栗9號和板栗11號單位冠幅面積果實個數(shù)較少,但是堅果單果質量較大,達到了14g左右,植株間的差異也不明顯。通過分析,新選育的板栗品種產量較鐵粒頭有較大提高,堅果單果質量也表現(xiàn)比較突出。
表1 不同板栗優(yōu)良種質高接特性對比Tab.1 Comparisonofhigh-grafting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chestnut品種平均冠幅面積(m2)單位冠幅面積果實個數(shù)(個)堅果單果質量(g)單位冠幅面積產量(g/m2)均值標準差方差均值標準差方差均值標準差方差均值標準差方差板栗7號11.041.913.66175.002512.991.071.145502.9711.86140.76板栗8號8.431.011.02121.00112.930.060.003366.5112.66160.40板栗9號11.421.361.85124.512014.130.390.153446.1459.893587.36板栗11號10.901.381.91124.361914.190.750.561435.7689.417993.64鐵粒頭10.371.031.08141.00111.810.710.505357.6825.42645.93
根據(jù)不同疏伐密度建立的小型區(qū)域化示范(以鐵粒頭品種為主),單位冠幅面積果實個數(shù)以密度3m×4m最高,達到了20個,密度4m×4m堅果單果質量最大,為14.19g,其次是密度3m×4m,為13.13g,密度3m×4m的板栗出實率最高,達到了36.28%(圖1),而且以密度3m×4m改造的區(qū)域板栗單位冠幅面積產量也最大,達到了405.61g/m2(圖2)。通過分析,在湖南丘陵地可以密度為3m×4m進行疏伐改造低產林。
圖1 不同疏伐密度板栗果實各項指標變化Fig.1 Changes in dex of chestnut fruit in different thinning
圖2 不同疏伐密度板栗單位冠幅面積產量變化Fig.2 Changes of the yield per unit area of the chestnut crown in different thinning
20世紀90年代初板栗發(fā)展勢頭開始加快,由于思想的禁錮,在苗期種植板栗多以密度2m×2m和2m×3m為主[16],而且優(yōu)良種苗及新品種得不到及時推廣,導致目前板栗林出現(xiàn)郁閉,板栗產量急劇下降,形成低產林,栗農在種植過程中也注意到問題的嚴重性,然而改善種植密度進行疏伐,栗農又不能下決心去做[17-19]。本文通過改善種植密度,結合近幾年選育的新品種兩方面對低產林進行改良,讓栗農接受低產林改造,因為良種和種植密度是影響板栗產量的重要因素,同時結合其他撫育管理措施,如:修剪、施肥等[20],可實現(xiàn)板栗產量進一步提升。
(1) 選育的品種板栗7號、板栗8號、板栗9號和板栗11號通過高改,產量較鐵粒頭有了明顯的提高,其中板栗7號產量最高,達到了502g/m2,增幅達到了40%,其他幾個品種增幅保持在20%~30%之間;試驗板栗8號平均冠幅面積最小,而且植株間變化差異不大;在單位冠幅果實個數(shù)方面,板栗7號品種最高,達到了17個,但是堅果單果質量稍小一些,約12g左右,板栗9號和板栗11號單位冠幅面積果實個數(shù)較少,但是堅果單果質量較大,達到了14g左右,植株間的差異也不明顯。
(2) 單位冠幅面積果實個數(shù)以密度3m×4m最高,達到了20個,密度4m×4m堅果單果質量最大,為14.19g,其次是密度3m×4m,為13.13g,密度3m×4m的板栗出實率最高,達到了36.28%,而且以密度3m×4m改造的區(qū)域板栗單位冠幅面積產量也最大,達到了405.61g/m2,所以疏伐密度以3m×4m為主。
[1] 劉慶博,劉俊昌. 我國出口板栗的比較優(yōu)勢及其影響因素探討[J].國際貿易問題,2012(8):3-13.
[2] 高海生,常學東,蔡金星,等. 我國板栗加工產業(yè)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中國食品學報,2006(1):429-436.
[3] 孔德軍. 板栗品種資源保存利用與研究[J].河北農業(yè)科學,2003(S1):51-54.
[4] 蔡榮,虢佳花,祁春節(jié). 板栗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J].北方果樹,2007(4):1-3.
[5] 鄧順權,陸仁邱,陳燦. 湖南板栗生產現(xiàn)狀與市場研究[J].湖南林業(yè)科技,1998(3):45-47.
[6] 湖南板栗品種資源考察報告[J].湖南林業(yè)科技,1984(1):1-7.
[7] 鐘偉宏. 板栗低產林改造途徑的探討[J].經濟林研究,1991(2):88-90.
[8] 趙樹慎,沈寶蓮,孫鎮(zhèn)國,等.板栗低產林改造試驗研究[J].云南林業(yè)科技,1992(3):41-46.
[9] 唐時俊,李昌珠,王曉明,等. 湖南板栗良種區(qū)域化栽培試驗簡報[J]. 經濟林研究,1993(S1):223-224.
[10] 張琰. 信陽板栗低產林綜合改造技術的研究[J].河南林業(yè)科技,2003(3):5-6,11.
[11] 曹陽,陳建華,李昌珠. 板栗低產林改造技術與經濟效益分析[J].經濟林研究,2003(3):44-45,61.
[12] 肖正東,宣善平. 板栗低產林改造技術[J].經濟林研究,1995(1):29-31.
[13] 陳云龍,葉浩然,徐永星,等. 板栗低產林改造技術探討及經濟效益分析[J].經濟林研究,2007(1):42-45,74.
[14] 陳秀坤,施康,左振琴,等. 板栗低產林改造技術[J].國土綠化,2007(10):53.
[15] 王廣鵬,劉慶香,孔德軍. 板栗主要園藝性狀與單株產量的通徑分析[J].河北農業(yè)科學,2004,3(8):60-62.
[16] 張楠,易桂林,何興炳,等. 板栗低產林豐產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學,2009(4):78-79.
[17] 姜廷玉,楊丹,姜樹忠. 栗樹高接換頭技術[J].北方果樹,2009(6):34-35.
[18] 張?zhí)煊? 板栗低產林高接換優(yōu)改造技術試驗研究[J].中國林副特產,2013(6):41-42.
[19] 李小蓮. 板栗低產林嫁接換冠成效的初步研究[J].綠色科技,2014(9):89-91.
[20] 潘斌,黃河,梁玖華. 板栗低產林改造及增產途徑試驗[J].貴州林業(yè)科技,2013(3):27-31.
Studyontransformationtechnologyforchestnutforestofseedlingpropagationtype
CHEN Jingzhen1,2, PI Bing1,2, LI Peiwang1,2, LI Li1,2,ZHANG Liangbo1, LI Changzhu1
(1.Hunan Academy of Forestry, Changsha 410004, China;2.Huna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Biodiosel, Changsha 410004,China)
Combining with the causes of low yield chestnut forest of seedling propagation type in Hunan, we expounds two aspects of solution with varieties and planting density improve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 unit crown area production of new breeding varieties of Chinese chestnut 7, 8, 9 and 11 are improved greatly than the Tielitou, Chinese chestnut 7 is the highest yield with 502g/m2and increased by 40%, other varieties of increased between 20% and 30%. The crown average area of Chinese chestnut 8 is the smallest, and the variances among individuals are small. The fruit number of Chinese chestnut 7 per unit crown area is highest (up to 17), while per fruit weight is smaller (about 12g). The fruit number of Chinese chestnut 9 and 11 per unit crown area are small, but per fruit weight are bigger (up to 14g). Chestnut forest density should be with 3m×4m for thinning.
Chestnut; low-yield forest;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2015-04-20
長沙市科技攻關資金專項(k1307143-21)。
陳景震(1982-),男,山東省泗水縣人,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能源植物及經濟林栽培育種。
S 664.2
A
1003 — 5710(2015)03 — 0032 — 03
10. 3969/j. issn. 1003 — 5710. 2015. 03. 008
(文字編校:龔玉子)